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血肉來築我們新的長城。”
每當國歌的旋律響起,小編就忍不住熱血沸騰。國歌為何有這樣的力量?唱了這麼多年的國歌,你是否知道它原來是一部電影的插曲?國歌的誕生有什麼樣的精彩幕後?今天開始,咱們就講一講國歌的故事。
1935年,距離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已經數年,一首為電影《風雲兒女》所創作的一首插曲《義勇軍進行曲》,隨著電影的熱映,火遍了大江南北。
電影《風雲兒女》講述的是從東北流亡到上海的詩人辛白華,在得知好友犧牲在抗日前線後,毅然拋棄在上海的安逸生活,奔赴華北前線,在進軍的號角聲中,與戰友一起奮勇殺敵的故事。
隨著影片公映,許多青年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這首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就像一支時代的強心針,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反抗,團結一心挽救民族危亡!
《義勇軍進行曲》由劇作家田漢寫詞,音樂家聶耳譜曲,新中國成立後,這首歌被選定為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眾所周知,這首歌的創作背景是事關民族生死存亡的抗日戰爭時期。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能夠吹響這樣一首時代的號角,前後歷經了以田漢、聶耳為首的數十人的生死接力才奏響在中華大地。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各階層人民和愛國官兵奮起抗日,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等各種形式的抗日隊伍,進行武裝抵抗。中國共產黨在抗日義勇軍中積極開展工作。到1932年4月,東北抗日義勇軍發展到30餘萬人。
1932年,日本又製造了“一·二八”事變,中國民眾的抗日熱情日益高漲。隨著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電影界的認識和覺悟的逐步提高,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開始在中國電影界開展工作, 並於1932年正式建立了黨的電影小組。
《畢業歌》就是當時的代表作品。電影插曲《畢業歌》的創作者正是田漢與聶耳,正是因為兩人合作的第一首歌曲大獲成功,電通公司負責電影創作的孫師毅決定趁熱打鐵。他找到田漢,請他為公司創作一部電影本子,並說“題材由你定,只是希望在時間上能快點。”得知孫師毅的來意,田漢非常高興,因為這個時候他正在構思一部關於抗日題材的劇本。就這樣,兩人約定2個月後,也就是秋末冬初交稿。
就在國家危亡的重重憂慮和電通公司急切催稿的雙重壓力下,田漢寫下了一個故事梗概,並給故事取名為《鳳凰涅圖》。完成之後,田漢將稿子交給了孫師毅,就在田漢交稿幾天後,他卻宣傳抗日而被捕入獄。
田漢被捕後,電影本子經過上海的地下黨轉到了夏衍手裡。田漢入獄後,夏衍在田漢留下的電影故事本里,竟然發現了一張寫著歌詞的香菸襯紙,紙雖然曾被茶水浸溼過,字跡有些模糊,但仔細辨認還是能看得清楚。夏衍和孫師毅興奮不已,他們立刻將歌詞謄抄了下來。這首歌就是田漢為電影寫的插曲——《義勇軍進行曲》。
田漢寫這首歌的時候,也是靈感忽然就來了,所以才匆匆將歌詞寫在了隨身帶著的一個香菸盒的錫箔襯紙上,並取名《軍歌》。隨後他便迅速離開了旅館,所以這首歌才沒有來得及謄寫在紙上。
田漢前腳剛走,後腳追捕他的特務就趕到了。幸好故事本子和歌詞都沒有落到敵人的手中,得以儲存下來。有幾個字看不清楚,孫師毅就根據歌詞內容設法填補。實際上只不過改了兩三個字,即原詞的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
田漢後來回憶說:“原定要把這主題歌寫得很長的,卻因為沒有時間,寫完兩節就丟下了。”雖然是在匆忙中寫成,但歌詞蘊含著“九一八”事變後,田漢多年的憂患感受,可謂厚積薄發。在創作中, 他的情緒一直處於亢奮狀態。這種亢奮終於在1935年2月19日化成了一首日後聞名世界的歌詞:“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把血肉來築我們新的長城。”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湖北衛視大揭秘”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