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4月8日夜,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伴隨著一聲“發射”,中國自己研製的“長征三號”火箭瞬間騰空而起,它即將把我國第二個顆實驗通訊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軌道,火箭發射的成功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技術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而這一成就也必將震撼整個世界!
當時,火箭發射成功後,中國的專家們曾用火箭發射前的倒數計時順序“四、三、二、一”來形容這一成就在世界航天界中的地位。
“四”指的是中國當時的運載能力居世界第四位,當時長征三號火箭可以把1.6噸重的衛星送入3.6萬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其有效載荷排在當時的美、蘇、法之後,位列世界第四。
“三”指的是長征三號火箭首次採用了液氫、液氧做燃料的氫氧發動機,是繼美、法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這項先進的火箭推進技術的國家。
“二”指的是長征三號火箭的氫氧發動機採用了空中兩次點火技術,它可以讓火箭的第三級發動機在空中第一次點火後關閉一段時間,這期間火箭依靠慣性可以滑行一段距離,然後再進行二次點火,如此便可節約燃料,大大提高有效載荷。而在當時,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突破這項技術難關的國家。
“一”指的是中國的火箭發射成本之低位居世界第一,在當時,中國製造一枚火箭的費用都遠遠低於世界其他國家,雖然費用低,但中國的發射成功率卻高於其他國家!
對於1984年中國發射長征三號火箭所取得的這四個技術性突破,世界各國航航空專家都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高度的關注。
所以,在1990年4月7日,當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再次成功發射長征三號後,來自美、法、德等十幾個國家的航天專家紛紛聚集到這裡。
當他們參觀了長征三號這枚來自東方古國的巨型火箭後,其驚訝之情無不躍然於臉上,而當他們從工作人員口中得知,領導研製長征三號火箭最重要的核心部位——發動機,也是長征三號副總設計師的王之任不僅是一位女同志,過去還是一個對火箭一竅不通,甚至連字都認不全的農村姑娘時,他們更是震驚的說不出一個字!
這簡直不可能,真的是讓人難以置信!
這是當時這些外國專家的第一反應,可是當他們深入瞭解了王之任的生平後,又不禁對她心生敬佩!
因為在世界航天史上,王之任的故事至今都堪稱是開天闢地的傳奇,沒有之一!
她的故事前無古人,或許也不會有後來者了。
1928年,王之任出生在舊中國河北省安國縣一個貧苦的農村家庭,在她6歲的時候,疼愛她的母親因病去世,在她9歲的時候,疼愛她的父親也去世了,據說她的父親是被地主惡霸打死的。
父母雙亡後,本來王之任還有一個哥哥,但那時候哥哥已經成家了,嫂嫂更是嫌棄她是累贅,生活中處處刁難她。
那時候的王之任生活貧苦,別說上學了,連飯都吃不飽,而就是這樣的一個農村丫頭,又怎麼能想象到幾十年後她會成為中國火箭發動機方面的權威和專家呢?
雖然抗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對於王之任來說,抗戰的爆發卻給她的人生帶來了轉機!
抗戰爆發後,王之任的家鄉被共產黨開闢為著名的晉察冀邊區,就這樣,王之任參加了當地的兒童團。
在兒童團的那段日子裡,王之任除了跟隨組織參加各種抗日活動外,還學習了知識,思想上也進步了很多,很快,她就成為了兒童團裡的積極分子。
1944年,對於王之任來說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年。
那一年,16歲的她光榮的加入了共產黨,第二年,邊區的兵工廠因為缺人,所以黨組織決定從各地抽調黨員前去支援兵工廠,而王之任因為表現優秀便成為了支援兵工廠的一份子。
就這樣,在1945年三八婦女節那天,17歲的王之任拿著縣委的介紹信,跑了百餘里山路,來到了當時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當她推開邊區政府組織部的大門並興沖沖的大聲喊道“是縣委介紹我來學一種叫‘化學’的東西”時,殊不知,她的人生便開始與化學、與火箭結下了半個世紀的緣分。
後來是一個熱心的青年幹部帶著她到了邊區的工業部,因為當時恰好邊區的各工廠廠長們在開會,而把王之任帶到那裡就可以讓廠長們親自帶她回廠裡。
後來,是邊區彈藥長的廠長接待了王之任,他對王之任說:“小姑娘,我們那裡有你想要學的‘化學’,不過,我們那裡的化學是製造炸藥和炮彈的,很危險,有時候還能炸傷人,你怕不怕?”
聽了廠長的話後,王之任抬起頭,她盯著廠長的眼睛,非常堅定的說:“不怕!”
廠長聽了眼前這個倔強的小女孩兒肯定的答覆後,便輕輕的摸了摸她的頭,然後說:“好,既然你不怕,那就到我們廠去吧!”
就像廠長所說的那樣,邊區的彈藥廠主要是給八路軍生產炸藥和槍支彈藥的,當王之任第一次站在邊區彈藥廠的大門時,便被撲鼻而來的硫磺嗆得連連咳嗽,而更刺激她的則是她還未進廠就看到了一名被炸掉手指的女工被工友們抬著送去醫院搶救。
這時候,廠長再次問她:“小姑娘,你都看到了,咱們廠既危險,環境也不好,你還是不害怕嗎?”
事實上,當王之任看到那個受傷的女工被抬出廠外後,說不害怕那是假的,畢竟當時王之任只有17歲,可是,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她知道她自己必須堅持下去,為了黨和人民,即便犧牲也在所不惜!
所以,她再一次用堅定的語氣對廠長說:“我不害怕!”
而廠長再一次聽到了王之任肯定的答覆後也欣慰地點了點頭。
就這樣,王之任從一個不識字的農村姑娘轉變成一名光榮的女軍工。
進廠之後,王之任被分配到了硫酸班,這個班所在的廠區裡總是漂浮著黃色、紅色、藍色等各種氣體,而這些看似五彩繽紛的氣體卻具有很強的毒性,加上硫酸的強腐蝕性,工作一天下來,王之任往往被嗆得咽喉腫痛,吐出來的痰也時常會帶有血絲,而她穿的衣服也總是會因為硫酸腐蝕而爛掉。
雖然工作環境非常艱苦也非常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動搖王之任抗日救國的決心,因為她知道,這個兵工廠是黨、邊區政府還有邊區的老百姓花費了太多代價才開辦起來的,它不僅是為前方八路軍戰士提供彈藥的軍工廠,更是邊區老百姓對早日打敗日本侵略者的希望寄託!
在後來的工作中,王之任漸漸瞭解到了邊區彈藥廠的由來,也從很多老同志那裡得知了當年很多從北平、天津等地來的知識分子,他們放棄了大城市的舒適生活和前程而義無反顧地來到邊區,在極其艱苦的環境裡,用自己所學的專業和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建立了彈藥廠還有其他工廠。
這些知識分子的故事令王之任深受感動,也鼓舞了她讓她產生了“要學習知識改變中國”的信心和目標!
當時,為了提高工廠同志們的文化水平,工廠曾請來了延安科學院的老師們到廠裡開辦化學、數學補習班,不過,當時報名參加課程的人很少,但王之任卻是其中最為積極的一個。
在補習班裡,王之任“貪婪”的汲取著各種化學和數學知識,而老師們也對這名勤奮好學的學生產生了莫名的喜愛,對於王之任提出的任何問題都給予了仔細而耐心的解答。
因為王之任沒有系統上過學,所以她的基礎很薄弱,但她有著一顆爭強好勝的心和滿滿的求知慾,而她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底子弱,所以,她利用了一切能夠利用起來的時間,瘋狂的補習。
上天從來都不會拋棄一個肯吃苦、肯學習、肯拼搏的人,所以王之任的努力得到了回報。
1948年晉察冀邊區工業學校來工廠招收化學班學員,王之任報名參加了考試,最終她以化學、數學、政治全優的成績進入邊區工業學校化學班。
此時距離她進入彈藥廠第一次接觸化學也不過才三年。
俗話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王之任用努力和汗水換來了得以進一步學習深造的機會,三年來,她第一次那麼的興奮、激動。
她知道,她離著夢想又進了一步。
進入工業學校後,她便集中精力,專心致志的在知識的海洋裡拼命的吸吮,雖然此時的王之任只不過才剛剛邁進了學校的大門,但在科學的崎嶇道路上她已經開始奮力跋涉了!
在學校的兩年裡,王之任的成績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俗話說,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的。
全國解放前夕,為了新中國的建設,黨和政府將工業學校擴大整合為華北大學工學院,而全國解放後,王之任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北大學工學院航空系!
王之任從此成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專攻航天航空這一尖端科學領域的人才!
這是王之任與航天航空發生的第一次“碰撞”,面對這個全新的未知的領域,王之任的求知慾與拼搏的韌勁再次被激發出來!
從一個普通的農村姑娘到一名女軍工,從一名女軍工再一躍成為新中國研究航天航空尖端科學的大學生,王之任成就了一段屬於自己的傳奇!而更為傳奇的則是她的傳奇還將繼續延續!
1951年仲夏的一個夜晚,北京飯店的宴會廳裡燈火輝煌,人群鼎沸。
這天晚上,周總理代表黨和政府專門在這裡舉行宴會,為新中國第一批留蘇學生送行!
這批留學生是當時從各大高校、單位裡選出來的新中國最為拔尖的人才,他們即將揹負著黨和國家的寄託登上前往蘇聯的火車,到那個陌生的國度去學習先進的知識,學成後再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
在這批留學生中,王之任是唯一一個結過婚的,雖然結了婚,但她從未忘記是黨培養了她,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時,她毅然決然的離開家庭、離開愛人,前往蘇聯為祖國和人民學習航天知識!
在走之前,她對丈夫說:“現在是祖國和人民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必須去蘇聯,如果不完成學業,決不回國見你!”
如此的決絕,如此的義無反顧!
沒有大家哪來的小家!沒有祖國的和平穩定又哪裡有小家的其樂融融?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因為學業,王之任說服丈夫暫時沒有要孩子,也說服了丈夫孤獨地踏上了異國他鄉!
這個女子!令人敬重!
王之任沒有忘記祖國和人民寄予她的厚望,也沒有忘記那個宴會上,在與周總理碰杯的時候,總理對他們的殷殷囑託:“希望你們一定好好學習,掌握科學知識,把建設新中國的本領學到手!”
“把建設新中國的本領學到手!”聽了周總理的話,在場的學生無不動容,而王之任更是將淚水灑在了杯中和著酒飲進了心中!
從此,周總理的這句話便深深的烙在了王之任的心中,在蘇聯的那無數個日夜裡,每當她在學習上遇到瓶頸的時候,她總會想起周總理的這句話,那是促使她一往無前、攻堅克難最有效的強心劑!
在蘇聯的7年裡,她就像是一個不屈的攀登者,向著最高峰不停的攀登,從未停下腳步!
王之任在蘇聯學的是火箭,雖然那時候中蘇關係還很友好,但火箭作為最尖端的技術之一,蘇聯當局對於王之任這些中國留學生還是設定了很多關卡。
當時王之任他們上課記的筆記本,在下課離開教室前都必須交到保密室存放,不允許帶走,甚至連草稿紙都登記了編號。
雖然中國的留學生們非常氣憤,但也是無可奈何,為了能夠將蘇聯的知識儘可能多的帶回中國,王之任上課的時候十分注意聽講,尤其是重要的內容一遍遍的回憶,將它們牢記在腦子裡,回到宿舍後第一時間就將這些重要內容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方式記錄在筆記本中。
在蘇聯的7年裡,王之任先在莫斯科工藝學院學習,第二年又轉到喀山航空學院學習,三年畢業後又進了莫斯科航空學院繼續深造。
7年的時間,50多門課程,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他鄉,甚至在蘇聯當局的有意阻礙下,王之任硬是憑著一股子韌勁兒將所有課程全部掌握!
因為在學習上太過用功,王之任的名氣也越來越大,甚至很多蘇聯同學都知道了在中國留學生中有一個要知識不要命的“中國大姐”!
“要知識不要命”,這就是王之任在蘇聯的7年最真實的寫照!
因為不要命,所以王之任終於成長為一個掌握火箭技術的大學生!
1957年11月17日,是王之任一生中另一個難以忘記的日子,這一天,毛主席在莫斯科大學接見了這批留蘇學生,王之任夾雜在學生中間,懷著激動的心情聆聽毛主席的演講。
那一天,毛主席發表了著名的講話,他對學生們說: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託在你們身上。
聽了毛主席的話後,王之任跟其他同學一樣激動萬分,但同時也倍感肩頭責任重大!
1958年三八婦女節那天,王之任揣著“優加優”的成績,踏上了回國的列車。
歷史彷彿又回到了13年前,也是那年的三八婦女節,王之任揣著縣委的介紹信叩開了組織部的大門,也叩開了她的求學之路。而今年的三八婦女節,她已不再是當年那個懵懂的小姑娘,她已經是新中國的高精尖人才,她要回到闊別7年之久的祖國,用自己7年的努力去建設她!
出國時,她才23歲,但眨眼間她已是而立之年,從青年一步跨過中年,7年的青春,7年的生命,更是7年的心血,它們連同王之任的理想、追求以及對祖國的熱愛一起都印刻在了蘇聯這片土地上!
火車已經發動,那既是通往祖國北京的列車,更是王之任通往火箭發動機專家的列車。
當王之任從蘇聯回來後,中國的現代火箭技術研究才剛剛起步,而起步也是從仿製蘇聯火箭開始的。
仿製雖然可以讓我們更快的掌握火箭的製造與發射原理,避免我們走入太多的誤區,但如果一直以仿製為主,那麼我國的自主研發能力將會一直停滯不前,關鍵核心技術更會一直牢牢的掌握在別人手中,這對於一個想要躋身世界一流大國行列的中國來講是絕對不能容忍的事情。更何況,一味地仿製蘇聯,也勢必會受到太多的限制,正如王之任後來回憶:
即使明擺著的錯誤,也不能與外國顧問爭執,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
而到了六十年代,隨著中蘇關係蜜月期的結束,蘇聯突然撤走了全部在華專家,這就讓中國的火箭研發陷入了更大的被動局面中。
處處受制於人,這是中國科研人員所不能容忍的!
所以,王之任和她的戰友們下定決心要自主研發屬於中國人獨有的火箭!
那時候的中國一窮二白,根本談不上有什麼工業基礎,甚至建國之初連火柴都無法自主生產!所以,走自主研發的道路註定是充滿坎坷的,對於這一點,王之任和其他工程技術人員心知肚明!
但不破不立,如果一直畏縮不前,勢必就會被其他國家越拉越大!這時候的科研人員必須要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正如王之任對戰友們所說的那樣:“甩掉柺棍,奮發圖強!”
只要肯努力,沒有什麼做不到的,“當年一個字都不識幾個的農村姑娘,如今也可以帶領一個團隊研發中國自主火箭”,這樣的轉變都能發生,還有什麼困難能難倒王之任嗎?
她用行動告訴所有人:只要肯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王之任和她的戰友們整日整夜的邊設計邊加工,他們一步步仔仔細細的計算,把那些抽象的理論一點一點的變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產品。
為了證實設計的合理性,尋找技術上的突破口,王之任不僅擔任設計,還花費巨大的精力投入到加工工藝上,她往往是晚上進行計算、繪圖,白天就和工人們一起在車間加工。
大概,用“皇天不負有心人”去形容王之任已經太過俗氣了吧,但事實卻是如此,原諒故史君已經找不到其他更加貼切形象的詞彙去形容王之任那段時間的付出與努力吧!
在那段時間裡,國內很不幸的發生了三年自然災害,那個時候,飢餓席捲了中華大地,然而為了中國的火箭事業早日成功,王之任再次選擇了大家而暫時捨棄小家,她忍痛給才滿月的女兒斷了奶,但沒多久,女兒卻又得了肺炎,不得不住院治療。
女兒住院後,王之任不能再不管不顧了,畢竟,她是愛女兒的,所以那段時間,她白天忍著飢餓和疲勞上班,晚上就去醫院陪女兒,如此週而復始。
但就算是再累再苦,她都沒有停止過對火箭發動機的研發工作,她就靠著這麼一股子韌勁和拼搏精神,與千千萬萬名科技人員一起,克服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性難題,越過一座又一座高山,最終他們帶來了中國火箭事業的春天!
1966年12月26日,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中近程火箭發射實驗成功,由此揭開了我國火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雖然此後的一段時間裡,因為一些歷史問題,火箭研發被迫停滯,但風暴過去即是祥和,幾年後,王之任臨危受命,她被委任為新型氫氧發動機的主任設計師及“長征三號”火箭的副總設計師。
8年後,王之任不負眾望,她率領的團隊成功研發出了新型火箭發動機。
當1984年4月8日的那個夜晚,長征三號火箭在王之任研發的發動機的推動下衝向浩瀚的星空時,王之任留下了幸福的淚水。
此時的王之任已經56歲了,她的兩鬢已然斑白,她不再年輕,歲月在她的身上留下了痕跡,但“蒼老”卻不足以讓王之任的內心有任何的悸動。
火箭已經成功發射了,而沉浸在喜悅之中的王之任卻將思緒拉回到了幾十年前,她想起了自己的苦難童年,想起了艱難的抗戰歲月,想起了留蘇的生活,想起了回國後遇到的種種科研難關,她想起了太多,想起了自己的家人,想起了祖國,想起了毛主席和周總理對他們的殷殷囑託和寄予的希望。
曾經毛主席口中的“青年人”如今也是知天命了,不過,歲月啊,雖然你太殘忍,但還是終究給我留下了成功,這就足以告慰所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