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寧元年詔書作”環耳鼎
時代:東漢建寧元年(公元168年)
高18.2、口徑13.5cm,重2654克。子母口,兩耳近口沿,平出口折成環狀,扁球形腹,腹中部出寬板沿一週,上陰刻隸書“建寧元年八月丁酉詔書作鼎一枚重十二斤太僕臨右工史龐善考工令張瑋右丞毛遷銅曹史和□”四十字銘文,圜底近平,三蹄足外撇。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是中國古代社會手工業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相當於現在的實名制。它以“物”為載體、“名”為媒介,整合社會資源,確立了製造者、監造者以及各生產機構之間對產品的質量責任關係。從戰國中期開始,各國普遍在器物上實施刻記製作者名字的勒名制度,一直被歷代所傳承沿用,這是我國封建社會早期手工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具體體現,對提高手工業產品質量有著重要意義。
透過該鼎銘文的釋讀可以大致瞭解詔書作鼎的確切時間、形制、重量,以及具體的製作工匠和督造官員等資訊,說明當時銅器生產已有明確精細的分工。同時,各級監造、主造與直接生產者,都必須在鑄器上逐級鐫鏤其名。這樣便於行使中央與地方各級監督、檢查和最後驗收之權,以示政府對其鑄造的管理與重視,也是中國封建社會早期手工業生產管理“物勒工名”制度的具體反映。“東漢建寧元年詔書作”環耳鼎為研究東漢時期的鑄造監管體系和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