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和許廣平之間的“師生戀”,曾經在民國時期轟動一時。
從1926年,魯迅帶著許廣平第一次一起離京南下算起,一直到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許廣平和魯迅在一起共同生活了十年。在魯迅兒子周海嬰的筆下這十年的時間,魯迅“在寫作方面取得的成績竟超過了此前的二十年”,無論從作品的數量還是質量來說都超過了魯迅的前20年。
在這10年裡,許廣平從28歲的青年女子變成了38歲的中年女人。在這10年裡,她從魯迅的學生成為他的妻子、戰友、助手。魯迅去世之前,要許廣平“忘記我,管自己生活”。魯迅去世之後,宋慶齡也曾經勸她“不必從一而終”,可以考慮再嫁。
但是許廣平卻再也沒有改嫁,她成為了魯迅精神的繼承者和弘揚者,她選擇了永遠活在魯迅的世界裡,她把魯迅當成了自己終生的信仰。
許廣平:出身望族
1898年,許廣平出生在廣州,許式家族在當地是一個名門望族,許廣平的祖父許應騤做過浙江巡撫,是慈禧太后的心腹重臣,享有在皇宮中騎馬的殊榮,甚至有說法許應騤是慈禧太后的乾兒子。許廣平的堂兄許崇智則做過粵軍的總司令,也是黃埔軍校創辦人之一,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家族中名人輩出,涵蓋社會各界,許家稱得上當地數一數二的大家族。
許廣平的父親許炳枟不是嫡子,在大家族中沒有什麼存在感。許炳枟一輩子沒有做官,愛好詩文。雖然許炳枟沒有顯赫的聲名,但是他卻頗為開明。正是在他的支援下,許廣平才能像家族裡的男孩子們一樣,上學讀書,學官話,甚至免於纏足。
可以說沒有父親的庇護和支援,許廣平只能成為一個有著“三寸金蓮”,在大家族中默默無聞的普通女子,她也就沒有機會離開家去北方上大學,她也就不會認識魯迅,更不會成為魯迅的妻子和戰友。
但是許炳枟雖然在一些方面開明,但是他畢竟是成長一個傳統的世家大族之中,在他身上難免還是有一些舊社會的印記。許廣平出生不久,許炳枟就“碰杯為婚”,把許廣平許配給了本地的一個馬姓士紳家族。
馬家的名聲在當地並不好,屬於地主惡霸一類的家庭。許廣平懂事之後,便一直強烈地反對這門婚事。許炳枟後來也非常後悔自己當初這一舉動,但是那個年代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謂“讀書人的道義”,卻一直禁錮著許炳枟。雖然內心痛苦,但是他依舊堅持許廣平要嫁入馬家。
馬家後來鬧到了官府,這門親事最終經許廣平的三哥上下走動,終於給壓了下來(也有說法是給退親)。許廣平此後北上天津投靠姑母,並在1917年考入了天津直隸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預科,次年考入該校本科。
離開了沉悶,了無生趣的大家族,許廣平發現自己的世界豁然開朗,她如飢似渴地吸取知識,積極投身於學生運動之中。1919年,許廣平參加了五四運動,在雜誌上發文呼籲婦女解放、男女平等。
結識魯迅,大膽追求
1922年,許廣平考入國立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在這裡,許廣平將遇到自己終生的愛人和信仰:魯迅。
1923年,魯迅來到許廣平的學校任教。這一年,魯迅42歲,許廣平25歲。
兩人的第一次相遇是在課堂上,魯迅教《中國小說史略》。許廣平每次都是坐在第一排,她也是課堂上最活躍的學生。
當時的魯迅早已成名,已有妻子。但魯迅和妻子朱安是封建包辦婚姻。對魯迅而言,妻子朱安“這是母親給我的一件禮物,我只能好好供養,愛情是我所不知道”。
雖然有妻子,但是魯迅始終和朱安分房而居,有夫妻之名,卻無夫妻之實。
出現在許廣平和同學們面前的魯迅,是個嚴肅的中年人,中等的個子,不修邊幅。魯迅的外形打消了諸多女生對文壇大師的美好幻想,但是魯迅的才氣很快就征服了所有人。
許多年之後回憶起與魯迅的初見,許廣平這樣說:“許久許久,同學們醒過來了,那是初春的和風,新從冰冷的世間吹拂著人們,陰森森中感到一絲絲暖氣。不約而同的大家吐一口氣迴轉過來了。”
隨著課程的深入,魯迅的才氣越來越吸引許廣平。在她的腦海之中,魯迅出現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許廣平在魯迅的課堂上特別活躍,魯迅對這個聰明活躍的女生也頗有印象,不過這個時候魯迅對許廣平的欣賞純粹是出於一個老師對好學生的激賞之情,並沒有摻雜男女情分。
在這段感情裡,邁出第一步的人是許廣平。在畢業之際,許廣平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在這封信中,許廣平請魯迅從老師的角度出發給一個“真切的,明白的指引”。這封信的內容並無特別,不過是一個學生向自己的老師請教人生的迷茫而已。但這封信的特別之處,恰恰就在結尾。在行的末尾,許廣平有意提醒魯迅自己是一個女生。
從此之後,兩人藉助書信開始了頻繁的溝通。在信中,他們談人生,談事業,談如何進步,許廣平常常請魯迅為她的文章提些意見。隨著鴻雁往返,兩個人也越來越瞭解彼此,兩顆心就在一來一往的書信之中慢慢靠近。
我們不需去逐字逐句地看他們書信內容,只須透過許廣平的落款變化就可以看出兩人的關係正在突飛猛進。最開始,許廣平的落款是“小學生許廣平謹上”,後來變成了“學生許廣平”,再後來又變成了“小鬼許廣平”這一帶著幾分親暱的落款。
1925年8月,北洋軍閥迫害進步學生,許廣平正是學生運動裡的活躍分子,屬於北洋軍閥重點抓捕的物件。當時許廣平的朋友和同學大都選擇明哲保身,和許廣平切割。這個時候,只有魯迅站了出來,讓許廣平搬到自己家中避難,並且數次出面將緝捕許廣平的反動警察給頂了回去。
從鴻雁傳書到同在一個屋簷之下,兩人的接觸更加頻繁,對彼此越發瞭解。許廣平對魯迅的愛慕之情也越發濃厚,魯迅也漸漸發現自己心中有一扇大門被撬開了,這扇門的名字叫愛情。
但是這個時候,魯迅是猶豫的。雖然和朱安沒有情分,但是傳統觀念和世俗社會壓力卻給了魯迅巨大的壓力。另一個方面,魯迅在青春的許廣平面前還是有著幾分自卑。魯迅比許廣平大了17歲,魯迅這時已到中年,體弱矮小,在外形上魯迅並無多少魅力可言;魯迅此時在經濟上因為買房和接濟家裡,也有些拮据;雖然魯迅在文壇上享有盛名,但是他同樣面臨著反動政府對他的打壓。凡此種種,都讓魯迅面對這一份感情時少了他在文壇上的勇敢,多了幾分猶豫和彷徨。
魯迅曾經說:“我先前偶一想到愛,總立刻自己慚愧,怕不配,因而也不敢愛某一個人 ”
還是許廣平,鼓勵魯迅從自卑和矛盾之中走了出來。許廣平對魯迅說“你的苦痛,是在為舊社會而犧牲了自己。舊社會留給你苦痛的遺產,你一面反對遺產,一面又不敢捨棄遺產....於是只好甘心做一世農奴,死守這遺產”
在許廣平的鼓勵之下,魯迅終於打消了顧慮,寫下“兩個愛人,有因為預防將來社會上的斥責而不敢擁抱的麼”。而許廣平也以筆名“平林”在《國民新報》上發表了《同行者》一文,在文中她說她對冷漠和壓迫並不害怕,願意和魯迅一起“一心一意地向著愛的方向賓士”。
1925年10月20日,在魯迅的書房內,魯迅對許廣平說“你戰勝了”。
這短短的4個字,既有對許廣平為愛勇敢的讚賞,也有著對許廣平的感激之情。倘若不是許廣平的鼓勵和支援,魯迅或許很難邁開追求自己真愛的一步,魯迅可能只能繼續其苦行僧式的生活,終將還是一個孤獨的人。
這10年,魯迅最高產
許廣平和魯迅在一起的10年,是魯迅人生之中的最後10年,也是魯迅創作巔峰的10年。
而魯迅之所以能迎來自己創作的巔峰,和許廣平有著很大的關係。魯迅的兒子周海嬰曾經寫道:“父親在母親共同生活的十年中,在寫作方面所取得成績竟超過了此前的二十年”,而這一切是許廣平“以放棄自己的工作去協助父親而取得的”,如果沒有許廣平在一旁的精心照料,魯迅很難做出這麼多的工作,取得這麼多的成績。
許廣平不僅是魯迅的妻子,更是魯迅的戰友和助手,她默默地在魯迅的背後支持者他。
首先,許廣平在生活上精心地照料魯迅,使得魯迅再無後顧之憂。魯迅曾經對友人“抱怨”:現在換件衣服,也不曉得去什麼地方拿了。這哪裡是抱怨,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分明就是甜蜜的秀恩愛。
而根據據蕭紅的回憶,許廣平照顧魯迅可謂無微不至。魯迅喜歡一個人吃飯,許廣平就把魯迅愛吃的菜裝在幾個小碟子裡,端給魯迅。倘若是吃魚,魚身上最嫩的那一塊肉許廣平一定是留給魯迅吃的。
其次,許廣平還是魯迅最好的助手。每每魯迅寫作,許廣平都為魯迅查資料,校對稿子,抄寫稿子,寄送圖書等等,這些瑣事許廣平都不讓魯迅自己做,她無不辦得仔仔細細。有時許廣平也和魯迅一起探討,魯迅那些激揚文字之下也有著許廣平默默的心血。許廣平回憶起這段時光,滿是甜蜜“每次文章寫完盡給我先看的,偶然貢獻些修改的字句或意見,他是絕不孤行己見,很願意地他塗改”。
第三,除了照顧生活起居,協助處理工作之外,許廣平對魯迅最大的意義或許就是她才是魯迅內心深處的精神慰藉。在相守的十年裡,時局動盪,魯迅又患上嚴重的疾病。在面對人世間種種世態炎涼的時候,許廣平的寬慰多少能讓魯迅有些許的放鬆;在許廣平的面前,魯迅再也不需時時以一個戰鬥的姿態出現,他可以卸下重壓,體會到平常人家的歡聲笑語。
在時局急速惡化的十年,在動盪不堪的十年,在魯迅生命的最後十年,正是許廣平這個紅顏知己的相伴,魯迅才能迸發出更大的創作熱情,迎來自己創作的黃金時代。
這十年裡,兩個人互為依戀,互為彼此的鎧甲,共同抵禦著人生的種種艱難。1929年5月,魯迅去北平探親時,曾經寫信給許廣平說
小刺蝟,我們之相處,實有深因。他們以他們自己的心,來相窺探猜測,哪裡會明白呢。我到這裡一看,更確知我們並不渺小。
而魯迅筆下的“深因”,正是他和許廣平在心靈上,在精神上的志同道合,正是有著這樣的志同道合,他們才能攜手走過艱難的十年,也是輝煌的十年。
忘記我,管自己生活
許廣平沒有想過自己陪伴魯迅只有短短的十年。
1936年10月19日,魯迅病重。臨終前,他對許廣平說:“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魯迅擔心許廣平會悲傷不能自己,因此專門囑咐許廣平忘掉自己,去找新的生活。但是這一次許廣平並沒有聽魯迅的。
宋慶齡和許廣平友誼深厚,無話不談。魯迅去世之後,宋慶齡曾經勸許廣平:“由於孫先生的地位和在國內外的影響,我不打算再婚。你和我不同,為什麼不打破從一而終的舊傳統觀念的束縛?”
宋慶齡的話,許廣平依舊沒有聽。
魯迅去世後,許廣平僅靠書店的版稅生活,既要養育兒子,還要供養在北平的魯迅母親和原配朱安。儘管後來生活拮据,但是許廣平卻始終保持對魯迅家屬的供養。她給魯迅母親寫信,讓老人家千萬不可太省錢,要錢了就託人寫信通知。
當朱安因生活艱難想出售魯迅手稿時,許廣平也是站在諒解的角度去勸說。即使在抗戰時期,許廣平自身失去收入來源的情況下,她依舊儘量想辦法為朱安籌措生活費用。
除了接過魯迅對家人的供養,許廣平還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入到魯迅未盡的事業之中去。許廣平為整理、編輯,校隊魯迅各類手稿、書信、藏書,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也正是在許廣平的努力之下,《魯迅全集》、《三十年集》等書陸續得以問世。在這些書籍的背後,是許廣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默默努力。
如果說整理魯迅遺作,只是許廣平對魯迅精神的繼承。那麼在抗日之中,許廣平繼續以筆為武器,撰寫大量文章控訴日軍的侵華暴行,這則是許廣平對魯迅精神的發揚光大。許廣平的文筆雖然沒有魯迅的高度,但是同樣犀利,同樣堅決果敢,使得日軍對她大為不滿。為此,許廣平被日本人關押折磨了76天,最後還是靠魯迅老友內山完造才得以保釋而出。
即使遭遇了非人的折磨,但是許廣平依舊沒有放棄戰鬥,她繼續活躍在文壇,繼續控訴著日軍的罪行。
魯迅讓她去管自己的生活,摯友宋慶齡勸她考慮改嫁,許廣平都沒有聽。這不過是她對魯迅刻骨銘心的愛。
魯迅走了,但是他也始終活在許廣平的心裡。許廣平選擇繼續活在魯迅的世界裡。魯迅對許廣平來說,不僅僅是愛人那麼簡單,更是信仰。
一個人有幾個十年?兩個人都在一起相守十年,已是多麼不容易。對魯迅來說,這十年是“十年攜手共艱危,此中甘苦兩心知”而對許廣平來說,這十年成了她此後一生的信仰。正是這份信仰讓許廣平能孤身一人在以後的人生之中,面對大風大浪,走過人生諸多坎坷艱難。
參考資料
《十年攜手畢生追隨——析許廣平人生價值在魯迅生命中的體現》
《許廣平:以生命之沫捍衛魯迅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