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6年希臘雅典舉辦了首屆奧運會,至今已經來到第125個年頭。無數體育健兒在這個賽場上揮灑汗水,留下了動人的故事。
奪冠,是所有人的拼搏目標。但奧林匹克的意義卻遠不止於此。
奧林匹克精神究竟是什麼,或許看了下面5個生命故事,你會有自己的答案。
01
丘索維金娜:讓光陰和命運低頭
7月25日,46歲的體操運動員丘索維金娜在東京奧運會上完成了最後一跳,全場掌聲雷動。
丘索維金娜在體操賽場上拼搏了29年,這個數字比大多數體操運動員的年紀都要大得多,她曾代表獨聯體、德國和烏茲別克征戰奧運會。
“在我小的時候,參加比賽只為追求結果。當我兒子生病時,我只能靠比賽賺錢為兒子治病。”
因為兒子患了白血病,丘索維金娜一直讓自己保持最佳的狀態,一枚世錦賽的金牌意味著3000歐元的獎金,為了拿到更多的獎金,丘索維金娜頻繁參賽,且不再侷限於自己擅長的跳馬,也會參加自由操、高低槓和平衡木等其他專案,為了兒子,她成了更加全能的選手。
“當我參加完北京奧運會回到祖國,他們通知我,我的兒子完全康復了。”
但是,丘索維金娜仍然沒有退出賽場,她說:“現在,我終於可以把比賽當成一種享受,為自己而戰。”
如今,丘索維金娜的臉上,也有了歲月的痕跡,身材也臃腫了,但她的眼神依然如第一次參加奧運會那樣神采奕奕。
丘索維金娜說:“年輕的對手不會給我壓力,她們有壓力才對,因為我有的是經驗,我覺得年齡只是個數字,我真的熱愛這項運動。”
丘索維金娜的人生,是一部值得點讚的勵志故事。她是一位偉大的母親,更是當之無愧的傳奇。
02
諶利軍、全紅嬋:所有厲害,都是苦難換來的
7月25日,在東京奧運會舉重賽場男子67公斤級決賽中,諶利軍絕境逆轉,為中國隊斬獲第六枚金牌,並同時創造了挺舉和總成績兩項奧運會紀錄。
瞭解他的經歷就會知道,說他是“最苦冠軍”一點也不誇張。
諶利軍出生於湖南省安化縣東坪鎮楊林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他剛剛開始練習舉重的時候,父親突發腦癌,臥病不起失去了勞動能力。
一個家沒了頂樑柱,家裡還有年邁的老母親和從小抱病的弟弟,諶利軍的母親成了家裡唯一的勞動力,憑著一天40元的工錢養活一家人。
艱苦的生活環境練就了諶利軍肯吃苦的精神,他對自己越來越狠。
2013年,諶利軍成為了世界舉重錦標賽的冠軍。2015年,他衛冕冠軍,還破了世界紀錄……
諶利軍終於賺到一點錢,把家裡的債還完了。
2016年,23歲的諶利軍出征里約,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奧運前夕,有記者去他的家鄉走訪,看到這個世界冠軍的家,清貧得讓人心酸,牆壁開裂,地板上滿是屋子漏雨的痕跡。
可惜,在里約奧運會上,諶利軍失利了。去年10月,他還在全國錦標賽中受了重傷,手臂肌腱斷裂。
可手術後僅半年,他就恢復了狀態,拿下了亞錦賽的金牌,再到東京奧運會奪冠,其間付出了多少,可想而知。
在本屆奧運會上一舉成名的14歲小將全紅嬋,奪得了女子10米跳臺冠軍,全紅嬋5個動作,3個滿分,用絕對實力,震撼了世界。
而全紅嬋也是個苦孩子。
全紅嬋的老家邁合村,有38戶低保戶,她家是其中之一。
她家是其中之一。
幾年前,她媽媽出過一次車禍,幾次住院讓家裡的經濟捉襟見肘。
十多歲的全紅嬋,顯得獨立又勇敢。她哽咽著說:“媽媽生病了,但不知道那個字怎麼讀,不知道是什麼病。我想贏了獎金,寄回去給媽媽治病。”
14歲的孩子還很單純,她只知道,要賺錢,要苦練。為著這個信念,她付出了比別人更多的努力,用更刻苦的訓練,每天向目標更靠近一點點。全紅嬋想要憑藉柔嫩的肩膀,擔起家庭的重擔。
真正的強者,不論遇到什麼都不怕,就像諶利軍和全紅嬋,他們的命運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裡。
03
池江璃花子:向死而生的運動精神
日本游泳選手池江璃花子,用驚人的意志和堅持,詮釋著“向死而生”。
池江璃花子曾經是日本泳壇的天才少女,16歲進國家隊,3年拿下25個冠軍,在多個專案上保持著日本乃至亞洲紀錄。
但2019年,池江璃花子確診白血病,她的運動員生涯被迫按下了暫停鍵。
池江璃花子接受了長達10個月的治療,期間一直使用抗癌藥物,並且進行了造血幹細胞移植,身體暴瘦30斤,頭髮幾乎掉光,甚至一度想要放棄生命……
經過治療,病雖然痊癒了,但池江璃花子從從滿身肌肉的游泳健將變成了瘦的皮包骨。
她咬著牙,從零開始訓練自己的力量,經過幾個月的魔鬼訓練,終於重返賽場。
7月24日,痊癒後的池江璃花子參加了她在東京奧運會唯一一個比賽專案。
無論成績如何,當她站上這個賽場的那一刻,她就已經是頂天立地的勝利者。
戰勝畏懼的方法,從來不是驚恐地原地等待,而是邁出雙腿,努力向前。
天賦只是夢想的起點,堅強的毅力才是成功的基石。
04
難民代表團:詮釋體育的力量、和平的意義
在7月24日舉行的女子100米蝶泳預賽中,尤絲拉·馬爾迪尼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成績排名墊底,但她還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那是因為在奧運賽場之外,她還在跟生命比賽,她曾經逃離戰火紛飛的家園,與死神競速,依靠自己的游泳技能,拯救了許多難民的生命
2015年,馬爾迪尼從內戰中的祖國敘利亞出逃,但是他們出逃乘坐的簡易難民船中途引擎故障,馬爾迪尼和她的妹妹與其他三名難民船乘客一起跳下海,遊了3個小時把船推上岸,讓大家成功獲救。
在本屆東京奧運會上,馬爾迪尼是國際奧委會難民代表團的29名成員之一。該代表團由來自10個不同國家的難民運動員組成。
難民代表團中的馬蘇瑪·阿里·扎達,曾在阿富汗為女孩們成立了一個腳踏車團體,2016年逃到法國,對於所有不認可性別平等的人來說,她能夠獨自來參加奧運會,就是一種宣示。
在奧運賽場上,還有許多運動員用親身經歷和所感所召,詮釋了體育的力量以及和平的意義 。
12歲的亨德·扎扎,是東京奧運會最年輕的小將,也是敘利亞歷史上首位參加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的運動員。
2011年,敘利亞內戰爆發時,扎扎只有2歲。從記事起,扎扎就無法正常上學,也不能隨意出門玩耍。
但扎扎從乒乓球中找到了快樂。飽受戰火摧殘的童年裡,躲在屋裡打球成了她唯一的精神慰藉。
儘管她扎扎在哈馬的訓練場地完全達不到國際奧組委的標準,老舊的球桌,混凝土製成的地板,,頻繁斷電,氣溫常常高達40攝氏度以上。但扎扎總是快樂地打球。
扎扎說:“乒乓球給了我一切,教會我成為一個強大和自信的人。能把和平的訊息傳遞給大家。”
生在戰火紛飛的國家已屬不幸,他們對夢想的堅持,更顯得彌足珍貴。
05
劉巖:坐在輪椅上涅槃的舞者
2008年7月27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進入最後彩排階段,劉巖是開幕式上表演的唯一一支獨舞《絲路》的A角演員。
可沒想到,由於彩排時機器的一秒鐘失誤,她從三米高臺跌落下來,摔成了高位截癱,劉巖不僅失去了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機會,她的餘生也將只能坐在輪椅上度過。
不甘心的劉巖,開始了自我救贖。
她出席各種跟舞蹈有關的慈善愛心活動,並利用自己專業的舞蹈功底和知識,在各種舞蹈比賽中擔任評委,還成立了專項基金,用於支援貧困地區的基礎藝術教育。
劉巖還報考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中國聾人的手語、佛教手印、京劇以及梨園戲手部動作等幾大體系……2014年,她回到北京舞蹈學院的講臺,為古典舞專業和編舞專業的學生開班授課。
劉巖就像像一塊堅韌的岩石一樣,對抗著命運帶給她的重擊,偏要用殘缺的身體繼續她最熱愛的舞蹈事業。
什麼都無法摧毀人們生活的勇氣,弱者總想著退卻,勇者卻永不言敗!
結語
奧林匹克的意義不僅在競技層面,更在精神層面。
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
我們為奧運喝彩,也為生生不息的精神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