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瞭解一家上市公司,必須要熟悉公司所處的行業環境。為幫助投資者掌握不同行業的財務分析基本技巧,提升投資決策能力,深交所投教中心聯合畢馬威、海通證券、長江證券、興業證券,共同推出“財務視角看行業”系列投教文章。本篇是第三篇,帶您透過研發投入和商譽情況分析通訊行業公司科技含量,一起來看看。
5G時代到來,意味著什麼?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區塊鏈、影片社交等新興技術將依託5G得到迅猛發展。而這正是通訊行業特點——技術迅速迭代、研發爭先恐後。三大通訊公司加上華為、中興等基建供應商前端引領效應,下游子行業企業要想踩準節奏,必須形成科技含量優勢,含“科”率體現它們創新生命力。讀懂企業財務報表含“科”率,有助於找到投資通訊行業的重要參考。
一、怎麼看研發費用
通訊行業週期性明顯,企業只有不斷投入研發才能在行業保持競爭力。企業研發投入,一般會計入當期利潤表的研發費用。投資者可透過研發費用金額大小及研發費用收入比率,即(當期研發費用+當期資本化研發費用)/當期收入,瞭解企業自主研發投入力度和趨勢。
然而,單看研發費用的參考作用是有限的。比如雖然有的企業研發費用增長可觀,研發費用收入比率與企業歷年情況縱向比較以及行業橫向比較都呈現出積極態勢,但這一結果只能說明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較大,未能全面反映出企業研發經費與時間是否產生成果,是否踩準行業變更的節奏。
偏聽則暗,兼聽則明。投資者還可以結合相關非財務指標進一步分析研發費用。比如,某上市公司資訊披露中,連年研發費用穩中有升,研發團隊持續擴張,研發費用收入比率維持7%左右。但是,將研發費用除以研發人數後,會發現該企業人均研發費用只有數萬元。這與財務報表中營造出的企業“充盈的”研發費用及“強大的”研發能力,似乎就有點相距甚遠了。
此外,資產負債表也能為判斷企業含“科”率提供一定參考。比如,企業對於自身研發產品在市場的收益頗具信心,就會將研發費用資本化,體現在資產負債表無形資產中。然而,包括通訊行業在內,不少企業因所處市場競爭激烈、節奏多變等原因,在選擇是否資本化時會較為謹慎,有的企業甚至更傾向將研發支出列入當年損益,即企業大部分新研發專利權及非專利技術未進行資本化,未體現在財務報表無形資產。因此,投資者不能單單以財務報表賬載無形資產金額大小判斷企業擁有的專利權和非專利技術的價值大小,還需要結合企業業績變動的分析以及披露的其他資訊,進一步挖掘企業含“科”率,判斷新獲得的專利權和非專利技術等給企業帶來的潛在價值。
二、怎麼看商譽風險
為增強自身科研能力以及熨平週期性發展波動,通訊行業企業還會選擇對外收購企業。對外收購企業能使企業取得被收購企業的科技成果,從而快速提升含“科”率。一般來說,企業收購時會抱著對收購標的的美好預期,願意為未來發展支付溢價,從而在資產負債表上形成商譽,但商譽也因包含對未來不確定因素而存在一定風險。
為保護投資者利益,大部分上市公司收購時,被收購企業一般會做出業績承諾,並披露業績承諾完成情況。這時業績承諾完成情況就像被收購企業的成績單。當這份成績單“不及格”時,就預示著收購後續經營並沒有達到最初期望,投資者需要關注商譽及其減值風險。
但是,當上市公司連年交出的“答卷”剛好都是“及格分”時,投資者就要格外警惕了。例如,某上市公司高額溢價收購某國內一流通訊裝置公司,該公司做出後續三年業績承諾,稅後利潤分別不低於1000萬元、2000萬元和3000萬元。在後續資訊披露中,被收購企業的稅後利潤分別達成1010萬元、2010萬元和3010萬元,可謂“精準達標”。業績承諾期滿後第一年,被收購企業稅後利潤大幅跳水,回落到1030萬元,商譽減值、業績“變臉”接踵而至,直接影響上市公司利潤。對於這些蛛絲馬跡,投資者一定要留心。
通訊行業准入壁壘高,週期性明顯,行業特徵突出。在財務報表上,除了關注研發投入情況和商譽情況,可挖掘的資料還有很多。這需要投資者不斷提升自身的投資能力,關注投資決策需要的資訊,積累投資決策必備的知識,不斷矯正非理性投資行為,日拱一卒,積矽步而終致千里。
(本篇由畢馬威華振會計師事務所朱昕諾供稿)
(免責宣告:本文僅為投資者教育之目的而釋出,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深圳證券交易所力求本文所涉資訊準確可靠,但並不對其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做出任何保證,對因使用本文引發的損失不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