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5月,二戰期間盟軍最傑出的將領、英軍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在訪華期間,曾心悅誠服地對毛主席說,他研究過毛主席的軍事著作和作戰史料,稱讚由其指揮的三大戰役“可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
沒想到毛主席笑了笑說:“我真正的得意之作,是發生紅軍時期的四渡赤水。”
這句話耐人尋味,引起了無數軍事愛好者對四渡赤水戰役的深入研究。那麼,毛主席在這次戰役中的軍事指揮究竟高明在哪裡呢?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紅軍在四渡赤水之前,正處在最為艱難的時刻。
1935年1月中旬,剛剛經歷湘江戰役慘重失利的紅軍來到貴州遵義,在那裡召開了改變了中國革命程序的遵義會議,將李德、博古在軍事上的話語權、指揮權正式交到了毛澤東手中。
然而,此時擺在毛澤東面前的,是一個幾乎看不到生機的死局。
紅軍在連續受挫後,此時的兵力僅有三萬多人,而且是面臨著飢餓、疲勞、武器彈藥匱乏等種種難題。
而蔣介石調集過來圍追堵截紅軍的部隊,則多達四十餘萬,已經形成了四面合圍之勢,在兵員數量和武器裝備上都佔據著絕對優勢。
從士氣方面來看,雙方也存在重大差距。敵人大勝之後餘威仍在,士氣高漲;而紅軍將士正處在士氣最低迷的階段。
可以說,就算是雙方兵力相當,紅軍也幾乎沒有勝算。
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敵我兵力之比為10:1。
毫不誇張地講,紅軍隨時有可能陷入全軍覆沒的境地。
唯一的出路,就是向四川挺進,與紅四方面軍會師,並在那裡補充兵員和給養。
按照這一思路,紅軍向土城進攻,但敵人派出兩個旅在後面緊追不捨。紅軍無路可退,只能在青崗坡、土城一帶與敵人正面對決。
這兩個旅是川軍部隊,出乎紅軍意料的是,他們的戰鬥力遠超此前交過手的黔軍。
更麻煩的是,還有四個旅的川軍正向雙方交戰之處趕來!
紅軍傷亡慘重,只得主動撤出戰鬥。
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央軍委只得做出於1月29日西渡赤水河的決定。
但敵人反應很快,共出12個旅設下重重關卡,擺出一副無論如何不讓紅軍進入四川境內的架勢。
在2月8日的扎西會議上,毛澤東覆盤了土城之戰,在總結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突然提出一個讓與會者大吃一驚的想法:停止西進,回師貴州!
其理由是,再往西走根本沒有希望突圍,只有殺一個“回馬槍”才能讓敵人無所適從,才能找到跳出包圍圈的機會。
根據這一思路,紅軍於2月18日再次來到赤水,向遵義發起攻擊。
這極具創意的戰法,連蔣介石也被迷惑了,不敢相信紅軍會回馬向東。
幾天之後,紅軍在婁山關一線與黔軍王家烈部狹路相逢,展開了持續數日的激戰。
經此一役,紅軍擊敗敵人8個團的兵力,繳獲了大量槍支彈藥,取得了長征以來的首勝而且是一場大勝,被蔣介石視為“奇恥大辱”。
可是,這場勝利並未在根本上扭轉紅軍的戰略劣勢。
原因很簡單:紅軍沒有立足之地(根據地),兵員和物資難以為繼,根本經不起敵人的消耗,跳不出包圍圈必然只有死路一條,多打幾個勝仗也於事無補。
在這樣的形勢下,林彪、聶榮臻提出在打鼓新場與敵人打一仗的建議,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得到眾人的贊同。
唯獨毛澤東堅決不同意,他認為等我軍趕到打鼓新場時,極有可能遭到黔軍、滇軍、川軍的三路夾攻,也就是說正好掉進蔣介石精心設下的圈套!
然而他的看法沒有得到眾人的支援,包括朱德在內的20多位黨政軍領導人都認為連朱德打鼓新場這一仗可以打、應該打。
毛澤東卻毫不動搖,堅持認為不打才是正確的,為此他以辭去紅軍總政委之職、退出會議來表示抗議,也並沒有阻止中央政治局發動打鼓新場戰役的決議。
毛澤東夜不能寐,提著一盞馬燈,爬了六里山路,決定再找周恩來好好談一談。
已經起草好了作戰命令的周恩來,認真聽取了毛澤東的意見。二人又一起找到朱德,經過一番深入溝通,周恩來和朱德最終被毛澤東說服了,決定暫緩攻擊打鼓新場。
第二天上午重新開會,毛、周、朱三人說服了眾人,終止了進攻打鼓新場的作戰計劃。
就在這天深夜,前方傳來一個讓眾人感到後怕的訊息——大批敵軍集結在打鼓新場附近。
可以說,正是由於毛澤東的力排眾議,才讓紅軍免於全軍覆沒!
也正是經過這場風波,促使中央確定了把集中軍事指揮權,成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三人軍事領導小組的決定,從而初步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中的統帥地位。
此舉讓毛澤東終於可以充分施展他在“四渡赤水”戰役中的軍事指揮才能。
他馬上做出大刀闊斧的調整,將紅軍紮根川黔邊境之類不切實際的想法果斷捨棄掉。
隨後,毛澤東指揮紅軍在茅臺鎮附近三渡赤水,佯裝要渡過長江。實際上,紅軍過河後並未離開,而是隱蔽在附近的樹林中休息待命。
蔣介石再次上了毛澤東的當,命令國民黨軍向貴州西北方向追擊紅軍。
讓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毛澤東卻帶著紅軍悄然向東折返,第四次渡過赤水河,隨後再出奇招,全速往南邊的貴陽方向推進!
也就是說,此時敵我雙方一個向南、一個向北,大路朝天,各走一邊。
4月4日,紅軍把敵軍主力遠遠地甩在身後,來到了僅有敵人4個團駐守的貴陽城。
蔣介石被紅軍的攻勢嚇慌了,急調孫渡縱隊前來貴陽救駕。
其實,毛澤東要部隊大肆宣傳的要打貴陽城的口號只是煙霧彈,他知道一來貴陽城池堅固很不好打,二來打下來也會被敵人圍困,因此其真實意圖就是調虎離山——讓孫渡縱隊疲於奔命,讓蔣介石的包圍圈讓出一個大口子。
老蔣果然中計,毛澤東當即率領紅軍從這個大口子從容進入滇東北,渡過金沙江後揚長而長,徹底突出了國民黨的重重包圍。
紅軍正是憑藉此役扭轉了此前一路被追著打的被動局面,走上了一條強盛之路,奠定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最重要的一塊基石。
毫不誇張地說,由毛澤東主導的紅軍四渡赤水戰役,是一次震古爍今的輝煌勝利,堪稱是毛澤東這位軍事天才在其戎馬生涯中的封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