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美國書商用3500美元收購了一本中世紀拉丁文手稿,書名叫《韃靼記述》,描述的是歐洲神職人員進入成吉思汗領地的相關見聞,書中夾了一張羊皮紙地圖。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檢測發現羊皮紙時間比哥倫布早50年以上,其背面寫有“繪製《前史鑑》的第三部分的第一、第二部分”,正面竟是一幅精準的北大西洋地圖,有類似於如今美洲大陸的“新大陸”,有不列顛島和愛爾蘭島、有格陵蘭島等,由於“新大陸”旁邊註明“文蘭島,由布亞爾尼與萊夫(兩個都是維京人)共同發現”,所以該地圖被稱之為“文蘭地圖”。
毋庸置疑,文蘭地圖是一張重磅的改寫歷史的神秘地圖: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但文蘭地圖揭示至少早在哥倫布前50年,北歐人就已經發現美洲大陸;同時驚人的是,文蘭地圖對歐洲很多區域繪製的高度精確,幾乎與近現代的一樣,遠遠超出了當時的航海能力和繪製水平,這就給這一副地圖增添了無數神秘色彩,讓人難以判斷,似乎存在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或者說存在過外星人?
過去六十年中,推崇者有之,質疑者有之,真理沒有越辯越明,反而爭議越來越大。新世紀之後,隨著科技的發展,耶魯大學對其收藏的文蘭地圖又進行了一次檢測,最終結果出人意料!
後來,美國這位書商將地圖贈給了耶魯大學,所有人都震驚於這一幅神秘地圖,但由於地圖過於驚世駭俗,為了穩妥起見,耶魯大學與大英博物館進行了聯合考證,最終當時研究者認定這是真品,羊皮紙的年代在1420—1440年之間,具體時間大約為1434年。毫無疑問,這是一次重大的發現,於是1965年時公開展覽,一時之間“文蘭地圖”名滿天下。
巧合的是,當時在加拿大紐芬蘭正好發現了“維京人”的登陸遺蹟,證明早在哥倫布之前,維京人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根據文獻記載,維京人的航海活動在公元1100年之後就停止了。在維京人的傳說中,“布亞爾尼”這個人是誰如今無人得知,但“萊夫”這個人卻有相關記載,相傳萊夫發現了文蘭島——美洲加拿大紐芬蘭島。
於是,當時人們相信維京人有著高超的航海技術,與精準繪製地圖的能力,他們縱橫於北大西洋,穿梭於美洲與歐洲之間,在此期間他們繪製了精準的地圖——文蘭地圖。後來,他們繪製的地圖流傳到義大利等地區。
不過,文蘭地圖公開之後,立即引起不少質疑,不少人認為文蘭地圖並不是真的,而是現代人偽造的地圖。
質疑聲最為強烈的是不少美籍義大利人,他們自稱是哥倫布的後裔。他們之所以質疑,原因很簡單,如果文蘭地圖是真實的,那麼哥倫布就不是發現美洲新大陸第一人,那麼哥倫布極有可能是按圖索驥才發現美洲的,而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可以說,“文蘭地圖”的出現,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哥倫布的歷史名譽。
還有一部分人質疑的原因在於,“文蘭地圖”上的確存在不少可疑之處,應該是現代偽造的產物,最可疑的地方在於墨水。因為地圖使用的黃褐色墨水所含銳鈦礦成分,是20世紀的產物,不可能出現於十五世紀。當時美國地理學家道爾指出,文蘭地圖中的墨水有著化學制法制造出的小而圓的晶體,而非化學制法制造出的會呈現出較大的、斷裂狀的晶體。
但支援地圖非偽造的學者認為,雖然不能證明銳鈦礦是自然來源,卻也不能完全否認,畢竟大自然是神奇的。2009年耶魯大學學者Rene Larson舉行釋出會指出,在過去5年內他們分析了墨跡、紙張,但所有測試沒有顯示出偽造的跡象。最終,Rene Larson認為相信墨水在被用沙子弄乾時受到了汙染,因此才會在1972年化學分析後發現包含二氧化鈦,從而被認定太新而不是真品。
除了墨水之外,這一幅地圖本身很難不讓人懷疑:首先,對地中海地區的國家邊界標註得非常清楚,與現代地圖幾乎沒有差別;其次,對格陵蘭島繪製過於精確,但實際上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周圍海域極其險峻,直至19世紀人們乘坐蒸汽鐵船才得以繪製該島地圖,但對便於測繪的挪威地形卻極不準確;第三,文蘭地圖不能用於航海,也不是藝術地圖,像是高空鳥瞰圖。
總之,在過去六十年內,文蘭地圖越來越廣為人知時,質疑聲爭論聲也越來越大,於是前幾年耶魯大學又一次重啟檢測,在這一次檢測中,研究者們發現了一條重要證據!
為了搞清楚真相,研究人員首先了解文蘭地圖的發現故事。原來,美國這位書商起初買下夾雜羊皮紙地圖的《韃靼記述》,後來又買下一本手抄本——《前史鑑》第三卷的一部分副本,結果透過對比發現,《韃靼記述》、《前史鑑》、地圖上面的蟲眼完全吻合,兩本書的內容屬於一本書的不同部分內容,後來耶魯大學獲得了這兩本書與一幅地圖。研究者透過放射性碳年代測定,羊皮紙和紙張的年代大約在1400年至1460年之間,承載地圖的羊皮紙的確是15世紀產物。
之後,研究者開始重點研究墨水,掃描結果顯示,整個地圖墨水中都有鈦的存在,鐵的含量卻很少,與兩份手抄本截然相反。為了進一步研究,研究小組找來了50份中歐手稿碎片墨水,大致處於文蘭地圖製作的時間,發現這些手稿中的鐵的含量比地圖上多,而鈦的含量遠低於地圖,卻與《韃靼記述》等含量差不多。透過墨水研究,似乎又進入了一個死衚衕,還是難以揭開真相,因為支持者可以認為墨水受到了汙染而導致鈦含量增多等。
不過在各種比較中,研究者發現了一條重要線索,即“銳鈦礦顆粒跟1923年在挪威商業化生產的顏料中發現的顆粒非常相似”。也就是說,地圖的墨水成分與上世紀早期商用墨水基本是一致的。
研究人員細心觀察發現,地圖背面還有一行原始文字,上面是用中世紀慣用的鞣酸鐵墨水所寫,文字是“《前史鑑》第三部分的第二部分”,而這些文字被一段新字覆蓋,大致翻譯為“繪製《前史鑑》的第三部分的第一、第二部分”(見上圖),而這段文字的墨水與地圖墨水一致。研究者認為:“我認為,這構成了欺騙動機的有力證據,就是要讓地圖看起來不像事實。”
由此可見,地圖的羊皮紙是15世紀的產物,但地圖是上世紀偽造的。或許,偽造者覺得需要留下一些破案線索,於是畫蛇添足的重新寫了一行文字,覆蓋了原始文字。(下圖,文蘭地圖,有些類似高空俯瞰圖)
耶魯大學團隊的“破案過程”,充滿了高科技色彩,過程也極為嚴謹,但再仔細看一下,破案過程其實並不複雜,難度也不大,核心關鍵在於發現地圖背面原始文字,以及其與新寫文字墨水不同、內容的差別,新寫文字與正面地圖墨水一致,由此而“破案”。但以上世紀的研究水平,或者2009年的研究能力,難道真的發現不了這些問題?這才是耐人尋味之處。或許,這種漏洞百出的地圖,早該被確認偽造了,但為何卻沒有呢?如果文蘭地圖是中國人繪製出來的會怎樣?或許根本不需要檢測墨水,根本不需要六十年的爭論,早就被歐美學者判斷為偽造吧!
近代以來,歐美“神蹟”級別的古代成就不斷湧現,讓人不由感慨西方歷史的悠久與西方文明的偉大,似乎比中華文明還要燦爛,但以“文蘭地圖”管中窺豹,或許對近代以來的西方某些偉大考古成就應該要重新審視一番。
參考資料:《耶魯大學最新研究證實文蘭地圖系偽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