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蜀是一個歷史悠遠的文明古國,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見稱於世,而它的早期發展,則是與黃帝、顓頊、大禹等中國古史傳說中的英雄人物緊密相關的。
四川簡稱蜀。“蜀”的本義是指桑蠶,是家蠶的近祖或前身,它同一般的野蠶是不一樣的。古文獻對於“蜀”的解釋,較早見到的是《韓非子·說林下》其文曰:
鱔似蛇,蠶似蠋。人見蛇則驚駭,見蠋則毛起。漁者持鱔,婦人拾蠶,利之所在,皆為賁諸。
《淮南子·說林》的說法與此大同,其文曰:今鱔之與蛇,蠶之與蠋,狀相類而愛憎異。
高誘注曰:人愛鱔與蠶,畏蛇與蠋,故曰異也。
蠋、蜀二字,是正字與俗體字之別,實乃一字。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於高誘注下說:“蠋本作蜀。作蠋者,後人依《韓非子·內儲說上篇》改之也。”
又說:“《廣韻·螺韻》‘蜀’字下引此文,正作‘蠶與蜀相類而愛憎異也’,蜀正字,蠋俗字耳。”段玉裁亦持此看法。可見,“蜀”、“蠋”二字原無區別。
但是,與蠶形狀相似而令人愛憎異的“蜀”究竟為何物,《韓非子》和《淮南子》並沒有明確指出,所以引致一些不同的猜測,或以為蜀是一種螫人的毒蟲,與蠶無關。其實,古文獻對此有明確記載,所謂蜀,就是桑蠶。
《說文·虫部》“蜀”:“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娟。《詩》曰‘娟娟者蜀’。”此處所說“葵中蠶”,應作“桑中蠶”,《爾雅》釋文即引此作“桑中蠶”,可為其證。段玉裁注云:“《詩》曰:‘蜎娟者蜀,蒸在桑野’,似作桑為長。”又云: “《毛傳》曰: ‘蜎蜎,蠋貌;蠋,桑蟲也。’《傳》言蟲,許(慎)言蠶者,蜀似蠶也。”朱熹《詩集傳》也說:“蠋,桑蟲似蠶者也。”
古代以蠶為蟲類,所以蜀為“桑中蠶”、“桑蟲”。
既然蜀是桑中蠶,當然就可以肯定它是桑蠶,而不是所謂螫人的毒蟲。至於蠶與蜀“狀相類而愛憎異”,乃因蜀是家蠶的前身,自然不像家蠶那樣馴服可愛,體態也不一樣。
其他文獻對此亦有解釋。鄭樵《《通志·昆蟲草木略二》說:
“蠶之類多。《爾雅》曰:‘蟓,桑繭。仇由,繭、樗繭、欒繭。蚢,蕭繭。'此皆蠶類吐絲成繭者。食桑葉為繭者曰蟓,蓋蠶也,或雲野蠶。食葉、棘葉、欒葉為繭者曰仇由。食蕭葉為繭者日蚢;蕭,蒿也。原蠶者,再熟之蠶也。”
明確指出食桑葉之蟲為蠶。
這告訴我們兩點:第一,桑中之蠶並不是螫人的毒蟲,而是蠶;所謂“或雲野蠶”,即是桑蠶,而這就是指蜀。第二,桑蠶不但所食之物與其他“蠶”(真正的野蠶)不同,而且所為之繭也與其他“蠶”繭不一樣,二者之間是有區別的。
現代生物遺傳學知識表明,家蠶是從桑蠶而不是其他野蠶馴化而來的,只有桑蠶能夠經過人工馴養演化為家蠶,其他野蠶則不能馴化為家蠶。家蠶和桑蠶的這種親緣關係,從其性狀、雜交可育性、染色體數等方面,已得到充分證實。鈴木義昭對家蠶和桑蠶的mRNA作了對比研究, 提出了家蠶由桑蠶馴化而來的生物化學論證材料,認為“絲素是一種極端的蠶白質,它在進化過程中動人地分歧著。
家蠶和桑蠶的二種絲素mRNA用現代的標準來鑑定是不可辨別的,這就對兩種蠶類是祖先和後裔的關係,提供了有力的證明。就現在所用的各種方法來說,沒有一種方法能夠告訴我們在它們的分子大小和核苷順序方面,能非常精確地看到細微的差別。而其他的野蠶絲, 例如博蠶絲和霍頓野蠶絲 等, 迄今仍不能從繭中抽出絲來。
這就說明,蜀就是桑蠶,它與其他野蠶有著很大區別,不能混為一談。這一結論不僅與古代文獻的記載相符合,也同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相一致。
古蜀人的始源,從中國古籍考察,可以追溯到蜀山氏。所謂蜀山氏,顧名思義,就是居住在蜀山的族氏。
蜀山氏的來源十分古遠,早在先秦已見諸記載,《世本》、《山海經》等先秦古籍即載有“蜀山氏”名號。及至漢初,在《大戴禮記》和《史記》中,均載有“蜀山氏”之名。諸書並謂“蜀山氏之女名昌濮”,或謂“濁(蜀)子”,其見稱於世的時代是黃帝時代。
所謂黃帝時代,籠統而言,是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末葉,大致相當於考古學上的仰韶晚期或龍山時代較早時期,約在公元前2700~2600年。這表明,以蜀命名的這支族群,早在距今四五千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蜀山何在呢?
蜀山,是指今岷江上游所在之地的岷山。蜀山之名,早見於《史記》、《漢書》。《史記·封禪書》記載秦始皇“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其中,“自華(山)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嶽山,岐山,吳嶽,鴻冢,瀆山,蜀之汶山。水曰河,……江水,祠蜀。”瀆山即岷山,亦即江水所祠之“蜀(山)”。《漢書·地理志》“蜀郡前氐道”下班固原注說:“《禹貢》岷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證明江水所祠的蜀山即是岷山。
宋人對於蜀山所在,考證頗多。《太平寰宇記》卷七八“茂州石泉縣”下載:“蜀山,《史記》黃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蓋此山也。”《路史·前紀四》說:“蜀之為國,肇自人皇,其始蠶叢,柏濩,魚鳧,各數百歲,號蜀山氏,蓋作於蜀”。又引《益州記》說:“岷山禹廟西有姜維城,又有蜀山氏女居,昌意妃也。”《路史·國名記》又說:“蜀山(按:今本無‘山’字,蒙文通先生據《全蜀藝文志》引補),今成都,見楊子云《蜀紀》等書。然蜀山氏女乃在茂。”又說:
“蜀山,昌意娶蜀山氏,益土也。”這些記載雖有分歧,但共同指認蜀山在岷江流域的岷山地區,是有充分依據的。
蜀山氏所居之地,又名疊溪。據考證,“疊”字應出於先秦金文“螺祖”二字合文之省,當為黃帝元妃螺祖曾經入蜀的見證。這表明,蜀山氏是一支善於馴養桑蠶並利用桑蠶絲作為紡織原料的族群,它的名稱來源於古代“以事為氏”的通行命氏之法。蜀山氏的名稱顯然意味著,這支族群早在公元前2700~2600年就已經站在了中國蠶桑絲綢早期起源的門檻上了,它的經濟文化在當時的中國處於領先地位。
蜀的本義是指桑蠶。作為地名,蜀最初是指岷江上游的蜀山,即岷山。作為族名,蜀最初是指生息繁衍在蜀山並以飼養桑蠶為業的蜀山氏。後來,由於黃帝元妃螺祖入蜀、教民養蠶,蜀山氏便轉化為以飼養家蠶為業的蠶叢氏,蠶叢氏繼承了蜀的名號,稱為蜀王,其族類也就稱為蜀。由此,便在蠶叢氏的基礎上形成了古蜀歷史上的早期蜀族。
早期蜀族的概念,是指狹義的民族概念而言,即在原始社會野蠻時代高階階段晚期,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末葉文明起源的時代,隨著蠶叢氏、柏濩氏、魚鳧氏等部落間的“合併”和“融合”而形成的古代民族。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