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博物館的記憶,串聯起紅色的路標。獻給新中國的詩篇,迴響在國慶的夜空。
10月1日18:00,“慶百年·迎國慶”情景詩演誦《聆聽新中國》在四川廣播電視臺文化旅遊頻道播出。特別節目播出後,好評如潮,更有上百萬網友透過四川觀察APP、四川觀察微博、影片號等平臺同步收看了節目直播,在評論區留下了熱情洋溢的讚譽和對祖國母親的祝福。
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週年,一群文藝工作者和藝術院校師生相約建川博物院,以獨具創意的演藝實踐,為新中國獻上了特別的生日禮物。特別節目從策劃、創意到實施拍攝、製作播出,歷時七十個日夜,多家單位參與其中,數百人群策群力,最終給觀眾和網友奉獻了一臺高品質、有創意、有情懷、有感染力的文藝精品。
節目播出後,創作者們也難掩激動的心情,寫下了自己的感言。
特邀串講人 潘濤:多少慨慷與觸動凝成一句觀後感“這是精品”!太美了!大家的投入,編創導的水平和細膩皆高且深。
總導演 寒露:今晚看完直播,心緒難平。從創意到實施,幾十天的艱辛苦熬,幾十天的牽腸掛肚,今天終於在熒屏呈現。由於經費太有限,又想做出新穎而有品質的作品,考驗著主創團隊和所有參與者的水平和職業操守。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這次選擇在建川博物館完成沉浸式詩文演誦,是一種嘗試和探索。博物館珍藏著國家記憶,每一件文物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讓演誦者,讓所有參與團隊,讓年輕的莘莘學子,帶著滿腔的激情走近他,以一首首擲地有聲的詩文演誦他,無疑是一次世界觀的重塑,浩然之氣的培養,紅色基因的有效庚續,也是對當下文藝界不正之風的有力回擊。
感謝所有參與者付出的辛勞與智慧,我們以滿腔的激情和真誠,完成了對新中國72歲生日的深情獻禮,也是一次對英雄的回訪,對初心的叩問。展現了我們文藝工作者的家國情懷,人文情懷和主流情懷。
總撰稿 潘勇:節目準點看了,作為參與者,最大的感受恐怕還是:為了這最後的呈現,大家一路走來真不容易!觀眾只看到結果,而我們卻經歷了過程,就像老話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至於節目創意方面的主要特色,其實就包含在“情景詩演誦”這一核心定位裡。首先,是將博物館的“景”與詩歌的“情”充分結合,藉助故事性或情景性的符號牽引,真正達成“情景交融”的沉浸式藝術效果。其次,是在傳統詩歌朗誦的表達手法上大膽植入“演”的戲劇元素,以“演誦合一”的視聽融合,放大詩歌藝術的審美空間,增強節目的感染力和傳播力。總之,所謂“情景詩演誦”,也就是“情景交融,演誦合一”。
影片導演 周遊:已經記不清接到這個任務的具體時間,只記得當時心裡“咯噔”一下,時間緊任務重,多個環節需要緊密配合,一個環節出問題意味著整體節目受損,做出來是什麼效果,沒有底!但是,文藝工作者,熱情和責任感是刻進了骨子裡的,幹就是了!每個崗位都盡力著,在經費不足、時間緊迫與節目質量之間平衡著,尋找最完美的結果。有凌晨五點出發的主持人;有鏖戰5天,每天工作超過12個小時的攝製組;有默默候場還要隨時飽滿著激情的學院師生……節目播出以後,超乎意料!自己激動的看了一遍又一遍,那麼多人,眼往一處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博物館文物背後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用熱血塑造了東方巨國,我們美好的呈現則是對他們最崇高的敬意!——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執行導演 海光:創新是要有勇氣的,當然,心裡也多少是有些忐忑的!比如這次的表達方式,到底應該是“沉浸式朗誦”,還是“沉浸式誦讀”,抑或是“沉浸式演誦”(演誦是我們新造的)?當時還是非常糾結的。因為我們想有角色化的現場體驗;想從角色化的角度跟歷史對話、跟建川博物館的文物對話;想從角色的角度發出歷史的迴響……今天看來,這個表達形式終於實現了!他應該就是“沉浸式演誦”,而不是別的什麼!
影片執行導演 高彬:從未與歷史如此接近,起初只是聲音,足以震撼,慢慢又走進了那個年代,那些熟悉的人,那些年輕熱血的生命,短暫,且永恆!
文學顧問 黎陽:一個小時的凝視,一個小時沉湎!《聆聽新中國》的詩文呼吸節奏,於塵封1921年-1949年之間史、事、人物與博物館的相互參照。這是歷史濤聲的迴音壁!新時代的浪潮不斷翻湧,“牢記使命不忘初心”的今天,詩歌是最溫婉的呈現,也是最有力量的呈現。
東方潮起:《致青年公民》的勸慰呼喚之聲;《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振聾發聵的怒吼聲;《到敵人後方去》奮勇拼搏之聲。
英雄壯歌:《火把》《給戰鬥者》照亮靈魂之光;《就義詩》《死字旗》的決絕之聲;這是奉獻,這是擔當。秋瑾,李大釗,吉鴻昌,夏明翰,劉國鋕,還有很多很多……
家書一組:鐫刻著英烈們的兒女情長。而他們的名字深陷歲月的煙雲裡。
這才是中國,從抗爭裡走出來的中國。《在歡呼的人群中》尋找戰友的中國;《我愛這土地》捨身取義的中國,《國魂浩蕩》用血色手印高高舉起的中國。
作為主創人員之一,參與這樣一個具有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的工作。很忐忑,也很激動。我相信我們拿出了足夠的誠意。面對蒸蒸日上的祖國和明天。
後期導演 曾珺:從事後期工作十幾年來,各大節日盛事參與不少,能以“演誦”形式錄製和製作的卻是未曾見過。這種沉浸式的演誦方式,不僅身臨其境,更是深入人心。可能越是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越能激發大家的創作靈感,最終的呈現效果超過了預期。能在新中國72歲生日之際獻上這樣的禮物,內心深處的那種驕傲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久久不散。祝偉大的共和國生日快樂。
演誦者 李蓉:《聆聽新中國》情景詩演誦,巧妙地將舞臺搬到建川博物館的各個展館場景,導演精心的構思和演誦者激情澎湃的誦讀,將那一幅幅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歷史和英雄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螢幕上。參加此次活動,心靈激盪著,情感湧動著,無比驕傲著!今天能以這樣的方式,慶祝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2週年,深感驕傲和自豪。
演誦者 劉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短短的四句話,道出了共產主義革命志士不畏艱險,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曙光,不惜拋頭顱灑熱血。這次接到視協安排我來扮演夏明翰同志,內心很激動。作為一名媒體工作者,主持人,能夠在新中國72歲生日之際用緬懷革命先烈的詩歌作品作為禮物送給她,內心無比的自豪,也更加激勵我們媒體人創造出更好的電視文藝作品,用話筒傳遞真情。祝偉大的共和國生日快樂。
演誦者 袁莉:作品最終的呈現那麼有創意、那麼精美、那麼深情!不僅有藝術性還能引起大家的共鳴,看得我熱淚盈眶!感動!
演誦者 安麗:《火把》這首詩表現出詩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在建川博物館的時光長廊中,我們跟隨火把的意境追憶歷史、致敬先輩! 我們每個人都點燃心中的火把,星星之火串連起來,匯聚成勝利的曙光!當我們的火把愈來愈多時,彷彿從革命先輩的手中接下信仰的“接力棒”,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在新時代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演誦者 岑棋:作為一名藝術高校的老師,能帶著一幫學習藝術的孩子參加《聆聽新中國》的拍攝,我覺得意義深遠。來到博物館,瞻仰歷史的痕跡,透過一件件文物,遙望先烈們的生活,在排演中體會他們承擔著的生死存亡、飢寒交迫,承受著兵荒馬亂、生離死別……被他們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為了理想信仰,勇敢而充滿希望地走向生命盡頭的氣節深深震撼。我相信這份震撼將影響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生活。
感動於身邊有那麼多志同道合的夥伴!從每一組的導演到場務,從每一位老藝術家到年輕娃娃,每個人都是那麼飽滿,每個人都是那麼富有激情且深情,我們用淚和汗去輕輕撥動歷史的琴絃,懷著無比虔誠的心用聲音去誦讀歷史的華章。
演誦者 鍾曉霞:《聆聽新中國》,第一次以角色演誦的方式走進建川博物館,彷彿呼吸著英雄和先輩的氣息,心底流淌著歷史的述說和吶喊!這一刻,我們聽到了他們的聲音,那些滾燙的文字便化作了最誠摯的《聆聽新中國》。
今天能以這樣的方式,慶祝建國72週年,心潮激盪,無比感動!祝福親愛的共和國生日快樂,為你驕傲和自豪!
演誦者 張北麗:看完了所有同志們的作品,真的太棒了!剛才再次看海光老師的作品,我心都痛了,也想和他一起呼喊……趙山東 週四川……這是一次感動我們自己的的真情創作,謝謝寒露老師的創作團隊的精湛技藝和充滿熱情的創作讓我們有了一次機會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深深的愛戀。感謝所有的參與者,敬禮。
演誦者 張欣宇:在匯聚英魂的空間裡,跨越時間重溫英烈們的詩詞書信,讓我們傳承著革命先輩們捨身忘死去為廣大民眾建立新世界的精神,更加堅定了我們復興偉大中華的信念和決心!做為有聲語言傳播者,運用我們的專長,去影響更多的人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是我們不忘初心、身體力行、踐行使命的目標和方向。《聆聽新中國》,共創新未來!
演誦者 朱海銳:置身革命先烈前赴後繼的環境裡為先驅者發聲,更加自豪身逢盛世。一次次吶喊是為了希望,一次次跌倒是為了更加堅強,《聆聽新中國》與歷史對話,用聲音傳遞力量,以誦讀致敬祖國。我們將眾志成城的力量,化進詩歌中,融進聲音裡,噴薄而出一浪勝過一浪,波瀾壯闊的中國力量!
建川博物館文宣部部長魏建民:《聆聽新中國》這個節目從籌備到播出,僅有一個多月的時間。要完成所有的構思、文物的準備、文字的梳理、服裝與人員的到位,加上拍攝期間正值大雨並且節目的拍攝還不能影響我館觀眾的正常參觀,所以這次拍攝是困難重重。但節目播出後在社會取得極大的反響。從建川博物館的角度來講,首先我們要感謝所有參加排演的播音員、老師及學生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能做出這麼高質量高品位的節目,對參加人員起早貪黑的敬業及專業精神表示由衷的敬佩。另外這次節目活化了博物館的文物和場景,和詩歌朗誦結合得珠聯壁合,既是一種創新嘗試,又對當代年輕人的革命傳統教育取得很好的社會效果。希望今後這樣的節目能越來越多、越來越火!
川影表演系參演學生 田萌鈺:這次我們以尋找者的姿態親近文物、感受文物、用心靈真正感受英雄前輩在為我們打下這美好江山時的艱難和困苦。我與老師同學以及文藝工作者共同完成《到敵人後方去》的創作。多次的熱淚盈眶,演繹過程中的洶湧澎湃好像與他們並肩作戰,節目在共和國生日當天播出,我們用演誦的方式號召喚醒年輕人,對血染中國五星紅旗來之不易的永恆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