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拉松比賽中,至35公里附近為“極限關口”,足球比賽結束前15分鐘更容易失球,與上山相比下山時更容易迷路或失足……這是生活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現象。對於工作、事業乃至人生而言,往往也是如此。《史記》有云:“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意思是擅長做的未必能做好,開頭好未必結局就好。人們在接近成功的時候往往更容易失敗,因此必須始終保持銳意進取的奮鬥韌勁,越往後越要百倍努力把工作幹好。
成功來之不易。很多同志對開好局、起好步都高度重視,但在接近目標時,往往容易滋生自滿、懈怠情緒,加之積聚的眾多矛盾和困難,往往善始而不能善終。《尚書》有云:“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孟子曰:“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這告訴我們:踐履篤行,貴在有恆。越是接近目標的時候,越應牢記“一篙鬆勁退千尋”的道理,越要保持信心不減、目標不變、方向不偏、勁頭不松,直至打通“最後一公里”。
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是長遠的事業,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跑,需要一棒比一棒跑得更好,沒有哪一次成功和勝利值得我們停下前進的步伐。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鄭重告誡全黨:“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他把建立新的政權比作“趕考”。進而言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取得每一階段性勝利之後,都面臨著新的“趕考”。而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趕考”依然存在。為此,習主席告誡全黨,千萬不能在一片喝彩聲、讚揚聲中喪失革命精神和鬥志,逐漸陷入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的狀態,而是要牢記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為加強黨的建設永恆課題,作為全體黨員、幹部的終身課題。同時強調,要永遠保持慎終如始、戒驕戒躁的清醒頭腦,永遠保持不畏艱險、銳意進取的奮鬥韌勁。惟此,我們才有望實現最終的理想目標。
不可否認的是,在現實生活中有個別黨員幹部淡忘了初心,工作中缺乏銳意進取的奮鬥韌勁,有的幹事三分鐘熱度,履新時幹勁很大,但時間一長便精神懈怠、鬥志衰退;有的年輕時事業標準很高,幹勁很足,凡事努力走在前列,可到了一定的年紀,或事業遭遇挫折,便勁頭大減,得過且過;有的曾立志一心為公,卻不能抵制利益的誘惑,最終誤入歧途。古話說,“編筐編簍,重在收口”。口子收不好,先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並貽害黨和人民的事業。
“慎終如始”蘊含著如履薄冰、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也飽含愈挫愈勇、一往無前的必勝信念,既是認識論,也是方法論。“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要做到慎終如始,就要經常檢視初心,不斷剖析自己、反思自己,經常作一些“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的拷問。習主席指出:“勇於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也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征途漫漫,工作中存在不足和犯錯誤在所難免,重要的是不掩飾缺點、不迴避問題,勇於刀口向內、刮骨療毒、去腐生肌,及時克服不足、修正錯誤,永葆生機活力。“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事物的發展規律往往是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幹事創業任重而道遠,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決不能有停一停、歇一歇的想法。越到最後關頭,越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再接再厲、久久為功,做到慎終如始、善作善成。
來源 | 黨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