朝鮮戰爭爆發後,基於我國的國土安全考慮,尤其是東北邊境的安全,中國宣佈加入朝鮮戰爭,進行抗美援朝。志願軍大舉進駐朝鮮,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會戰,最終都取得了不錯結果,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志願軍一路從中朝邊界的鴨綠江攻佔至朝鮮與韓國的交界處三八線附近,這五次戰役大家也都頗為熟知。其實當時毛主席還命令彭德懷籌備了第六次戰役,但是最終卻沒有發動,這是為何,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當時從整體作戰目的上來講,在宣佈抗美援朝之前,毛主席就已經預想過我國參戰有可能帶來的各種不利後果,和可能取得的最有利的結果。
對我國最不利的就是美國支援在臺灣的國民黨向大陸進攻,甚至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最好的結果就是透過志願軍的加入驅逐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解決朝鮮半島問題。所以基於上述的大方向,在志願軍觸達三八線以後,主要的策略還是要爭取和美國談判,在談判桌上解決朝鮮半島問題。
其實在這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也向志願軍與人民軍提出了談判要求,因為美聯軍在第五次戰役中失利,所以被迫接受停戰談判。
這時遠在中國的毛主席聽到這一訊息,趕緊讓相關人員做好談判準備工作,同時,也要求志願軍做好隨時作戰的準備,防止美軍的突然進攻。這一策略也與朝鮮領導人金日成達成一致,邊打邊談,一方面在談判過程中爭取美軍在三八線撤退,另一方面如果美軍進攻,我軍在軍事上要繼續予以嚴厲的打擊。
所以第六次戰役是否發動其實是與美國的談判形勢緊密聯絡在一起的,如果美軍誠心談判,則不發動第六次戰役,如果美軍毫無誠意,我軍已做好作戰準備,並計劃於同年九月份發動對美軍的第六次戰役,第六次戰役的目的也是要把美國真正地逼到談判桌上。
停戰談判於7月10日舉行,在進行了半個月之久仍無任何進展,美國得寸進尺,一再提出無理要求。儘管中朝雙方已經為了能達成停戰目的,不斷做出讓步,但是美國方面還是變本加厲,毫無誠心談判。談判只是為了拖延時間,好讓美軍為再次開戰做好軍隊調遣和後勤準備工作。
並且美國妄圖透過長期的朝鮮戰爭,將中國拖入到戰爭泥潭中,無暇發展國內的經濟建設。於是我軍於8月8日正式下達了第六次戰役的預備命令,並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
第六次戰役已經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籌備,志願軍也是有信心將美國重新打回到談判桌上,為什麼最終沒有打響那?
這與毛主席收到的一封絕密電報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封電報來自當時志願軍的副總司令鄧華。在與美國進行停戰談判時,鄧華就會同解方對當時戰場的情形以及如果發動第六次戰役,可能的結果進行了分析。
最好的結果就是我們攻破了敵人進行充分防禦的陣地,將敵人趕走,但是敵人現在的陣地防禦是現代化、全方位的防禦,我們即使攻破敵人的陣地也會傷亡慘重,並付出巨大的代價。最壞的結果是我們不能攻破敵人陣地,在自身付出慘重傷亡代價的同時還要撤出現有防線,這個結果是不能接受的。
隨著戰爭時間的不斷延長,志願軍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多。首先,後勤沒有保障,朝鮮由於常年的戰爭,已經沒有充足的糧食,志願軍的糧食都是來自於國內,但是運輸和籌糧都是一個大問題。
其次,在兵力上,雖然入朝軍隊達到幾十萬人之多,但是隨著戰爭的深入,防線越來越長,一方面要保障防線的堅固,需要留有充足的預備軍,另一方面還要保障後勤運輸不被敵人破壞,所以兵力上的壓力也是巨大的。
另外從地勢上來看,三八線以南地形平坦,美軍的現代化裝備可以充分發揮其優勢,不像在三八線以北作戰,多為山地地形,美軍的現代化武器裝備無法充分的發揮其作用。
可見我們是以我軍之短攻克敵人之長,不是一筆劃算的帳,而且這次戰役的勝利和失敗對整個朝鮮戰爭的局勢並不會起到決定性作用,反而我們極有可能付出巨大的代價。
但是如果我們不主動發起進攻,而是讓敵人主動離開其防禦攻勢,對我方的防線發起進攻,以我方的準備和現在的實力,不僅可以殲滅敵人的部分兵力,我方傷亡也是可控的。並且鄧華還提出,應該以最小的傷亡最大化的殲滅敵人,所以最終的結論是不應該發動第六次戰役。
在這個電報發出去之前鄧華還是壓力巨大的,雖然之前有過對上司的命令提出過異議,但是對這種要求停戰,尤其是這種毛主席和彭德懷親自制定的大型戰役,進行徹底推翻,心裡還是七上八下的。
毛主席收到電報後,對鄧華的想法很是贊同,並給彭德懷發報,9月份的戰役能否備而不發,可考慮鄧華的建議,進行戰術性反擊。
事實證明,鄧華提出的這樣戰鬥策略,也使得後面朝鮮戰爭的局面出現大反轉。在後續的聯合國軍發起的夏季攻勢和秋季反擊中,美聯軍傷亡人數超過10萬,但是卻沒得到任何好處。
這表明鄧華之前透過陣地防禦戰挫敗敵人的進攻,並同時達到大規模殲滅敵人的效果的設想是正確的。在防禦戰中我軍不但可以解決後勤補給問題,同時也可以以最小的犧牲取得最大殲滅敵人的效果。
雖然第六次戰役沒有發動,但是我軍的備戰工作也是起到了一定威懾敵人的作用,由於美軍獲知了我軍正在籌備第六次戰役的情報,所以對我軍有所忌憚,最終也使得我軍在談判桌上更具備談判籌碼。一方面不敢在談判桌上與我方徹底破裂,另一方面也不敢發動大規模的戰役。可以說第六次戰役的備而未發,達到了戰爭史上最高的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六次戰役的備而不發,也充分地說明我軍在取得勝利的時候並沒有被衝昏頭腦,而是充分分析敵我形勢,國際大環境以及自身需求,並沒有盲目地去規劃實現不了的戰鬥目標,最終兵止三八線也是當時做出的對我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從當時的世界格局上來看,美蘇兩大巨頭雖然進行較量,但是雙方都不希望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甚至不希望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最後以三八線為界進行劃分,可以說是當時美蘇冷戰格局下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