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咸陽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至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素以“秦都”、“帝陵”聞名於世,是我國古絲綢之路的第一站。因其境內文物眾多,而被稱為“天然的歷史博物館”。
本組圖片拍攝於民國時期,時間跨度在1914年至1936年間,從這些珍貴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一睹這座國家級文化歷史名城的昔日風采。
碌碡橋遺址在渭河南岸今河南街附近,修建於明代永樂十二年(1414年)。因為支撐橋面的橋柱皆由圓石製成 ,類似於打穀場上的石磙,而被形象地稱為“碌碡橋”,本圖拍攝於1914年前後,今橋已不存。
咸陽古城遷建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東、西、東南和東北修建有四座城門。東門最初名朝陽門,後來改名為東明門和朝京門。位置在東明街東端,路南側有清渭樓、關帝廟和龍王廟等古蹟,門外有寬闊的黃土大道通往高陵和渭南。
咸陽鐘樓位於永綏街南口處,建於明萬曆年間。鐘樓為三層高,上面懸掛著一口大鐘,在過去每天都在固定時間撞響,聲震數里。
據史料記載,鐘樓最後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年間。今天的咸陽鐘樓為2010年重新修建的。據說修建的依據是依照法國著名漢學家沙畹於1907年拍攝的這張的照片。
1936年的咸陽城內的一條主要街道,土路,比較泥濘,兩邊多以平房為主。此時的街道上正有一支枱送匾額的隊伍經過。
1936年,一輛貨運汽車正準備渡過渭河上的一座浮橋。這種浮橋是在排列的木船上架設木板而成。從地上的車轍來看,這裡經常有汽車透過。
鳳凰臺位於儀鳳西街北口,原本是咸陽的北門城樓。鳳凰臺為明洪武四年(1371年)所建,臺高六米,有四座大殿。關於其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秦穆公的幼女弄玉和簫史吹簫引鳳至此;另一說是因為這座建築形制和鳳凰相像而得名。
山腳下的一處古村落。和其他地方的古村落一樣,在村口處必有一棵巨大的老樹,這也可以說是過去各個村落的地標。在村口附近,一個老人正在維修紡花車的木輪子。
村內的一名男子正蹲著身子操作簡易的編織工具,這是編織什麼東西呢?裝置上排著很粗的絨線,是在編織地毯嗎?
本圖拍攝於1936年,這條公路直通往茂陵。茂陵是西漢第七位皇帝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置在今咸陽市的興平市。
這座樓閣式磚塔位於咸陽涇陽縣,俗稱“鐵佛寺塔”。始建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年),前後歷時十四年完成。古塔通高近八十八米,是我國最高磚塔之一。本圖為1914年前後拍攝。
這座八角形磚是當時為激勵讀書人努力向學而建,因此取名“崇文”,距今已有400多年, 也是全國儲存最好的磚塔之一。塔下原有寺廟,不幸於清同治元年(1861年)被大火焚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