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內斯特·亨利·威爾遜是英國著名的植物學家, 1899年至1911年間,他曾四次來到中國西部考察,收集了幾千種植物標本,他也因此被西方稱為“開啟中國西部花園的人”。
在此期間,他數次在宜昌逗留研究,並拍攝了大量照片。本組圖片所選取的為他在1911年2月所拍攝的一部分,從中我們可以瞭解110年前,夷陵古郡的原始面貌和歷史遺蹟。
圖為位於今點軍區十里紅村境內的孝子巖,傳說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湧泉躍鯉”發生地。 庭院內綠樹成蔭,大門兩側i寫有“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凡忠臣孝子享祀春秋”的對聯。
位於石門洞山坡上的一個道士墓群,樹立著不少的道士墓塔,其結構為仿樓閣式構建,與佛教經幢相似,墓塔塔柱柱面有淺浮雕人物故事。墓地周圍種植著一些馬尾松。
烏龜碑是明代南京工部尚書劉一儒的墓地,位於今宜昌西陵區的鎮靜山上,高十米有餘,非常壯觀。不知當年這樣巨大的石碑要靠多少人力才能搬運至此。
圖中的石柱名望柱,高六米,上面蹲有一隻威風凜凜的石獅子。明代規定二品以上官員才可以在墓前立石望柱,這種規定一直沿用到清代。拍攝者原注為“墳墓守護者”,指的是石柱而非畫中人。
以下幾張照片拍攝於1911年2月,地點是在宜昌海關院內。因為不是拍攝於同一天,而畫面中的人物卻反覆出現,可以斷定他們是海關內的中方工作人員。
圖片原注稱他們為“中國誠信市民”, 這是洋人對中國基督徒的稱謂。很顯然,西方人懷著對中國人的偏見,更喜歡僱傭基督教徒幫他們辦事。
兩名男子穿著打扮各不相同,年齡大的抄著手,年輕點的手裡握著長煙杆。此時是二月份的天氣,宜昌還比較冷,他們腳下都穿著單鞋。
圖中的八位男子很有代表性,有的穿長衫,有的短打扮,有的戴著帽子,有的裹頭巾,也有的將辮子纏在頭頂。他們的穿著打扮基本代表了當時宜昌中下層男子的服飾風格。
這張圖片拍攝於1911年2月6日,大年初八。年還沒有過完,這名婦人已經搬出紡花車坐在院子裡開始幹活了。 她身後的木窗上,貼著嶄新的“大阿福”。
停靠在長江邊上的大貨船,以柏木為原材料製造,堅固耐用,載重量可達六十噸 。這種船是當年宜昌長江沿岸最常見的大貨船 。
一名漁夫向攝影師展示他牽著的水獺。水獺是一種非常聰明的動物,透過訓練之後,可以幫助漁民捕魚。圖中這隻水獺剛剛接受馴化,為了防止它咬斷繩索,漁夫使用鐵鏈條來約束 。
水獺水性嫻熟,善於游泳和潛水,它主要以魚類為食,非常喜歡追逐魚群,漁民利用它的這種習性加以訓練,使之能協助將魚趕到網裡以提高收成。水獺現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種捕魚的方式也很難見到了。
山腳的一處農家聚集區,房屋建在一塊高地上,住宅區前有石臺階可拾級而上。在房屋前面種植著一棵高大皂角樹。舊時候,人們常它的果實洗衣服或洗頭。
當地的一戶農家景象,主房和廂房皆以青瓦鋪頂,泥牆,廂房比較低矮。靠山牆處搭建有一座簡易的開放式倉庫,用來存放農具和各種雜物。倉庫前面堆放著乾草,旁邊還有一片茂密的竹林 ,環境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