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京出了復興門再往西走上十幾公里的路程,就能看到一處莊嚴幽靜、清雅肅穆的地方,在這座建築的門匾上有七個大字:“八寶山革命公墓”。這裡是中國許多政治人物以及社會名人最後的歸宿,也是中國規格最高、名聲最大的園林式公墓。
有些人也許會把八寶山人民公墓和八寶山革命公墓弄混,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地方。八寶山人民公墓佔地四百多畝,完全面向公眾開放,而八寶山革命公墓不對外開放,僅有特定級別的逝者方可安葬,家屬祭祀也需持證進入。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前世今生。
一
八寶山這個地方因為出產馬牙石、白堊等建築材料而得名。在元朝的時候,在這裡修建了延壽寺等寺廟建築。到了明朝的時候,明成祖朱棣又在延壽寺的後面為一位叫做“鋼鐵”的太監修建了一座墳墓,後來又在延壽寺的舊址上修建了護國寺和褒忠祠,這裡也就變成了明清兩代太監養老的地方。
抗戰結束以後,國民黨政府為了安葬在戰爭中犧牲的民族英雄,對褒忠祠進行了一些修整,並把褒忠祠的名字改成了“忠烈祠”,在這裡安葬了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等三十多位民國時期的將領。
新中國成立以後,周總理考慮到,有很多在抗戰和解放戰爭的犧牲的將領們還沒有一個合適的安息之地,而且還得考慮現在在位的領導人和一些社會名人們去世以後,也應該有一個合適的安葬之地。於是他讓指示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讓他在北京市附近去尋找這麼一處能作為革命烈士公墓的地方,而且還要求,這個地方一定要環境優美,交通也要比較方便,不能離北京市區太遠,最好也不要佔用耕地。
根據周總理的要求,吳晗很快組建了公墓籌備組,親自帶著人在北京京郊附近尋找合適的地方。他們前前後後看過不少地方,但總感覺還是有些不盡如人意。
後來,他們一行人來到了北京西郊的八寶山,他們向北望去,發現不遠處的山腳下有一大片樹林,還能看見樹林中有一些高大建築的屋頂。吳晗詢問身邊的人這是哪裡,隨行人員回答那裡是褒忠護國祠,因為現在還住著不少太監,所以也有人把那個地方叫做太監廟。
吳晗一行人來到八寶山實地勘察以後,感覺這個地方非常合適用作建設公墓,而且寺廟裡還有很多現成的房屋,因此,北京市公墓籌備組決定徵用這個地方建設革命公墓。此後的日子裡,吳晗曾經多次來到護國寺,與廟裡的第48代住持信修明商議讓他們搬家的問題,最終雙方達成了一個比較妥善的安置方案。從此以後,護國寺也結束了作為太監廟的歷史,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二
護國寺被革命公墓籌備組接管以後,這個地方改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公墓的建設工程也在當年的七月正式開始了。工程分為三期任務,用了大概三年的時間,一個佔地一百五十多畝的公墓基本完工了。
在建設的過程中,寺廟原有的古樹和建築都被很好地儲存了下來,後來又經過了多年的建設,這裡最終變成了國內外知名的聖地。到了1970年的時候,按照周總理的指示,又將這裡改名為“八寶山革命公墓”。
早在1951年的時候,北京市民政局就出臺了《革命烈士公墓安葬暫行規定(草案)》,後來又把其中的“烈士”兩個字去掉。按照這個規定,根據幹部生前的級別、參加革命時間的長短、貢獻大小等將墓地劃分成立三個等級區域,在墓地大小、石碑高度等也有明確規定。“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墓區劃分也遵循這個規定,也是就在廟的前面是縣團級幹部的墓地,廟的後面東側是地級幹部的墓地,西側是省級幹部的墓地,再往上就是中央領導幹部的墓地了。
再後來推行火葬以後,又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建設了骨灰堂,對骨灰的安置同樣也有嚴格的規定。按照生前的級別,骨灰室分為多個序列,任何人也不能違反規定。就算是夫妻或者父子,級別不夠的話,也不可能放在同一個骨灰室,所以,後人來祭奠的時候,單看骨灰在哪個骨灰室,就能基本上確定生前擔任的職務高低了。
三
當年,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緊張建設的同時,尋找王荷波等18位烈士遺骨的工作也在同步進行,北京市公安局和民政局專門組建了一個小組負責烈士遺骨的尋找工作。
當時,距離王荷波等烈士犧牲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了,尋找遺骨的工作異常困難。工作組只好在大量雜亂的偽警察廳檔案中大海撈針般地尋找,最終終於在一份檔案中發現王荷波等十八位烈士是在安定門外的箭樓東側犧牲的。
地點確定以後,就是挖掘工作了。經過十幾個民工幾天的挖掘,相繼挖出了多具屍骨,經過烈士親屬們的仔細辨認,終於確認了烈士遺骨。當週總理得知這一情況後,立即指示公墓做好接收準備,這就是“八寶山革命公墓”接收的第一批烈士遺骨。
當時的公墓建設也才剛剛開始,條件還沒有完全具備,但接到總理的指示後,經過緊張地趕工,終於完成了接收準備工作。接收典禮由周恩來總理主祭,彭真、李立三、劉仁、肖明等領導同志親自到場。儀式結束後,烈士們的遺骨就安葬在了墓區,王荷波烈士也就成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個安葬的烈士。
在1950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任弼時因嚴重腦溢血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終年46歲,中央決定將任弼時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但當時的公墓建設第一期工程還沒完成,因為只好先修建了一個臨時墓地,在八個月後,任弼時遺體正式安葬在公墓,他也成了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安葬的第一位中央領導人。
到了1955年,第一屆中央政府副主席、民主人士張瀾去世,安葬在任弼時墓的西面。同年,有關方面又把瞿秋白的遺骨從福建長汀遷到了任弼時墓的東面。從此,八寶山革命公墓的第一墓區逐漸形成。後來又在第一墓區的後面建設了第二和第三墓區,這兩個墓區安葬的大多是逝世於五六十年代的革命人士和社會名人,比如林徽因、徐悲鴻等。
四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最初創立的的時候,有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特殊物品,一個就是解放牌靈車,再有一個就是領導人專用的火化爐。
八寶山革命公墓正式執行以後,一開始有三輛負責運送遺體的靈車,但這三輛靈車卻分別製造於三個國家,一個是波蘭造的星牌車,一個是美國造的吉普車,再有一個是日本造的豐田車。隨著公墓業務量的逐年增加,後來又增加了六十多輛卡車。但對於領導人們使用的靈車一直也沒有一個合適的專用車輛。
為了生產出我們自己的高階靈車,當時的客車四廠接下了這個任務。客車四廠在徵求了多方面意見後,在使用解放牌汽車的底盤基礎上進行了改裝,車身顏色藍白相間,最終生產出瞭解放牌靈車。
就是這款解放牌靈車,送走了共和國一個個偉人,周恩來、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由這款靈車作為最後的護送。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感人場面,當時的親歷者們也許都對這輛解放牌靈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寶山革命公墓為中央領導去世後火化所使用的火化爐是專門從日本進口的,這種火化爐外表美觀,還安裝了再燃燒裝置,可以做到無煙無味,自動化程度很高。
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最初安葬在這裡的名人,其後人也有很多將逝者的骨灰從八寶山遷出,又重新回到了他曾經生活戰鬥過的地方。有些是為了滿足逝者當初的遺願,有的則是受到了當地政府的邀請。比如彭德懷的骨灰就是在1999年的時候遷回了湘潭老家,賀龍的骨灰也在2009年的時候遷回了家鄉。
青山有幸埋忠骨,進入八寶山革命公墓,是許多領導人和社會名人最後的榮譽。正是這一塊聖地,安息著為新中國的解放和建設鞠躬盡瘁的數代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