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華商韜略 趙昱
在新中國以前,中國封建社會、民國的頂級富豪們,看起來風光,其實很難逃過“螃蟹定律”。
螃蟹定律是什麼呢?結合字面意思來看,就是螃蟹一變紅,就會難逃被吃的命運。
螃蟹如此,人亦如此。
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當一個人事業和財富都達到頂峰了,就離毀滅不遠了!
沒想到的是,有這樣一位企業家,卻改變了這一定律。
他就是華僑實業家,愛國志士,紅頂商人——張弼士。
他不僅在商界混得風生水起,在政界也遊刃有餘。
清政府賜予他一品頂戴,連慈溪都賜予了他免跪特權,與他相比,我們熟悉的“紅頂商人”胡雪巖也只是二品大員,而且下場極其淒涼。
張弼士作為當時的華人首富,財產甚至比清政府的國庫更多!
這樣的傳奇人物,他的一生究竟經歷了些什麼呢?
1841年,張弼士出生於廣東省大埔縣,因為小時候家裡特別窮,張弼士只念了三年的書,就不得已去親戚家放牛。
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在他18歲這年,家鄉遭遇了災荒。當時很多家鄉人飄洋過海,去南洋淘金,張弼士聽說之後,也決定背井離鄉,去南洋闖一闖。
即使窮到被迫隻身漂泊,也沒有限制張弼士的發展,從放牛娃逆襲到南洋首富,他只用了30年時間。
初到南洋的張弼士,做過礦工、雜工還有商行的幫工,由於工作勤勉,學習能力強,他很快被老闆賞識,晉升為了店裡的管賬先生,老闆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
是金子在哪裡都發光,張弼士性格熱情,愛交朋友,在當地的人緣極好,還經常會向當地的老華僑請教。
經驗豐富的華僑告訴他,要拓寬人脈,廣交各方人士,包括殖民當局的荷蘭人。
張弼士記住了華僑的話,在抓住商機,開設酒行之後,就極力與荷蘭當局的官員保持良好關係,不多時便包攬了典當捐務和酒稅,還經辦了荷屬東印度部分島嶼的鴉片煙稅。
荷蘭殖民當局覺得張弼士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十分看中他。
1866年,荷蘭政府為了開發東南亞島嶼上的資源,鼓勵華僑組織墾殖公司。張弼士聽聞後,抓住了這個機會,投入大量的資金來僱傭華人創辦墾殖公司。
隨後,張弼士又開始擴充套件房地產、金融、交通、零售、藥材等行業的業務,還把企業拓展到了馬來西亞,於英屬彭亨州文東埠創辦了東興公司。
不久,企業透過開採錫礦獲得了驚人的利潤,在南洋名聲大噪。
透過30年的奮鬥,張弼士一舉成為南洋首富,創辦的企業也達到了鼎盛。
早在光緒年間,張弼士的收入就達到了8000萬兩白銀,這比同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還多1000萬,更是同時代“紅頂商人”胡雪巖的4倍!
清政府在1893年,任命張弼士為檳榔嶼的首任領事,隨後又升他為新加坡的總領事。
自此,張弼士成為一身二任、官商兩個身份的華僑實業家,在中國和南洋之間奔走。
張弼士與葡萄酒之間也有著不解的緣分。
1871年,雅加達酒會上,法國的一位領事同張弼士提起了煙臺,稱煙臺的野葡萄能釀出醇香的葡萄酒,張弼士便把這句話記在了心裡。
1891年,張弼士受盛宣懷之邀,前往煙臺商討興辦鐵路等相關事宜,他就專程前往當地的葡萄種植基地,考察種植條件和土壤環境,發現煙臺確實具有得天獨厚的釀造條件。
張弼士趁熱打鐵,在1892年拿出了百萬白銀,建立了張裕釀酒公司這家中國的葡萄酒企業,張裕葡萄釀酒公司的創立不僅開創了中國工業化釀酒的先河,還被列入了1892年中國發生的四件大事之一。
張裕釀酒公司在創立後,積極引進西方葡萄的優良品種,聘用專業的國外釀酒大師,還在包裝上借鑑歐洲,使用玻璃瓶裝葡萄酒,用軟木塞封口。
到1908年,張裕釀酒公司先後產出了20多個不同品種的葡萄酒,酒的口感濃郁香醇,在國內外都備受歡迎。
1912年,孫中山先生在赴京途中,短暫停留煙臺,在參觀了張裕釀酒公司之後,親筆題寫了“品重醴泉”四個字,“品”字既代表酒品又指人品,表達了對張弼士品格的讚美和張裕葡萄酒品質的認可。
張弼士於1916年病逝,如今已經是這位“紅頂商人”逝世的第105週年。雖然張弼士已遠去,但他創辦的張裕葡萄酒仍繼續書寫著傳奇!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涉及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