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曹承娥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
“題破玉箋雙喜鵲,香燼冷,繞銀屏,渾是山。”花殘香盡時,傷感的趙汝茪獨坐江船上,鋪開“玉箋”,想寫點什麼又不知從何寫起,真是愁煞人。
玉箋一詞,讀起來文藝又美妙,可玉箋究竟指的是什麼?
答案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它既不是玉做的簡,也不是碧色的竹簡,而就是紙的代稱。
知道答案的你,會不會有些失望呢?
在現代生活中,紙已被人視為司空見慣之物。然而,站在全球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紙的貢獻之大,使任何發明都難以與之相提並論。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用紙來記錄文字,進行文化傳承時,其他國家對紙還聞所未聞呢。
沒有紙,就不會有這麼璀璨的現代文明。因此,古人用“玉箋”、“雲肪”、“雲霞片”這些美好的詞來稱呼紙,也算是相得益彰,名副其實了。
紙作為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重大發明,堪稱功不可沒。
那古人都用什麼原料來造紙呢?
傳統概念的紙,是指用植物纖維製造的薄薄的片狀物。由此可見,造紙的原材料來自植物,核心物質是纖維。為了區別於現代的機械紙,古時造出來的紙被統稱為手工紙。
在古代,造紙是個手工活,沒有機械化生產。為了滿足人們書寫、作畫及生活需求,我國古人不斷尋覓著各式各樣的造紙植物,努力探索著最適宜的纖維材料。其中,麻類纖維、樹皮纖維、莖稈纖維都成為了製作紙的材料,在造紙歷史中留下了古人智慧的印記。
麻類造紙:歷史悠久 工序繁多
麻紙以大麻、亞麻、苧麻等麻類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是我國最為古老的紙。根據出土的文物和流傳至今的實物來看,麻紙的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而唐代以後,紙品耗量大,麻類植物供不應求,無法滿足人們所需,麻紙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麻類植物含有修長且柔韌的纖維,還具有細膩、不透水等優點,是造紙的優等原料。如蕁麻科苧麻屬的植物苧麻(Boehmeria nivea (L.) Gaudich.),其莖皮纖維細長、潔白光亮、強韌且富有彈力。
不過,用麻造紙價效比不高,材料稀少,工序繁雜。到如今,麻類植物纖維已經主要用於紡織業,很少用於造紙了。
樹皮造紙:柔韌與纖長的集合體
樹皮中的韌皮纖維也可以是紙的原料,這樣做成的紙被稱為皮紙。樹皮纖維長寬比較大、纖維素含量高,也是很好的造紙原料。
皮紙通常用的原料主要有構樹、桑樹、青檀等植物的樹皮。這些植物在我國分佈廣泛,是南北各地通用的造紙原料。接下來,就請看看各位樹皮“造紙達人”們的身世吧!
構樹(roussonetia papyrifera)是桑科構屬的落葉喬木。它雌雄異株,柔荑雄性花序呈肉質,只負責提供花粉;球形頭狀的雌花序像個小毛球,負責孕育後代。
構樹具有明顯的異形葉特徵,同一棵樹上可以找到三種不同形狀的葉片:有前端尖尖的卵形葉;也有前端對稱分裂的三裂狀葉;還有基部心形,前端單側分裂的二裂狀葉。其果是聚花果,紅彤彤的果肉可以食用。
漢代蔡倫改進造紙術時,就曾使用過構樹皮。構樹皮作為造紙原料,一直沿用至今,如騰衝、慶宣紙廠仍用其生產書畫紙、棉白紙、普洱茶內包裝紙等。
桑樹(Morus alba L.)是桑科桑屬的喬木或灌木。葉是養蠶的主要飼料;果實被稱為桑葚,是聚花果,可食用也可釀酒。用桑樹皮作原材料來造紙,採摘的最佳時期是在端午前後。古人在養蠶時節,會把桑樹枝上的新葉採光,並逐一剪掉,這樣有利於枝梗和嫩葉的發育。
端午前後,這些新枝梗上的嫩皮就可以採摘回來,作為造紙的原料了。桑樹枝皮纖維細長,韌性也極強,是樹皮造紙纖維中的“優等生”。歷史上著名的明仁殿紙和開化紙等,都是用桑皮製成的。
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 Maxim.)是大麻科青檀屬的落葉喬木。作為我國特有的纖維樹種,青檀的大宗產地在安徽省。由於掠奪性砍伐、森林遭受破壞等多方面因素,野生青檀日益減少,目前已被國家列為瀕危保護植物。
青檀用處多多:它的樹皮能用來造紙;木材能建造高檔傢俱;葉片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可作營養型飼料;根系發達,是鈣質土壤和石灰岩山地優良的造林綠化樹種,可以說“全身是寶”了。
青檀枝皮是製造宣紙的主要原料。生長期在2-4年之間的青檀枝皮最適宜採摘,這時,青檀纖維含量多、規整度高、成紙均勻,製作出來的宣紙效能好。
宣紙始於唐代,產於安徽涇縣,在當時隸屬宣州,故此被稱為宣紙。清代以前,宣紙的原料全部都是青檀皮。但由於青檀皮消耗量過大,宣紙的製造速度又跟不上文人墨客們所需,常常導致供需不平衡。
古人經過反覆實踐,最終用沙田稻草作為輔料,成功解決了青檀皮緊缺的問題,同時還增強了紙張的綿軟性。
除了這些較常見的樹木外,瑞香科(Thymelaeaceae Juss.)植物也被加入“造紙後備軍”。
由瑞香科樹皮造出來的紙堅韌厚實、防蟲耐久,古人主要用它來書寫經書。如雲南納西族以瑞香科的蕘花(Wikstroemia canescens (Wall.) Meisn.)。東巴紙、雲南和西藏的藏族聚居區的部分藏紙等都以蕘花樹皮為原料。
竹紙:和木質素“相愛相殺”
以毛竹、苦竹、慈竹、水竹、淡竹等竹類的莖稈纖維為主要原料製成的紙,稱為竹紙。竹類植物雖纖維短少、木素多,具有多孔性,並不是常規意義上的最好的造紙材料,但它們的纖維交織能力強,成紙強度高,有利於新增輔料,還能有效提高紙張吸墨能力。
用竹子造紙,始於晉代,盛行於唐宋。而從使用區域性韌皮纖維到全部莖稈纖維,是造紙史的巨大進步。
竹類纖維含木素較多,穩定性差,造出來的竹紙脆而易碎。
為了改進竹紙質量,需要除去竹子纖維中的木素,造出適合書寫的紙張,因此古人在製作工藝上不斷研製、改良。
最終,有韌性、宜書寫的竹紙成功製造,這樣的技術也讓用木材造紙變得更加輕鬆了。因為跟木材相比,竹子的密度更高,在製漿造紙時,脫除木素的難度是更大的。
竹紙製作的原料多以木素含量相對較低的嫩竹為主。竹類喜歡溫暖溼潤的氣候,適宜在南方生長,是我國南方主要的造紙原料之一。不過各地竹類品種不盡相同,古人們大多因地制宜進行選擇:如湖南多用毛竹,四川多用慈竹、水竹等。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iere) J. Houzeau)又稱為楠竹,是禾本科剛竹屬的草本植物。其竿可高達20餘米,竿型粗大。除造紙外,毛竹主要作腳手架、樑柱等建築所材;篾性優良,可用來編制各種工藝品。
古代的紙是我國的偉大發明,是古時候歷代匠人們智慧的結晶、辛勤勞動的成果。在探索造紙植物的路上,古人除了使用麻類纖維、樹皮纖維及莖稈纖維外,也嘗試了草類纖維、藤皮纖維等植物。但由於原材料生長週期長、產地侷限、供應不足、製作繁雜等原因,綜合效果並不理想,隨著時間流逝,逐漸被淹沒在造紙歷史的長河之中。
古今有別,曾經的珍貴的玉箋,到今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日常用品走進了千家萬戶,材料也替換成了木材。
如今的造紙行業多用木材纖維造紙,所得紙品不僅製漿得紙率高、雜質少、易洗滌,而且成紙強度大、白度高,更適合大規模產業化生產。
總的來說,不同的植物,造出的紙張質量的確會“參差不齊”。纖維越長、長寬比越大、纖維素含量越高、木素含量越低、雜細胞含量越少的植物纖維,越是造紙的上乘之選。
參考文獻:
[1] 劉仁慶,劉軍鈦.紙從中國走向世界(連載)一[J].紙和造紙,2018(3):43-53.
[2] 王青,李一珊,孫穎.檔案用手工紙造紙原料現狀研究[J].蘭臺世界,2013(1):15-16.
[3] 楊珺.淺議我國手工造紙的發展歷史[J].攀登,2015(10):147-150.
[4] 趙代勝,高玲玲,孫暉,周萬鵬.淺述宣紙形成要素及發展[J].中國造紙,2018(37):74-79.
[5] 武宣任.澤州地區桑皮紙製作技藝研究[D].山西大學.
[6] 李忠峪.基於手工造紙的雲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材料耐久性研究[D].雲南大學.
[7] 張興旺珍.稀植物青檀的繁殖生物學及其種群結構的研究[D].安徽師範大學.
- 中國植物誌http://www.iplan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