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T財經”(ID:DTcaijing),作者:阿米,編輯:唐也欽,設計:鄭舒雅、戚桐琿,資料:董道力。
做飯不多,廚電倒是一應俱全,不僅有咖啡機、豆漿機,甚至還有廚師機。
雖然不運動,但家裡不僅有健身環大冒險、各年代版的just dance,還有一臺用來晾衣服的橢圓機。
你抱著細分生活的念頭,不斷把大大小小的電器搬回家,卻用了一兩次以後便開始閒置。使用這些電器的成本太高,丟掉又覺得心疼,你的家難免淪為一間大倉儲室。
如果我們把情況設定得簡單而極端一些——假如有一天你要搬家,得跟這些電器斷舍離,你會優先帶走哪3件電器,又會最先丟掉哪3件電器呢?
在6月的一次調研中,我們也向讀者詢問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似乎有些難回答,以至於填完這份只有2道必答題的問卷,受訪者平均要花2分57秒。
但從調研結果中,我們不僅找到了年輕人最想留、最想丟的電器,也從中找到了2021年現代人的斷舍離精神。
年輕人最想丟和最想留的電器是什麼?
從2019年開始,中國人均GDP超過7萬元人民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萬元人民幣。商務部發布的《2020年家電消費趨勢報告》也提出,收入水平的上升為電器消費提供了有力支撐。簡單地說就是,錢多了,大家買的電器也越來越多了。
在這道近似“哪些電器對你最重要”的問題中,洗衣機、冰箱、電動牙刷被年輕人提及的次數最多,都分別有接近3成人想優先帶走它們。
選擇優先帶走這些電器的受訪者中,有不少人都提到了“使用頻率高”“生活必需品”甚至是“關乎生存”。
這也的確符合當下年輕人對於生活電器的使用習慣。當他們早起來到洗手間,右手拿著電動牙刷往嘴裡杵的同時,左手也會拿著手機刷刷微博。他們把前一天的衣服丟進洗衣機,再從冰箱裡掏出前一晚做好的午餐,並在開啟門迎來熱浪的時刻,感嘆空調是如何在三伏天拯救人類生命的。
雖然無法就此說明年輕人的消費本質是什麼,但至少能夠看出他們對於各類電器保持著“實用為先”態度。因為他們優先帶走的電器,通常是滿足生活最基礎的必備電器。
而在“因為需要而優先帶走”的另一面,年輕人又是因為什麼原因,會優先丟掉哪些電器?
從產品來看,有超過3成人想優先丟掉咖啡機,使其成為了“最優先丟棄電器”榜的第一名。除此之外,也有近1/4的人在答案中填寫了電視、廚餘粉碎機、洗碗機等電器。
在丟掉這些電器的理由當中,我們也看到了諸多關於“不是必需品”“可有可無”的表態。
如今的電器或消費電子產品,或多或少會凸顯自己的“中產階級氣息”,部分消費者也希望透過消費獲得“彰顯自我”的機會——比如購買一臺咖啡機。
但在更高比例的年輕人看來,這些彰顯品位和個性的電器能夠帶來的快樂,通常出現在消費、下單那一刻。當它真正出現在生活角落,似乎就成了一種花錢買來的負擔。
除了咖啡機,在調研中我們也找到了幾組類似的,充滿“矛盾感”的電器。這也讓我們開始好奇,從整體資料來看,哪些電器更傾向於被優先帶走,哪些電器更容易被優先丟掉。
年輕人最傾向於優先帶走哪些電器?
買之前“生活小幫手”,買之後“中產智商稅”,年輕人眼中無數次的電器消費,逃不過這套讓人肉痛的定律。但仍然有那麼一些家電,能夠成為家庭電器中長盛不衰的super star。
為了找到這些電器明星,我們計算了各個電器分別在“優先帶走”和“最先丟掉”兩個問題中的出現率,並計算了其差值。那些差值最大的電器,也就是年輕人心目中最無法取代的電器。
最終,洗衣機以相當明顯的優勢勝出。在接近3成人願意優先帶走洗衣機的情況下,只有7.3%的人選擇優先丟掉洗衣機。回到問卷,年輕人優先丟掉洗衣機的原因並非不實用,而是“難以拆卸”或是“再買新的”。
除了洗衣機,在差值最大的前幾名當中還有冰箱、電腦、空調等大型電器。
如果說小型電器能夠細分地進入年輕人的生活場景,給消費者帶來對應的生活品質提升,那麼大型電器存在的意義,就是一次性地滿足消費者的基礎需求。
如果將一件電器的“帶走率”和“丟掉率”置於散點圖上,並以平均值作為分割。我們還能在這些提及率最高的電器中,找到不同的對應模型。
第一象限電器是“帶走率”和“丟掉率”都比較高的“雙高選手”。這類電器被多數人認為值得“優先帶走”的同時,也有不少人覺得可以“優先丟掉”。但這也同時證明,它們在普通人的生活中,是出現機率最高的那幾件電器。
第三象限的電器雖然會被不少人優先帶走,但總體的提及率還是比較低。比如熱水壺、電飯煲等。
第四象限電器則是比較沒有爭議的“好用電器”,這個象限的電器讓多數人感到喜歡。比如洗衣機和電腦。
年輕人最傾向於優先丟掉哪些電器?
“城市經濟越發達,人均住房面積就越小”的道理,現在似乎在各個大城市通行。而當年輕人的住房面積開始縮水,如何整理、收納以騰出更多生活空間,就成了一門生活藝術——不管是90年代的東京,還是如今眾多的中國城市。
在這樣的現實下,那些讓生活空間變得更擁擠的電器,就成了年輕人斷舍離的首要目標——比如電視。
現在的電視已經不再是弄堂口稀罕物件,雖然智慧電視/機頂盒的存在,讓電視的豐富程度不僅限於那幾十個衛星頻道。但就算如此,電視用起來依然不如手機靈活。動輒55寸、65寸的螢幕,又讓它在客廳的存在感極強。為了追求大屏觀影效果,如今的年輕人似乎更傾向於購買投影儀。
所以在我們的調查中,有1/4的受訪者表示會優先丟掉電視,他們的理由大多是“不常用”或“可有可無”。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廚餘粉碎機、咖啡機、烤箱、榨汁機、油煙機等電器上。雖然我們在過去的調查中發現,當今的年輕人願意給自己做飯,作為享受生活的方式之一。但複雜的準備程式、貧瘠的可支配時間以及後續的一系列煩惱,不斷降低了他們下廚的興趣。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最容易被優先丟掉的電器中,不少都來自於廚房。商家在規劃這些產品時的初衷,是幫助消費者更好地體驗生活細節。
但這一系列打著“讓年輕人活得更輕鬆”旗號的電器,卻最終成了年輕人的負擔來源——比如水果得切好了再榨汁、掃地機器人還得換水換抹布、油漬厚重的油煙機得拆機清洗……與其在這些事上費心費力,不如從一開始就不要買、不要用。
所以在搬家時,與這些沒有必要購買的電器斷舍離,就成了年輕人的選擇。
寫在最後
大前研一在《M型社會》裡寫道,一個消費者會同時擁有兩種不同的消費行動。如果把時代背景換到今天的中國,那麼很可能存在一種這樣的情況:年輕人在好特賣等臨期產品店購物,省下的錢可能就會想買些“稍微貴一點”的產品;平時身上穿著優衣庫或者1688淘來的廠貨,卻還想有個附加值更高的包。
類似這種“省下錢買個貴的”的行為,也出現在電器消費的過程中。在年輕人擁有洗衣機、冰箱、空調等必備電器之後,他們難免開始考慮購買,能夠讓生活細節也充滿幸福感的電器。
但事實上,就如同我們在調研中發現的那樣,這些電器的確能夠給消費者帶來幸福感,但這種幸福感能持續多久,就成了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