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你不辭而別還斷絕了所有訊息
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
……
火遍了大江南北
感動了許多人
但是你知道嗎?
在60多年前
真的有許多人遠離家鄉
遠離心上人,來到可可托海
因為,這裡有組織
交給他們的一項重要任務
“英雄礦”用電告急
那就在地下136米建電站
可可托海並不是海,而是新疆阿勒泰富蘊縣的一個小鎮。在這個新疆最冷的地方,藏著一個如同古羅馬鬥獸場一樣恢宏的礦坑。在1980年以前的中國地圖上,這裡只有一個神秘的代號“111”。地質學家來到這裡,彷彿“人間消失”,而且,多年後仍對在這裡的工作經歷閉口不談。
可可托海3號礦坑,是世界上已開採的最大的稀有金屬礦藏,被譽為“稀有金屬天然博物館”。由於中國的原子彈、氫彈等核試驗以及東方紅衛星所用的稀有金屬都主要來自這裡,可可托海3號礦坑還有“英雄礦”“功勳礦”的美譽。
但英雄也曾“氣短”。採礦離不開強勁的電力支撐。20世紀50年代,隨著可可托海礦產開採規模不斷擴大,電力出現嚴重短缺,國家決定修建可可托海水電站。考慮到國防和保密等因素,這座水電站的站址被選在了地下136米處。
螞蟻啃骨頭一樣
掏出一座水電站
“當時光是在大壩上幹活的便有1000多人,晚上整個工地燈火通明,最高峰時人數多達2200多人。”當年的建設者介紹,工程要將額爾齊斯河截流,透過山體背面的四個導流洞將水引入地下。從引水處到洞壓井,全長2000多米,落差近80米。當年,在如此深的地下修水電站,難度巨大。
太險了!當年的建設者回憶,站址附近都是堅硬的花崗岩山體,清理坡面、浮土主要靠人工。甚至有工人在清理坡面時,被從山上滾下的石塊砸中犧牲。
太冷了!這裡被稱為“中國的第二寒極”,最低溫度曾達到零下50多攝氏度。“身上能穿的都穿上了,只留眼睛和鼻子露外面。眼睛凍得疼,鼻子撥出來的氣都凍成霜掛在帽沿上。”一到冬天,連當地人都覺得冷得不行。
太難了!把發電站建在136米的地下,建設者們採用打豎井的方式,就像螞蟻啃骨頭一樣,靠人力一點點地把岩石挖掘出來。花崗岩非常堅硬,硬度僅次於鑽石。當年,用於打豎井的鋼釺頭及風鑽頭磨損嚴重,為此,工地上專門建了一個鐵匠鋪,加工、維修鋼釺頭及風鑽頭。
“我們是挖空了一座山,打穿了一條洞,建起了一座壩啊!”當年參與建設的李金海說。1967年2月,水電站第一臺4500千瓦發電機組投入執行。“英雄礦”開始告別缺電歷史。
送走心上人
不亮明珠誓不還
1959年7月,水電站隧道設計專家宗家源一個人帶著一箱圖紙,登上了蘭州開往新疆的火車。離開家時,他與分隔了多年的妻子剛團聚一個月。
從可可托海寄信到蘭州,大約需要一週。宗家源思念妻子,總寫信給她。妻子同樣思念遠方的丈夫,但她不識字沒辦法回信,只是一次又一次地寄來攢下的糧票,生怕丈夫捱餓。
後來,妻子千里尋夫來到可可托海,並生下了女兒海燕——“可可托海的燕子”。當時正值經濟困難時期。他們吃著混著沙子的麵粉,實在想吃肉就割一刀掛在門外的羊頭。
妻子奶水不足,又很難買到奶粉,海燕5個月大的時候,宗家源只得把妻子和女兒送回了蘭州。最終,宗家源完成了隧道建設任務才與心上人團聚。
建設水電站的經歷,他曾寫下詩歌描述:赳赳雄師出塞關,英豪目下無艱難,現場設計為方向,不亮明珠誓不還。
時過境遷,昔日繁忙的“英雄礦”已停止開採,現在成了來可可托海旅遊的著名“打卡地”。但這座地下水電站,依然還在運轉著。
2018年10月,可可托海水電站正式接入大電網。為確保地下水電站的正常執行,供電公司先後新建了1座110千伏變電站和2條110千伏輸電線路,讓這座功勳卓著的電站能夠滿負荷發電,繼續為可可托海人的幸福生活提供充足動力。
至今,在水輪機旁的水泥牆面上還留有當年建設者們寫下的文字:
“熱烈祝賀今日發電 一九六七年二月五日十七點整 普通一兵賀電”
這是參與了電站建設並見證了電站發電的一名普通職工留下的。1967年2月5日17時,正是這座水電站第一臺機組正式發電的時間。
和工程技術人員
將青春的記憶和汗水
揮灑在可可托海
隨著歲月的流逝
他們中的大部分
漸漸消失在時間的隧道里
但他們“英豪目下無艱難
不亮明珠誓不還”的豪情壯志
將一直激勵著我們
致敬!
來源:電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