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忘情
位列開國十大元帥之一的陳毅,因為他曾在戰爭時期謙稱自己“不會打仗”,同時也因為長期當他副手的粟裕戰役指揮能力極為出眾,久而久之,竟讓後世一些人當真以為“陳毅打仗不行,全靠粟裕”。
實際上,這種觀點過於偏頗。軍事是政治的繼續,陳毅的戰略眼光和戰役判斷,一向極為精準。而且其格局之大,眼光之長遠,是在長期戰爭中被無數事實反覆證明了的。解放戰爭中,部隊來源複雜的華野若不是由他坐鎮,怕是華東地區沒有第二人能統領得住。而各路驕兵悍將之所以服陳毅,可不僅僅因為他資歷老,更是因為其各方面能力突出。
1938年年中,陳毅率新四軍第1、第2支隊挺進蘇南那會兒,兵不過4000人,裝備極差。而當時的蘇南地區,僅茅山附近的幾個縣,就有各類遊擊武裝數百股。這些武裝多則數百人,少則幾十人,各有各的地盤,而且裝備都不比新四軍差。它們的成分可謂三教九流,無所不包。這些隊伍的首領,既有青幫頭目、舊機構工作人員,也有開明紳士、知識分子,甚至還有極個別失聯的我方人員。要在情況如此複雜的蘇南站住腳跟,可不是光憑“能打”就行的,還得有智慧、有謀略、講政策、能活用才行。
當時茅山地區數百股武裝中,紀振綱的隊伍算是最大的一股。此人出身普通農民家庭,早年追隨中山先生參加革命。後來開了家“茅麓農林公司”,生意越做越大,成了茅山地區的頭面人物。1937年11月,蔣軍從淞滬戰場全線潰退之際,紀振納收容了300餘潰兵,拉起了一支遊擊武裝,擁有30餘挺成色較新的輕重機槍,甚至還有數門迫擊炮。
陳毅初到蘇南,首先拜會了紀振綱,向他宣傳了抗戰主張。紀振綱在回訪時,是坐著八抬大轎來的,還帶著10餘個裝備精良的護兵,排場非常大。當親眼看到新四軍人少槍劣時,上至紀振綱,下至他的隨從,都絲毫不掩飾自己的鄙夷。他直白地告訴陳毅,自己雖痛恨當局無能,但也不相信落後的中國能打敗日本。他之所以拉武裝,不是要和日本人對著幹,而是要保住他的“茅麓農林公司”利益。這家公司可是他經歷20年苦心經營,先後投資40萬大洋才發展到如今的規模。誰要動他的“乳酪”,他就和誰拼命。
面對這樣的主兒,不少新四軍幹部覺得此人不抗日,白白糟踐了那批精良武器,不如干脆解決該部,讓那些閒置的輕重機槍迫擊炮到抗日殺敵戰場上發揮效用。雖說這種主張在幹部中是主流,卻遭到了陳毅的強烈反對。他認為提這種主張的人,眼皮子太淺,就只會盯著那點蠅頭小利。殊不知紀振綱的情況在蘇南極具代表性。如果我們武力解決該部,那就會把幾百股雜色武裝統統推向我們的對立面。與這些武裝沾親帶故的幾十萬群眾也會疏遠我們,士紳們會懷疑我們,各種幫派組織都會反對我們。真到那時候,我們得了幾百條槍,卻成了孤家寡人,還奢談啥建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連生存都會成問題。
陳毅覺得,像紀振綱這樣的中間派,只要我們的政策對路,工作做到位,是有可能將他爭取到抗日陣營裡來的。如果操之過急,或是簡單粗暴,反而可能將他推到敵人的懷抱裡去。因此,陳毅反覆登門做紀振綱的工作,並透過他的親朋故舊對其施加影響。有道是水滴石穿,加之新四軍先後取得韋崗伏擊戰、夜襲新豐車站等戰鬥的勝利,在群眾中聲名鵲起,紀振綱慢慢改變了他對新四軍的刻板印象,不僅確信新四軍是真正積極抗日的隊伍,而且也確實能打勝仗。
此後,紀振綱曾多次向新四軍捐贈錢款、棉衣和西藥。後來,當日軍以查抄他的“茅麓農林公司”作威脅,逼迫他到偽組織任職時,他將手底下的人槍悉數交給了新四軍,自己帶著一筆錢逃進上海租界做寓公去了。
對紀振綱的成功爭取,在蘇南產生了極大影響。許多原先聽信傳言,對新四軍持懷疑、觀望態度計程車紳打消了顧慮,紛紛向我方靠攏。新四軍能在蘇南立足和發展,與陳毅能有效把控大局,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地做好抗一戰線工作是分不開的。
後來在進軍蘇北的過程中,陳毅對以李明揚、李長江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既在必要時展開堅決鬥爭,又以極大誠意和寬宏的度量努力爭取,從而讓他們在奠定蘇北大局的“黃橋決戰”中“保持中立”的故事,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了。但實際上,陳毅的重點統戰物件可不僅是“二李”,還包括在蘇北有影響的開明紳士韓國鈞、朱履先。
時年80餘歲的韓國鈞是清末翰林出身,曾兩度出任江蘇省長,不少頑軍將領是其投帖子的學生。朱履先早年曾留學日本,曾在北洋軍中當過師長。他二人被陳毅的博學多才和謙遜態度折服,主動表示願為抗日效力。
韓國鈞老先生出面召開蘇北各界代表會,公開呼籲雙方調停議和,要求時任江蘇主席的韓德勤加以收斂,讓新四軍有個起碼的抗日條件。韓德勤要求他轉告陳毅,稱新四軍必須先退出稅收豐厚的姜堰,方可開始和談。這個苛刻的條件,連韓國鈞都認為是欺人太甚,連連提醒陳毅萬萬不可答應。但陳毅站在團結抗戰的大局,為爭取蘇北各界群眾,爭取中間勢力,毅然決定讓出姜堰,由李明揚、李長江部接防。對陳毅如此出人意料的決定,韓國鈞代表各界,盛讚新四軍以大局為重,值得信賴。因此,當韓德勤得寸進尺,又提出要新四軍開回江南才能談判時,韓國鈞老人氣得破口大罵:“賊子無信,天必殛之!”
至於朱履先,他不僅對新四軍仗義疏財,而且當黃橋激戰正酣時,他不顧個人安危,親自走上戰火紛飛的黃橋鎮街頭,發動群眾為新四軍烤燒餅、運傷員。此戰,我軍以7000之眾,大破頑軍3萬人馬,陳毅、粟裕指揮有方固然功不可沒,卓有成效的統一戰線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