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開始以後,國共第二次合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籌備改組。改組後主要組建了四個部,軍政部(部長何應欽)、軍令部(部長徐永昌)、軍訓部(部長白崇禧)、政治部(部長陳誠)。其中政治部組建時,準備邀請中共方面的周恩來出任副部長。據周恩來年譜記載,當時在武漢的中共長江局和中共和談代表團的領導人兩次致電中央談周恩來到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任職一事,內容如下:
1938年
1月11日 王明、周恩來、博古、董必武、葉劍英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國民政府軍委會改組,蔣以陳誠任政治部長,要周恩來任副部長,周曾再三推辭。請中央考慮具體意見。
1月21日 鑑於蔣介石、陳誠堅持要周恩來出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王明、周恩來、博古等再次致電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政治部屬軍事系統,為推動政治工作,改造部隊,堅持抗戰,擴大共產黨的影響,可以擔任此職。如果屢推不就職,會使蔣、陳認為共產黨無意相助,使反對合作者的意見得到加強。
中央經研究決定,同意了周恩來到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的任職。
2月6日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正式成立,陳誠為上將部長,黃琪翔、周恩來為中將副部長,郭沫若為第三廳廳長(主管宣傳工作)。
下面說一下,政治部的部長和副部長的軍銜。國軍的軍銜分為正式軍銜和職務軍銜兩種並存的軍銜體制。以上說到的陳誠為上將部長,黃琪翔、周恩來為中將副部長,是職務軍銜,並不是正式軍銜。職務軍銜是在任命職務的同時一同任命的軍銜,如:周恩來為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中將副部長;葉挺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中將軍長。簡單說,軍銜加職務為職務軍銜;軍種加銜級加軍銜為正式軍銜。如,陳誠此時正式軍銜為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9年為陸軍二級上將軍銜;1947年晉升陸軍一級上將軍銜。任政治部上將部長是職務軍銜,職務軍銜不分級,沒有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之分。
近日看到一篇加黃V作者的短文,介紹周恩來在抗戰勝利後,參加國共停戰談判期間身著軍服,佩戴上將軍銜的一張照片,說周的軍銜是中將加上將軍銜。中將加上將軍銜是國軍的正式軍銜,國軍的正式軍銜名單,全部是要在政府(或後來的總統府)公報上公佈的。到目前為止,兩岸還沒有任何一份書籍和材料能證明此事,所以,請讀者朋友不要相信這個完全錯誤的說法。周恩來此時應該是代表中共方面參加和談的中共方面上將委員,是中共方面為和談而臨時任命的上將委員。代表中共方面參加和談的上將委員,國方任命有效嗎?只能是中共方面任命的才有效,這是個常識問題。另外說一句,總看到有說抗戰時期,八路軍這個是什麼軍銜那個是什麼軍銜。應該說,這一時期八路軍官兵應該是和國軍享受同等待遇和軍銜,但是,國方後來正常的軍費開支都不付給你,你這個軍銜那個軍銜就沒有意義了!職務和軍銜以周恩來的中將副部長為例,在薪金、和衣食住行方面是有待遇跟著的。周恩來是每月240塊錢的中將級薪金,上將級是360塊錢,而八路軍方面朱老總和彭老總與師旅團級幹部一樣拿5塊錢。周恩來是唯一在國軍方面領取薪金的,還有介紹說,中共方面的七位國民參政員:毛、董老、鄧穎超等,毎月是360塊錢薪金,詳細情況沒有見到權威介紹,在這也就無法細說了。
回頭再說說,任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的郭沫若。郭在北伐戰爭時期任總政治部副主任時,就已經是中國文化界的領袖級人物,在文化界有著很大影響力,而且也是中共方面極力爭取合作的人物。也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公開批評蔣的最有影響力的文化界人士。邀請郭沫若加入到政治部第三廳主管抗戰時期的宣傳工作,周恩來也是做了許多說服勸解工作。周甚至說:有你來任三廳廳長,我才考慮可以來任副部長。郭沫若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洪波曲”中說,政治部的廳長,是個中將軍銜的職位。實際說的就是中將廳長的意思,政治部三廳下面有許多演出隊,演出隊的隊長等,都佩戴著校官的軍銜,到地方演出宣傳抗戰,帶有很多便利。記得(本人曾看過一篇回憶錄,介紹抗敵演出隊)有一個劇叫:“放下你的鞭子”,就是當時很出名的一個話劇。
1940年7月,陳誠調任第六戰區司令長官,1940年9月,張治中接任政治部部長。1946年6月,國民政府軍事機構改組,政治部被撤銷。
本文參考書籍:周恩來年譜。
重慶談判結束後,毛澤東主席在張治中將軍陪同下返回延安,陳誠將軍等到機場送行。
毛澤東主席結束重慶談判準備在張治中陪同下返回延安,民主人士等到機場送行。
毛澤東主席在重慶談判時在機場與迎接方面的人士交談。
1937年8月,在南京召開最高國防會議期間,中華民族解放行動委員會總書記黃琪翔同國共兩黨負責人在南京市上海路五臺山黃宅庭院合影。圖右起:朱德、周恩來、黃琪翔、郭秀儀(黃琪翔夫人)、葉劍英、張群。
陳誠上將軍服照。
陳誠中將軍服照。
建國初期,周總理和總理辦公室工作人員合影。
建國初期,周總理和親屬們用餐時留影。
中共方面參加和談的上將委員周恩來。
中共方面參加和談的上將委員周恩來。
抗戰時期的國軍總參謀長、軍政部長,陸軍一級上將何應欽。
陳誠將軍與薛嶽將軍。
陳誠將軍與白崇禧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