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軍區首任政委
1955年,為了適應部隊體制建設,建國初期的六大軍區陸續進行調整,最終形成了十三大軍區格局。同年4月,華北軍區改稱為北京軍區,至此,存在七年時間的華北軍區成為了歷史。
北京軍區成立後,起著拱衛首都的作用,重要性可想而知。首任司令員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名將,此人就是楊成武,他早年擔任過華北軍區的兵團司令員、副司令員等職務。後來由楊成武執掌北京軍區,這也算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曾經當過五次閱兵總指揮,官至副國級,成就很大。
相比之下,北京軍區的首任政委要比較默默無聞一些,但他同樣資歷老,功勞大,與楊成武都是上將軍銜,此人就是朱良才。
革命生涯
朱良才出生於1900年,湖南汝城縣人,他家庭比較富裕,早年接受了良好教育,還在村裡當過兩年小學教員。然而那個時代,社會動盪,民不聊生,朱良才不願意偏居一偶,1927年大革命失敗,正是革命低潮之際,他卻毫不畏懼,毅然加入共產黨。第二年,湘南起義爆發,朱良才積極參與,期間結識了朱老總。
當時革命隊伍中,有文化的戰士並不多,朱良才談吐不俗,水平很高,迅速得到了朱老總的賞識和信任。湘南起義結束後,部隊上了井岡山,隨即與主席領導的隊伍組成紅四軍,朱良才也被任命為朱老總的秘書。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主席也有一位秘書,名叫譚政,這兩人地位相差不大,革命起點都很高。
然而在紅軍時期,朱良才並非一直從事秘書工作,因為戰鬥需要,他很快被調到部隊,歷任師政委、軍政委。紅軍長征前夕,朱良才改任紅34師政治部主任,這支部隊被稱為“絕命後衛師”,湘江戰役中,全師5000餘人壯烈犧牲。朱良才因為之前受了重傷,被調離紅34師,這才倖存下來。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朱良才又經歷了一次生死關頭,他隨西路軍兩萬多人渡過黃河,開始了一場悲壯的遠征。眾所周知,因為寡不敵眾,西路軍最後在河西走廊慘遭失敗,絕大部分戰士血灑高原,朱良才隻身一人,憑著堅定的意志,一路乞討了36天回到延安。此後,朱良才又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主要在華北地區工作,是聶帥的得力助手。
急流勇退
1949年,新中國成立,朱良才相繼出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楊成武則是軍區的參謀長、副司令員。六年之後,華北軍區改為北京軍區,這兩人的職務也水漲船高,朱良才擔任政委,楊成武則是司令員。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朱良才與楊成武都是上將軍銜,但令人不解的是,楊成武后來仕途平步青雲,名氣很大,地位同樣很高的朱良才卻相反,他不僅沒得到晉升,而且銷聲匿跡,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建國後銷聲匿跡
原來朱良才革命年代幾度負傷,身體不是很好,擔任北京軍區政委三年後,也就是1958年,他深感力不從心,為了不影響黨的事業,於是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離職休養。當時很多戰友都不理解,組織上也建議朱良才帶職休養或者留職休養,畢竟北京軍區政委這個職務很顯赫,不少人搶著當。
但朱良才絲毫不計較個人得失,他認為應該把位置徹底讓出來,給那些年富力強者更多舞臺。組織上最終批准了朱良才的請求,他也由此成為第一位主動要求離休的高階幹部。主席得知後,還風趣地誇他“人家是佔著茅坑不拉屎,你是拉屎不佔茅坑。”從此以後,朱良才這位曾經功勳卓著、位高權重的開國上將退出人們視野,開始了深居簡出的平靜生活。朱良才卸任後,接替北京軍區政委職務的是賴傳珠,他同樣是一位開國上將,只不過比朱良才要小10歲。
朱良才離休後,並沒有不問世事,他回憶起那段革命歲月,並結合與朱老總的經歷,寫下了《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很有名氣,後來還入選課文,廣為人知。1989年2月,朱良才在北京去世,終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