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人力與物力的綜合較量。新中國能夠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除了最大限度地將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極致,也離不開蘇聯在武器裝備方面給予的巨大援助。應該說,如果沒有蘇聯的援助,我們仍然可以最終取得勝利,但付出的代價及消耗的時間將會超出預期。
那麼,蘇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到底給中國多少援助?中國為得到這些援助花了多少代價?一直以來,眾說紛紜。尤其是在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裂後,坊間出現所謂蘇聯"逼債"的說法,由此又以訛傳訛出了不少誇大其詞的流言,許多人對蘇聯的援助知之不多,有的則認為蘇聯借援助中國兜售舊貨。那麼,事實的真相究竟如何?今天,我們不妨就此問題做些探討。
(一)入朝參戰,中國急需得到蘇聯的幫助
1950年10月,剛剛建國一年的新中國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定,派遣志願軍赴朝,與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美軍交手。由於舊中國長期的積貧積弱,蔣氏當局遺留下的大量"爛攤子"尚未打掃乾淨。經過22年革命戰爭洗禮的人民軍隊,雖在軍政素質上無與倫比,但在武器裝備上卻與對手差距懸殊。國內的兵工廠只能生產一些槍械和迫擊炮,連小口徑的步兵炮及野戰炮都不能造。而且因為財政困難,短期內也無法成批引進先進裝備。
為了盡最大可能彌補與對手的裝備差距,總部想辦法蒐羅了國內各大軍區的庫存,在自動式輕武器與火炮方面最大程度向志願軍傾斜,但仍舊遠遠不如美軍。以首批入朝的第13兵團四個軍(第38、39、40、42軍)為例,其每個軍僅裝備有36門山炮和野炮,口徑多為75毫米,均是革命戰爭時期繳獲自日、偽、蔣等部隊的"二手貨";另有36門步兵炮,口徑為70毫米。這些火炮由於長期使用,膛線磨損嚴重,"口徑"過老,效能已達不到理論值。反觀美軍,其一個師就擁有18門155毫米榴彈炮和54門105毫米榴彈炮,完爆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另外,在海空力量和坦克裝甲部隊方面,志願軍的實力基本為零,處於被全面碾壓的狀態。此外,軍委還總結出志願軍作戰面臨的三大劣勢:步兵武器五花八門,口徑與彈藥不配套、不統一;缺乏運輸工具,機動性差;後勤補給困難大,補給量恐嚴重不足。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展示的初期入朝的志願軍裝備的步兵武器,可見型號之駁雜
正如《詩經》所云,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在這種情況下,北京自然而然想到請蘇聯予以援助。10月8日,主席便委派總理與林總飛赴莫斯科面見斯大林,與其商談蘇聯援助問題。為解決當時志願軍最急迫的步兵武器口徑與彈藥過於繁雜一事,中方首先羅列了急需蘇聯援助的36個師的武器清單,並請蘇聯空軍給予志願軍空中掩護。清單詳情如下:
1、 莫辛納甘M1930/44型步騎槍14萬支,子彈5800萬發;
2、 PPSh41/PPS43衝鋒槍26000支,子彈8000萬發;
3、 DP/DPM輕機槍7000挺,子彈3700萬發;
4、 SG—43重機槍2000挺,子彈2000萬發;
5、 飛行員用自衛手槍1000支,子彈10萬發;
6、 軍用TNT炸藥1000噸。
看完這份清單,不能不讓人感慨萬千:當時的中國在飛行員用制式手槍及彈藥都不能自給自足的情況下,竟要入朝迎戰世界上最為強大的美軍,這需要何等的氣魄和膽略!
(二)蘇方幾番推諉,答應後卻表示中方應按價付費
據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解密的有關檔案顯示,在接到中方請求後,斯大林原則上表示同意給予中國裝備支援,但表示武器的調集和運輸需要花費兩個月左右,且對於空軍參戰一事不置可否。後經總理幾番斡旋,斯大林表示空軍需要至少要兩個半月才能參戰。究其原因,儘管尚無直接證據可以證明,但應是斯大林不願公開與美國發生衝突,以使蘇聯捲入戰爭之中。當年10月8日,美軍兩架戰機入侵蘇聯領空,並攻擊了一處蘇聯機場。儘管美方隨後辯解稱其為導航失靈,願賠償蘇聯一切損失。但面對這一挑釁意味十足的舉動,蘇聯居然保持了剋制,足見此時蘇方一心要置身事外的想法。
在美軍巨大的空中優勢帶來的壓力下,志願軍急需得到蘇聯空軍的空中掩護
至10月13日,由於談判進展不大,主席指示周、林再多留幾天,向斯大林講清楚中國出兵援朝不僅是保衛自己,更是為維護蘇聯在遠東方面的利益。幾經周折後,斯大林表示將盡快將志願軍所需步兵武器調撥到位,但空軍作戰則不可越過鴨綠江。
裝備有了著落,可是主席開始擔心蘇聯會要求中方付錢。當時志願軍所需的各種武器裝備,從槍械到大炮,再到飛機、坦克,幾乎樣樣都需進口,如果蘇方要錢,這筆賬只能從蘇方在1949年中蘇友好條約中給予中方的3億美元貸款中支取。但這些錢,北京本準備用於國內建設,而且在1950年初就已經支取了4000萬用於建立航校及購買相應器材、物資。為此,主席提出,希望蘇聯參考二戰中美國依據《租借法案》向反法西斯國家"租借"武器裝備的方式,為中國提供援助。二戰中,美國先後租借給各同盟國近500億美元的武器及物資,這些租借品因大多在戰爭中損耗或破舊,故沒有歸還,僅做折價處理(美國提供給蘇聯的援助價值109億美元,蘇方戰後僅象徵性折價歸還了3億美元)。主席提出如此方案,不由得讓人感嘆當時領導人為減少中國的戰爭代價是多麼心用良苦!
蘇方經過協商,最後答覆:1、中方所要裝備數量巨大,如採取租借方式,則恐蘇方難以負擔,且將影響到蘇聯國內經濟的恢復;2、考慮到中方財政困難,中方購買軍火的花銷可算作蘇方提供的信用貸款,即中方不需抵押物,將來還不還全憑信用,年利率僅象徵性收1%;3、所有裝備以中方入朝參戰為界,之前的以全價計算,之後的按半價計算,鐵路器材按七五折計算。考慮到這恐怕是蘇方所能接受的最低底線,雖感到不盡如人意,但北京還是接受了。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蘇聯援華多少還是帶有一定的利己主義。在中方給予朝方全面援助卻沒收一分錢的情況下,蘇聯卻向"兄弟國"明碼標價。如果按一般國家之間的貿易來看,蘇聯給的價格算是優惠的,但相比中國對朝援助仍不夠格。這種商業行為在老一輩革命家眼裡實在令人無語,自然也會引發國人一些情緒。後來彭老總在主持日常工作時,每當看到檔案報告中有"蘇聯給予的國際主義友誼的無私援助"的句子時,總會將"無私"二字劃去。
(三)蘇聯親兄弟明算賬,但給予的幫助仍然很大
蘇援雖有了著落,但此時志願軍面臨的戰場壓力卻越來越大。由於志願軍連打了三個高烈度戰役,消耗來不及增補,國內各大軍區庫存經過幾個月的蒐羅已基本見底,難以繼續支援前線,致使志願軍在第四次戰役中被敵軍反推上百公里。眼下只有立即獲得蘇援,才能維持戰局。而且,在看到志願軍浴血奮戰,在沒有制空權且武器嚴重落後的情況下從鴨綠江一路打到三七線、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後,蘇聯也看出了中方願意為東方陣營承擔相應責任的決心和信念,於是開始加速對華提供援助。
1950年11月底,蘇方率先將駐旅順、大連部隊中的500輛汽車交付中方,以改善志願軍急需解決的後勤運輸問題,同時表示到年底之前還將在滿洲里交付5000輛新車。另外,優先將2736門(挺)高射炮及高射機槍提供給志願軍,以對抗美軍的空中優勢,這些對於緩解志願軍的運輸和作戰困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步兵武器方面,36個師的步兵武器於1951年1月前後陸續到位,這在中國軍購史上是空前的。這不僅保證了二番入朝的第3、19兵團能夠如期使用蘇械武器參加第五次戰役,也能使最初入朝的第13、9兵團分批進行換裝。但因朝軍裝備損耗嚴重,中方無償將三個師的裝備送予朝方,且二番入朝部隊中又加入了第20兵團的兩個軍六個師。這樣一來,原先的36個師的裝備就不夠用了。斯大林聞訊後,被中方無私的高風格所感動,決定再贈送20個師的裝備。同時,波蘭表示願意放棄本年度軍事訂貨。這樣一來,蘇聯就得以全力支援中國。
至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時,中國共接收了60個陸軍師和22個空軍師的裝備,除去3個贈予朝方、1個留在國內用於訓練,其餘均用在了戰場上。到1954年,中國用蘇式裝備全面換裝了106個步兵師、16個炮兵師、3個坦克師和23個航空兵師,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武器裝備的標準化、制式化、系列化,同時在蘇聯幫助下,國內工業建設取得飛速發展。1950年時,國內只能提供前線軍需品的10%,到1953年已達40%,且仿製出了包括槍械、火炮、坦克、炸彈在內的多種裝備,國家工業化就此奠定基礎。用彭老總的話說,就是短短几年超過了舊中國幾十年的成就。
對於這些,中國人民不應該忘記。至於後來所謂蘇聯"逼債"一說,據《中國財政:1950—1991》統計,我國1954至1959年平均每年對蘇償還軍火欠款為5萬多億元人民幣,只佔國家年度財政的1.5%,還能負擔。而且這筆債務,還是屬於信用貸款,蘇方並未索要抵押物,也沒有設定歸還時限。中蘇交惡後,主席提出要"爭一口氣",儘早結清欠款。但即便如此,在1965年對蘇債務全部結清之前,中國最多一次償還的軍火款也只佔年度財政1.78%。可見一些傳言是誇大之詞。
(四)蘇援雖有舊貨,但整體水平不低
據一些參與了接收蘇援裝備的當事人回憶,蘇援武器多屬二戰舊貨。比如當時蘇軍已裝備了AK47突擊步槍和SKS半自動步槍,卻只肯出售栓動的莫辛納甘步槍;新型的T—54A坦克已經下線,運來的卻是二戰"老兵"T—34和IS—2,很多坦克上甚至還有彈痕,只是新刷了一層漆。不過我們需要明白,當時像AK47和T—54A這種先進貨,即便是蘇軍精銳部隊也沒能全部換裝,更不用說支援中國。而且,這些"高精尖"武器對當時缺乏工業基礎的中國來說是否合適,也要打個問號。二戰中美軍自用的是半自動的M1加蘭德步槍,這種槍也支援給了英國、蘇聯。但在對華援助時,考慮到中國官兵的文化素養,最後給的也是栓動的M1903A4春田式步槍。這就好比一個剛剛中學畢業的人,你不可能不等他上完大學就強行讓其讀博士。武器裝備同樣如此,只有循序漸進才不至於出亂子。後來中國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後,蘇聯對於尖端武器也就不再保留,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即便是舊貨,這些蘇式裝備與志願軍面對的"聯合國軍"的武器裝備基本還是在同一水平,所以裝備的新舊與否也不能算是很嚴重的問題。
相比於陸戰,空戰對技術裝備的要求更高。因此蘇聯對華的空軍裝備援助是比較先進的。起初,蘇聯考慮到中國飛行員的承受能力,只答應提供米格9戰鬥機。中方認為米格9無法壓制F80、F84,更不是F86的對手,故表示不能接受。蘇聯專家對此質問道:"你們在懷疑社會主義蘇聯生產的武器的優越性嗎?"斯大林聞訊後,考慮到戰爭整體形勢和中蘇兩國的關係,對蘇聯專家進行了嚴厲批評,並馬上向中國無償提供了372架先進的米格15戰鬥機(中方只象徵性支付了運費)。和飛機一樣,在汽車方面除最初的500輛為舊車外,後續的1.7萬輛則大多為新車。入朝期間,志願軍共損失汽車7729臺。而在1950年,整個解放軍僅有繳獲的雜牌舊車4300餘輛。可以想見,如果沒有這些蘇式汽車,志願軍絕不可能建立起那條炸不爛、打不垮的"鋼鐵運輸線"。
志願軍裝備的米格15戰鬥機是當時世界範圍內較為先進的空戰兵器
撫今追昔,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蘇聯給予中國的援助,不僅是當時中國唯一能夠得到的大宗軍火援助,更為志願軍取得最後勝利提供了堅實的物力保證。對於這一點,主席1970年與金將軍見面時就說:"我們還是要感謝蘇聯。"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蘇式武器真正發揮作用時,已經是第四次戰役之後了。那時,雙方沿三八線拉鋸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可謂"大局已定"。因此嚴格意義上講,蘇式武器起到的是"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雪中送炭"。如果沒有浴血奮戰在前線的"最可愛的人",以及為支前貢獻每一分力量的人民群眾,戰爭結果將會如何,難以預料!
今天的中國,已今非昔比。而當代中國軍事工業,抗美援朝時期蘇聯的援助成為重要的基礎。不容置疑的是,雖然已經消散於歷史中的蘇聯,曾經做過許多傷害新中國的事,但一是一、二是二,對其客觀上的幫助也不應抹殺。實事求是地釐清蘇聯援華的具體情況,對今天我們"做好自己的事"仍具有歷史參考作用。
參考資料:
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編著《抗美援朝戰爭史》
2、徐焰《抗美援朝時引進蘇聯武器及債務問題的真相》
3、張民、張秀娟《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
4、師哲《在歷史巨人身邊》
*文中資料主要引自《周恩來與抗美援朝戰爭》,圖片均源自網路
【作者簡介】林森,字天俊,網路新銳通俗歷史作家、黨校兼職教師,現生活、工作於北京。主要研究方向為五代兩宋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及中國革命戰爭史,代表作有《金戈鐵馬之兩宋煙雲》《對比二戰蘇軍坦克軍與德軍裝甲軍》等。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