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紀實類影片或影視劇中,僅從衣著外觀看,不少人對納粹國防軍和黨衛軍會傻傻分不清楚。雖然兩者在帽徽和領章等方面有區別,但對於不瞭解納粹軍事體系的人來說,還是顯得很混亂。
那麼,國防軍和黨衛軍的區別僅僅體現在制服上嗎?在整個二戰程序中,同屬於希特勒麾下,兩者對希特勒的“使命”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一、從戰敗到效忠希特勒的國防軍
1919年,《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德國國內反對聲浪最大的就是國防軍。
一戰時期,在德皇的直接領導下,德國國防軍發動了對歐洲的戰爭。隨著戰敗以及新成立的魏瑪政府硬著頭皮簽訂了條約,德國國防軍接下來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按照條約的規定,德國今後國防軍的規模只能限在10萬人以內,各級軍官數量限制在4000人以內。其中海軍的數量只能有15000人。除了數量被嚴格限制外,國防軍也改名為和平軍。
在武器使用上,陸軍中的戰車、坦克以及重型火炮被禁止使用;海軍只允許擁有6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12艘驅逐艦,同時潛艇禁止使用;空軍則被完全取消。
彼時,德國最高軍事統帥興登堡不願接受這樣的合約。但是,陸軍已經戰敗,無法阻擋協約國在西線的攻勢,最終魏瑪政府只好接受了這些喪權辱國的條款。
隨後,德國國內開啟了裁軍潮,大批計程車兵和下層軍官被迫退伍,希特勒就屬於他們其中的一員。這批人堅持認為,誰簽訂了《凡爾賽和約》,誰就是叛國者。
即便是重建之後的10萬國防軍,其中大部分計程車兵都還是原先的國防軍,軍官團更是被完整保留了下來。
由於換湯不換藥,國防軍接下來並沒有積極支援魏瑪政府。最初,這些由舊軍隊組建的國防軍,希望恢復德皇的統治,甚至在1921年發生的卡普暴動期間,陸軍司令澤克特根本無視政府的命令而按兵不動。
在此之後,國防軍依舊站在自我利益的立場行事。對於德國的極右翼勢力,國防軍採取支援和縱容的態度。
像希特勒隨後在成立納粹黨後,國防軍甚至為其提供武器,還幫助他的組織進行民兵訓練。不過由於前期希特勒主張暴力推翻魏瑪政府而遭遇挫折,在短暫的入獄經歷後,希特勒更是認為,要想在未來取得成功,必須要首先取得國防軍的支援。
從1929年開始,希特勒開始極力討好軍隊,並且挑撥軍隊和魏瑪共和國的關係。隨後趁著世界經濟大蕭條,希特勒帶領納粹黨在魏瑪政府中成為第二大黨。
彼時,希特勒對國防軍還不能直接施以影響,但藉助於納粹黨的勢力越來越強盛,他開始對國防軍進行全方位的滲透。這引起了時任國防部長馮·格羅納的警覺。1930年他下達一道命令,明確要求軍人不能過問政治,而納粹黨是一心要奪取政權的,國防軍不應該成為其爪牙。
然而,此時希特勒的理論已經在年輕的軍官團中產生了巨大影響,狂熱的民族主義和復仇主義對這些年輕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尤其在納粹黨成為國會第一大政黨,希特勒成為魏瑪共和國的總理之後,他不但想盡一切辦法來集權,甚至為了取得國防軍的支援,而不惜犧牲納粹黨自己的組織衝鋒隊。
1934年4月11日,希特勒與國防部長馮·勃洛姆堡、陸軍總司令馮·弗立契、海軍司令雷德爾在德意志號巡洋艦上密謀。希特勒直接表示,只要國防軍支援他出任總統,他將會下令取締衝鋒隊,並且保證國防軍是德國境內唯一擁有武器的組織。
隨後在長刀之夜中,希特勒親自下令逮捕了自己的支持者——衝鋒隊頭目羅姆,並且在其後處死了他。
同年的8月2日,隨著興登堡的逝世,希特勒正式成為德國的元首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此時,納粹控制了國家的一切,國會成為了一個空殼子。更為重要的是,國防軍在隨後直接向希特勒宣誓效忠。
從此之後,國防軍名義上隸屬於國家,但事實上卻效忠元首希特勒。
隨著希特勒的野心急劇膨脹,在隨後的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國防軍是發動侵略和主要和絕對力量。
他們和英美等國家的軍隊,在管理模式、徵兵制度以及武器裝備上沒有本質區別,國防軍的主要使命就是戰爭。
而且至少在名義上,國防軍代表著國家的武裝力量。
相比之下,黨衛軍從來就是納粹黨以及希特勒個人的武裝組織,而且其職責和使命也更為龐雜。
二、黨衛軍的使命和構成
黨衛軍又被稱為黨衛隊,早期的黨衛軍,隸屬於納粹組建的衝鋒隊,屬於希特勒的個人護衛性質。
1929年,黨衛軍從衝鋒隊中獨立出來,職責是專門保護納粹高官,同時又從事情報蒐集、刺殺以及納粹黨內的監察工作。所以此時的黨衛軍,更像是一個配屬複雜的公安組織,只不過它不屬於國家,而隸屬於納粹黨和希特勒。
隨著希特勒逐步取得政權,1933年希特勒下令成立柏林參謀衛隊,由黨衛軍的的集團領袖約瑟夫·迪特里希擔任指揮官,其部隊編制為2600人。
隨著1935年希特勒撕毀《凡爾賽和約》,除了恢復義務徵兵制度擴充國防軍之外,希特勒還下令成立完全軍事化的黨衛軍組織。
其後在1937年,為了提高黨衛軍的軍事素質,還專門開設了巴特特爾茨容克學校和布倫瑞克容克學校,專門負責培訓黨衛軍的軍官。
1939年,隨著戰爭的開啟,新組建的黨衛軍諸如黨衛隊第二裝甲師,也直接參與到了戰爭之中。
隨後到1940年,為了便於管轄眾多不同的黨衛軍武裝部隊,專門成立了統一的指揮部黨衛隊作戰本部。名義上,直接受黨衛隊全國領袖希姆萊統一指揮。
此時,除了直接參與戰爭的黨衛軍之外,還有數量龐大的普通黨衛隊成員。他們遍佈德國以及各佔領國,從事的任務五花八門。
有負責蒐集情報的,有負責鎮壓反抗組織的,還有的則是負責集中營。尤其每佔領一個新的區域後,便會很快派黨衛隊到當地,負責處理和屠殺猶太人的一切事務。
比如在對蘇戰爭期間,黨衛隊曾命令古德里安執行屠殺猶太人的任務,但後者對其不屑一顧沒有執行。
除此之外,隨著黨衛隊作戰本部直接參與戰爭,因此其隸屬關係,實際上已經屬於國防軍。尤其在作戰中,從補給到後勤等方面,直接由國防軍來指揮。
可與此同時,他們又有別於國防軍,每佔領一個新的地區,便會執行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處決戰俘、平民甚至兒童。
所以,黨衛軍雖然也成為了德國的武裝力量組織,但是和國防軍的區別在於,除了打仗,他們大部分時候還要負責執行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
某種意義上來看,黨衛軍就像希特勒極端政策在戰場上的延伸。相比之下,國防軍只負責軍事事務,後者犯下的戰爭罪行,相比於黨衛軍稍微小一些。
三、國防軍的速度和黨衛軍的屠刀
德國是一個傳統的軍國主義國家,軍隊擁有至高無上的榮譽。二戰期間,國防軍幾乎出色地完成了希特勒所有的戰略構想。尤其在閃電戰方面,英法軍隊無出其右。
比如在1940年5月的法國戰役期間,古德里安擔任A集團軍群轄下的19裝甲軍軍長。
在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施坦因的建議下,德軍將原本屬於B集團軍群的進攻任務,轉給了A集團軍群,並將作戰方向從北部的列日地區,轉向了阿登地區。
古德里安率領他的裝甲軍,僅用兩天時間就穿過了110公里的狹窄地帶。他的這番進攻速度,讓上級倫德施泰特甚至希特勒都感到膽戰心驚。
度過馬斯河後,他手裡的坦克幾乎變成了“跑車”。古德里安命令部隊向縱深穿插,從色當一直到法國西海岸的阿布維爾,完成了對集結在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盟軍的包圍。
在行軍期間,他的部隊甚至沒有時間俘虜敵人,而是透過擴音器大叫:“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並且離開道路以免阻礙我們前進。”不到6天的時間,他率領的坦克長驅直入400多公里。
此一戰,古德里安個人名聲大振。國防軍的閃電戰也為世人所熟知,並在戰爭中成為了德軍最主要的戰法之一。
國防軍為希特勒賣命之際,已完成組建和改編的黨衛軍,也直接參與了戰爭。
就在對法戰爭期間,黨衛軍第二裝甲師,也就是所謂的帝國師,也參加了對荷蘭的戰爭。1940年5月13日,帝國師和其他裝甲部隊,突破荷蘭軍隊的後方,並和傘兵配合在14日攻佔鹿特丹。
這支部隊是由希姆萊在1939年10月改編的。他將原先的德意志團、日耳曼團和元首團合併編成了德意志師,由保羅·豪塞爾擔任師長。這符合希特勒此前提出的,黨衛隊有必要建立師一級作戰單位的初衷。
此後在1944年,又先後組建了黨衛隊第11志願裝甲擲彈兵師、黨衛隊第20武裝擲彈兵師、黨衛隊第23志願裝甲擲彈兵師、黨衛隊第27志願擲彈兵師、黨衛隊第28志願裝甲擲彈兵師,他們又隸屬於黨衛隊第三裝甲軍。
希姆萊出於平衡國防軍利益的考慮,規定黨衛隊師仍置於陸軍戰地司令的領導。比如帝國師在對西線的作戰中,就歸屬於馮·克萊斯特裝甲叢集。
事實上在參戰之前,黨衛軍在國防軍的眼裡並不被看重。前者認為後者不屬於真正計程車兵,而只會在戰場上濫殺無辜,有損軍人的真正榮譽。不過隨著在法國戰役期間的不錯表現,國防軍對黨衛軍也有所改觀,開始將其視為真正的野戰部隊。
比如黨衛軍第二裝甲師,打敗法國之後,他們又襲擊了巴爾幹,並在其後也參與了對蘇聯的作戰。但是,他們依舊洗脫不了納粹極端主義思想的習氣。
發生在1944年的奧拉杜爾大屠殺中,黨衛軍第二裝甲師一次性就殺死了642名法國村民。而他們的上級彼時下達的命令只是抓捕一部分村民,作為交換被抵抗組織抓住的德國軍官的人質。
顯然,帝國師並沒有執行國防軍司令部的命令。諷刺的是,屠殺事件發生後,彼時西線德軍的指揮官隆美爾都發表了抗議。
正是因為黨衛軍在戰爭中大量的屠殺平民的記錄,所以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中,黨衛軍被認定為並非單純的軍事部隊,而是一個犯罪組織。
手上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所以在戰爭後期,所有的黨衛軍成員,包括未上戰爭前線的成員,他們都懷著深深的恐懼,生怕戰敗之後招致盟軍的清算。
因此,沒有人性、毫無選擇地對平民實施屠殺,這些正是希特勒麾下的黨衛軍,與國防軍最大的區別。
文/許平野
參考資料:
1、《德國國防軍與希特勒上臺的關係》,王永立
2、《“帝國”的末日之路,納粹黨衛軍第2裝甲師戰史簡編》,劉棟、林誠謙
3、《“我的父親曾去刺殺希特勒”》,Klaus Jans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