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食用油,都有不同營養價值,烹調方式不同,不可單獨吃某一種油。交替攝入,能夠為身體補充更多營養物質,還能做出不一樣的美食。
我們去超市購買食用油時,有橄欖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等五花八門,讓很多人挑花眼,那麼究竟哪種食用油對身體更有益處呢?
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玉米油,究竟哪種更有益健康?早知早好
大豆油——營養好還不貴。
豆油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食用油,主要是以人體必需脂肪酸亞油酸為主含量達到50%~60%,並且α-亞麻酸含量是5%~9%,是目前比較推薦食用的“明星脂肪酸”。
大豆油中特有的微量營養元素非常豐富,磷脂,胡蘿蔔素,維生素,甾醇等。豆油的加工過程中,有些營養素比如磷脂,因為炒菜時會形成黑色物質,會在精練環節去除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E卻能很好保留下來,能夠保證大豆有良好的氧化穩定性。
菜籽油——營養價值略打“折扣”
植物油中菜籽油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居中,低於玉米油,大豆油和葵花籽油,但明顯高於橄欖油和棕櫚油。
菜籽油中微量營養成分,維生素E,雖然總量比大豆油少很多,但是維生素E活性最強的的α-生育酚卻比大豆油中高。
菜籽油是唯一含有菜油甾醇的植物油。菜籽油在不飽和脂肪酸和微量營養素方面,都更優於大豆油,但是由於菜籽油其中的芥酸和芥子苷,對人體的不健康作用尚沒有定論,總體營養價值略打折扣。
花生油——預防心血管疾病
花生油是很多人最常選擇的一種,其中含有不飽和脂肪酸80%以上,優酸達到41.2%,亞油酸達到37.6%。
脂肪酸配比是非常合理的,其中油酸含量僅次於橄欖油和菜籽油比大豆油葵花籽油高,缺點是缺α-亞麻酸。
適當吃花生油對於增強血管彈性有幫助,疏通血管,預防血管發生堵塞,對於身體健康更有益處。
玉米油——減少心臟病風險
玉米油主要來自於玉米胚芽,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葵花籽油高,比花生油低,不飽脂肪酸含量較高,以亞油酸為主,其次是油酸。
玉米油的營養價值,不僅在於是必需脂肪酸和維生素E來源,更重要的是玉米油中含有豐富植物滋純,降低心臟病變風險。
玉米油比較適合中老年人群攝入,有助於保護心臟,並且玉米油脂肪含量相對比較低,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負擔,希望您能理性對待。
關於食用油的誤區,希望你能避開!
一次買一大桶:
雖然這樣購買食用油價格比較便宜,但是品質會降低,超市購買油的朋友肯定有印象,大桶小桶,很多人就比較傾向於購買大桶油回到家之後進行分裝。
但是大家卻忽略了大桶裝的食用油,往往存在多個問題:一方面,食用油包裝幾乎都是塑膠桶,研究說食用油包裝材料中增速,料既會容易倒食用油中;
另一方面,大桶油透光性比較好,如果儲存不當,長時間接受陽光直射,開封之後,密封性下降等因素都會加快,食用油氧化變質。
大家一定要留意,如果放久的食用油出現哈喇味,這說明油脂已經氧化酸敗這種食用油對身體傷害非常大,所以如果你們家做飯比較少,並且使用食用油比較少,還是選擇小包裝吧。
只吃一種油太單調:
食用油一定要多樣化,不同植物油含有脂肪種類不同,如果長時間只吃一種植物油,脂肪酸攝入比較單一,建議還是各種油,混著吃更健康。
① 富含α-亞麻酸:紫蘇油、亞麻籽油、胡麻油。
② 富含亞油酸:玉米油、大豆油、核桃油、葵花籽油、芝麻油。
③ 單不飽和脂肪酸:花生油、橄欖油、茶油、菜籽油。
怎樣健康用油?
如果烹飪時油溫過高或儲存不當,都會產生有毒有害物質,一旦攝入人體就會導致身體組織和細胞受損,甚至會引發慢性疾病,也會增加身體癌變風險。
1、不要熱到冒煙才烹調食物
如果等鍋裡的油冒煙才下鍋炒菜,此時油溫至少達到250℃以上,這種溫度會導致油脂裂變產生過氧化物和致癌物質,所以,不要等到熱油冒煙,才進行烹調食物,一定要掌握好火候。
2、避光、遠離灶臺
開封后的食用油建議在3個月內吃完,如果家庭人口比較小,一定要選擇小瓶分裝,避免陽光直射遠離灶臺存放,因為有光線照射以及溫度較高情況下,油的氧化變質速度會加快攝入,人體更容易增加病變風險,希望您能引起重視。
3、不要高溫重複利用
很多人會用油炸過的食用油,再次高溫炒菜,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油脂經過高溫之後,會發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物,進而會導致致癌物質急劇增高。另外,提醒大家,不要攝入食用油過多,成人每天推薦攝入量為25~30克,最好選擇蒸煮燉,涼拌等烹飪方法,減少油脂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