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寫抗戰中的晉綏軍文章,發現很多朋友對戰史中的一些常識問題搞不清楚。
而且還不光是搞不清楚的問題,這幫朋友還自我感覺良好,總是拿一些錯誤的東西出來顯示自己的“高明”。為了防止給更多讀者造成誤解,我們也不得不就這些常識來聊一聊了。
談抗戰中後期的晉綏軍,我們提到當時的晉綏軍是不缺編制,只缺人。因為歷史事實在那擺著呢,晉綏軍有4個集團軍、8個軍的編制,此外還有若干挺進縱隊、政衛師、炮兵等單位,但實有兵員才12到13萬人。
所以,當時晉綏軍一個師的實力數便只有三四千人。進而我們也談了下《亮劍》中楚雲飛的358團,該部就算再怎麼加強,也不可能出現所謂的加強團比主力師的實力還強的情況。
結果有些朋友就不爽了,說人家整編第74師有3萬多人呢,閻錫山暗中儲存實力,一個師有幾萬人,一個加強團有5000人不也很正常?
有這種觀點的網友還不是一個兩個,所以我們也不妨講一講這些問題,充分交流下。
首先談這個整編第74師,這些網友只知道這是一個“師”,畢竟番號不都寫明瞭嘛,就覺得這傢伙真的只是一個師。
可朋友們,你們有沒有看到,這玩意前面還加個“整編”倆字兒呢!
所謂整編第74師,實際上是抗戰中的第74軍改稱的,即第74軍改稱整編第74師,而下屬的三個主力師則改稱整編旅,每個整編旅比原先少一個步兵團的建制。
乍一看,這是縮編了對吧?
但實際上整編前,第74軍全軍兵力為32720人,而整編後的第74師實有兵力為30978人,這還不計待編人數。
而且裁掉的這些人多是老弱兵員,同時整編第74師又補入了數千名汪偽警衛軍的青壯兵員補缺。
所以,這整編第74師還真是一個師嗎?
其實所謂的整編師無非是抗戰勝利後國軍裁軍的一個名頭罷了,有的雜牌軍可能會被嚴格限制實力數。但對中央軍精銳來說,即便表面上縮減了三個步兵團,但實際多餘兵員都充實到其他單位中了,整體實力數是沒怎麼下降的。
實戰中,無論國軍這邊使用整編師,還是我軍作戰時的應對,都是將整編師視為一個軍看待的。而實際上國軍的整編從未完成,南邊的整編師和北邊沒整編的軍也都是同級的。
按理說,整編師等同於軍,這個應該是常識了。不過大家也都知道,現在上網的門檻比較低,即便這種常識看來還是有不少人不理解。
既然有不理解,所以就有必要講清楚一點,如果不講的話,那豈不是一直不理解下去了?
請注意,我們前面提了一嘴中央軍的整編師和雜牌軍的整編師。
為什麼要強調中央軍和雜牌軍之別呢?
因為近代的國軍,即便都是同一種名頭的編制,它的細化構成和實力數也完全是不同的。
像整編第74師、整編第11師這種,它的實力是比較強的,中央軍精銳嘛。而有的雜牌軍整編師,像整編第15師這種的,它能跟整編第74師一個實力數?
所以談近代的國軍系統,必須要區分軍系,甚至同一個軍系內還要區分派系。要是連這個基本常識都分不清,那也就太說不過去了。
我們談晉綏軍的情況,你拿中央軍來舉例子?這合適嗎?
而且舉的例子時間段都不對,我們談的是抗戰中後期的晉綏軍,你都聊起來解放戰爭中的中央軍了。以後者的情況,能說明前者的細節?
中央軍整編第74師在解放戰爭時有3萬多人,所以晉綏軍的暫編師在抗戰中後期就得有一樣的實力數?
無論從事實,還是從邏輯上講,都說不過去。
因為晉綏軍和中央軍,雖然頂的都是國軍的名頭,但其建軍歷史和編制實數其實可差遠去了。
當年閻老西入主山西搞晉軍的時候,老蔣還在四處奔波呢。待北伐後老蔣成了氣候,山西易幟,老蔣的部隊為國軍第1集團軍,閻老西的晉綏軍則為國軍第3集團軍。
1929年編遣會議各方不歡而散,1930年那也是大打出手過的。
只不過馮玉祥、閻錫山沒搞過老蔣,戰後失利的晉綏軍才被整編。老蔣擺擺手,只給閻老西留了4個軍、8個師的正規番號,後來商震還帶了32軍的番號和幾千兵力出走。
可以說,這時候晉綏軍的編制跟中央軍多少能接上點。但隨後,閻老西重回山西再度掌權,晉綏軍的軍師旅團編制就比較亂套了。像傅作義的第35軍,直轄2個旅6個團,這算啥編制?沒轍,人閻老西就是這麼搞,還弄出一堆獨立旅、後備團來,別人看著亂,他老人家可不亂。
全面抗戰初期,晉綏軍遭到重創,閻錫山退保晉西一隅,所掌控區域內人口不及百萬。
這時候老蔣大方了,一揮手就是4個集團軍的番號——真以為人閻老西接不住?
以上僅是8個作戰軍的編制數,尚不含直屬部隊,而即便是虛編制,每個軍也才這點人
接了,不光接了,還搞出一大堆暫編師的番號,十二三萬人的部隊,按十七萬人的人頭向老蔣要軍餉。不就是吃空餉嘛,閻長官帶頭吃他老蔣的。
老蔣自然知道閻老西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可也得捏著鼻子認了。
這麼多番號搞出來,空餉吃的也是津津有味,閻老西儲存什麼實力?他又不是八路軍,老蔣那邊壓根不給人正常編制。
要知道,八路軍後面還有個正式番號叫第18集團軍,一個集團軍就給3個師番號?國軍在抗戰中,可是搞了300多個師出來的。
有人還用八路軍的實數來證明一個師、一個團有多少人如何如何,這比拿著中央軍跟晉綏軍比還離大譜。
都2021年了,還有人搞不清楚八路軍的師是怎麼回事?老蔣死死限制八路軍的番號,可人又不限制晉綏軍的番號。
一開始老蔣給了八路軍3個師的番號,每個師的實力數都是1萬多人。可後來八路軍發展後,就不是按照正常編制來計了。
八路軍的一個師後來基本上都發展為大軍區建制了,等同於國軍的戰區級別,國軍一個戰區之下有多少人?
還有拿著《亮劍》中李雲龍團說事兒的,楚雲飛那5000人的團是電視劇瞎編,李雲龍團的實力數就不是瞎編了?
抗戰中後期,八路軍實行大小團制。
1944年時,全軍199個步兵團中,甲種團有34個、乙種團有74個、丙種團有91個,主力合計22萬餘人,平均每個團兵力千把人。
其中甲種團無非也就是三營九連制,有2000人就算不錯了。抗戰大反攻前,充實到2500人就是絕對的主力團。甚至晉冀魯豫軍區直到抗戰勝利時,還有很多主力團未充實為三營制,全團不及千人的情況。
在上黨戰役時,陳賡率太嶽軍區6個主力團參戰,一共也才7000人。後來編組為第4縱隊時,各團的實力數如上面電報中的記述,哪個主力團的實力達到很誇張的程度了?要知道,這時候抗戰已經勝利幾個月了。
真以為像電視劇那樣,八路軍擴編都是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
全面抗戰初期,是有團級單位迅速擴充的情況,如楊成武獨立團短期擴充至7000餘人,685團南下打出萬把人等等。
但是,兵力擴充到一定程度,是要分割的。楊成武獨立團即一分為三,而685團則改為蘇魯豫支隊,除了分出去的部隊,人家也有3個建制團。
到抗戰中後期,八路軍完整的軍區建制形成,各部補充兵力都是有章法的。如果真以為電視劇演的就是歷史,那還要紀錄片幹嘛呢?
現在很多朋友也是很有趣,一方面對抗戰劇瞎編不滿意,一方面卻又以其中不合理的劇情作為歷史依據,處處刷屏。
人家拍電視劇,很多時候是情節需要。你說看電視劇的觀眾,為什麼偏偏要把一些不合理的影視情節當歷史呢?
還有很多網友說,別跟電視劇較真,現在的情況可不是我們跟電視劇較真,而是這些朋友拿著電視劇當歷史呢!
在這種情況下,能不鬧笑話嗎?
一談晉綏軍的暫編師,就給你整什麼八路軍的師和老蔣的整編第74師,連人傢什麼情況都搞不清楚;一提八路軍部隊,就是什麼李雲龍團上萬人——抗戰中後期,你給找出一個這樣的團出來?
也別說什麼聯絡不上上級,地方武裝都來了這樣的話,抗戰中八路軍是有軍分割槽的,每個軍分割槽轄下面積並不大,大規模作戰行動能越過軍分割槽這級嗎?
老兄,抗戰中期國軍的師就改成直轄三團制了,晉綏軍也不例外。。。。。
所以真的希望大家,多看看正規的資料,別拿著電視劇情節說事兒還挺振振有詞了。有些常識性的東西,自己不懂的話起碼先查查為什麼,別別來隨便砸場子了,最後砸的不還是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