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它會用自己的方式告訴你它的故事。
奇石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天然珍寶,它們經歷了滄海桑田,見證了時代變遷,每一塊都蘊含著歷史密碼。它們的形狀千奇百怪,紋理、色澤千變萬化,而這些就是它們的“語言”,仔細觀察,你就會讀懂它們的故事。
本次,晉地寶藏·山西博物館之旅帶您走進山西三晉奇石博物館。在這裡,你會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從遠古生物化石到礦晶標本,從形狀各異的觀賞石到“滿漢全席”石頭宴,從傳統四大名石到天外來客隕石……每一件都會讓你歎為觀止。
藏於鄉間的世外桃源
三晉奇石博物館位於清徐縣徐溝鎮境內,是一個以復古民宅為依託、華北園林為相映的綜合性藝術展館,是我省首家省級民營奇石博物館,也是國家級AAA旅遊景區。
走進三晉奇石博物館,就彷彿走進了一個世外桃源。它的整體建築為一座唯美的中式庭院,院子雖然不太大,但是環境幽雅,每一處佈局都很用心,廊廡迴轉,綠蔭環繞,竹林搖曳,奇石盆景點綴其間,給人一種古色古香的感覺。雨後的空氣格外清新,館內的石頭上、窗臺上、牆面上,到處都有正在休息的小蝸牛。與城市的喧囂繁忙相比,這裡多了一份平和與寧靜。
參觀奇石博物館,最吸引人的當然是那些獨一無二的奇石。院子中央有一塊大型的照壁石引起山西晚報記者的注意,它的正面寫有“天趣”二字,由著名紅學家、史學家、書法家、畫家馮其庸先生題寫;背面寫有“雅石異彩三晉遺風”八個大字,由首位中國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先生題寫。據館內講解員薛夏虹介紹,這塊石頭不僅是一塊觀賞石,還是一塊植物化石,“它叫做皖螺靈璧石,地質學名叫疊層石,從正面看紋路是一圈一圈的,但是從側面看卻是層次分明,它是早期海洋裡的藻類經過漫長的年代所形成的化石。”
院子的另外一端還放置了一塊崑崙玉原石,採集於崑崙山中段山脈。崑崙山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古就有萬山之主和龍脈之祖的尊稱。女媧補天、精衛填海、蟠桃盛會、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都與崑崙有關,最為神秘的西王母也居住於此,這充分體現了古人對崑崙山的崇敬和嚮往。“這塊原石雖然沒有靚麗的顏色和奇特的外形,但是居中而立,渾然天成,折射出一種莊重和大氣,更加顯現了它的深邃和久遠,也正是這種特性,自古以來人們就把崑崙石作為去晦扶正、鎮宅辟邪的神石。它也是我們博物館上千方奇石的精神領袖。”薛夏虹說,崑崙玉還曾經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獎牌中“金鑲玉”中的主要用石。
不過,這些都還是簡單的,館內的藏品才讓人大開眼界。在這座復古的民宅裡,共有六個展室,分別是化石館、礦晶館、觀賞石館、山西三雕館,收藏有千餘件展品,其中礦晶標本、觀賞石各有兩個展室。館內的每件藏品都是館長郝慧亮親自淘寶淘回來的,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和精力。
六大展室奇石薈萃
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中國奧陶紀時期的震旦角化石、泥盆紀至白堊紀時期的菊石化石、晚侏羅紀時期的狼鰭魚化石、距今一萬年前的猛獁象和披毛犀化石……第一展室“化石館”內,按照地質年代的不同展示了許多億萬年間古老岩層中的生命印記。在這裡,你能看到生命的進化篇章。
走進展室,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隻“龐然大物”——猛獁象化石。它的體型非常高大,由於展櫃內空間有限,所以它的骨架並沒有完全站立,還有些彎曲。“猛獁象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體重最重可達12噸,在動畫電影《冰川時代》中就有它的身影。猛獁象的滅絕,標誌著最後一個冰川時代的結束。這件化石出自西伯利亞凍土層,是館長從黑龍江收購的,又不遠千里運回山西,具有很重要的科普意義。”薛夏虹介紹說。展櫃內除了這些遠古生物化石,還有很多動物標本,如褐馬雞、元寶雞、孔雀、梅花鹿、鱷魚等,甚至還有一隻藏獒,看著就像一個小型的“動物園”。
出了“化石館”往右轉,就是“礦晶館”了。這裡陳列著種類繁多的礦晶石,有顏色亮麗的紫水晶、紅水晶、螢石等,有可以用作顏料的孔雀石、青金石、綠松石、褐鐵礦等,有自然生成的金、銀、銅礦石,有可以入藥的黃鐵礦、雄黃、雌黃等,還有可以用到工業製作的閃鋅礦、輝銻礦以及“天外來客”鐵隕石、玻璃隕石等,讓人目不暇接。與一般地質博物館所不同的是,這裡的礦晶標本都被放置在水仙盆或形式各異的傳統中式底座上,盡顯雅緻,營造出一種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
自古以來,人們就讚美奇石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它們會用自己的形狀、紋路等表達自己的歷史和故事。在“觀賞石館”中,你會發現,原來精美的石頭真的會“說話”。比如展館內有一塊靈璧磐石,是古人用來奏樂的“石磬”的原石,用手指輕輕敲擊石面的不同位置,就會發出音調高低不同、清脆悅耳的聲響,這是因為其中含有多種金屬礦物及有機物質。還有一塊涪江石,經水流千萬年的沖刷和打磨,表面呈現的畫面很有意境,仔細看,畫面的左邊有一個“壽”字,右邊一個“吉”字,中間是過春節時兩個小孩在放煙花,上面又像數枝梅,也像盛開的煙花,非常喜慶。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數一桌“滿漢全席”,一眼望去各種美食盡收眼底,有外焦裡嫩的“烤羊排”、肥而不膩的“紅燒肉”、芳香四溢的“豬蹄”、鮮嫩爽口的“清蒸魚”、晶瑩剔透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但是走近一看你就會發現,這些色香俱全的“美食”居然都是石頭。薛夏虹介紹,這裡的每一塊奇石都是天然形成的,沒有經過任何雕琢和打磨。這桌以假亂真的石頭宴,讓人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這些,“觀賞石館”中還有一些故事性極強的小品石組合。根據不同的主題將天然石頭進行組合,有“西遊記”“煮酒論英雄”“林沖雪夜上梁山”“紅樓軼事”“走西口”等。其中,“走西口”由瑪瑙與戈壁石相組合,管狀瑪瑙宛如一個女人抱著小孩站在家門口送丈夫,而丈夫則拿著行李,牽著駱駝,準備去往包頭,體現了晉商勇於開拓、不畏艱險的精神。
最後一個展館是“山西三雕館”,主要展示了明清時期晉中民居建築中用到的磚雕、木雕、石雕作品百餘件,有柱礎、神龕、匾額、墀頭、瓦當、雀替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特別是四塊清中後期的福壽雙面石雕,正面為五隻蝙蝠圍繞篆書“壽”字,意為五福捧壽;背後為福,寓意多福多壽。這四塊砂石雕規制相同、外形完整,十分難得。為此,三晉奇石博物館還按照傳統的清代民居特色修建了一個照壁,將它們保護起來供觀眾參觀、欣賞。
將觀賞、科普與傳承有機結合
在館長郝慧亮看來,石文化歷史極為悠久,應該加以傳承。這也是他多年來經營博物館的初心,“希望博物館能成為孩子們的第二課堂,把觀賞、科普和傳承有機結合起來”。
在三晉奇石博物館的展廳中,“處處體現山西文化,處處體現科普教育”。如“化石館”中不僅展示了地質年代及古生物化石形成年代表,還將每個地質年代的特點及動植物代表進行了圖版解說,方便孩子們理解。“礦晶館”中還有專門為孩子們設定的科普展櫃,包括“礦物的形成”“礦物的應用”和“礦物的物理性質”等,分別從形成原因、應用範圍、顏色、條痕、光澤、硬度、密度、磁性、導電性、荷電性等方面對礦物進行了分類展示。這樣做的目的是給孩子們一個比較直觀的教育,從而激發起他們對地質科學的興趣。
近年來,三晉奇石博物館也成為很多“研學團”“小記者團”的首選目的地。該館還開設了地質科普園和文化大講堂研學課程,定期舉辦一些特色的科普活動,包括以地質遺蹟、古生物化石、考古知識為依託開展的恐龍化石掃古活動,以礦物的磁性性質為理論依據開展的礦磁性探索研究活動,以中國石文化知識為契機開展的靈璧磐石編鐘作樂活動等等。在這裡,孩子們可以透過觀察、動腦、實踐,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成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真正的研學目的。
目前,三晉奇石博物館已掛牌成為山西省科普基地、上海市礦物化石研究會科普教育基地、太原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清徐縣職業教育中心實踐基地、清徐縣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基地等。
館長推薦
山西三晉奇石博物館中的藏品之多令人目不暇接,藏品之奇令人嘖嘖稱奇。接下來,由該館館長郝慧亮為您推薦該館的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
葡萄瑪瑙石“佰財”
葡萄瑪瑙石產於內蒙古阿拉善蘇宏圖以北20公里外、火山口附近的大型空洞中。兩億年前,當這種含有大量二氧化矽的熱液噴溢時,它會選擇某些沙礫或者泥土附著在上面。隨著矽膠熱液的冷卻凝固,後來者會附著在原先的沙礫上,久而久之致使這些塊狀的粒珠慢慢地堆積增大,形成了這樣一串串酷似葡萄的瑪瑙。
三晉奇石博物館的葡萄瑪瑙石,長44釐米,寬13釐米,高44釐米,通體色彩斑斕、大小不一、渾然天成的珠狀瑪瑙小球,互相堆積,流珠掛玉,猶如串串葡萄。整體形狀猶如一棵大白菜,俏色就像白菜幫子和白菜葉子一樣,甚至還能看見白菜的根部,故取諧音“佰財”,意為聚財、招財、發財,百財聚來的含義。這塊葡萄瑪瑙石的特別之處還在於,色澤非常靈動,一顆顆小葡萄,有的呈淺綠色,彷彿正待成熟;有的呈藍紫、紫紅色,彷彿已熟,甜香溢位體外。
葡萄瑪瑙的產量少,因而極為稀缺。這樣稀缺又對生成環境如此挑剔的石種,卻能自然形成酷似白菜的外形,就更加珍貴。
山西晚報記者 呂國俊 南麗江 孫軼瓊 通訊員 楊敬
(責編:褚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