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式衝鋒槍是新中國根據蘇聯提供的輕武器技術資料,於1956年仿製出品的一批自動武器。
56衝的原型是AK47,兩者在外觀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能讓一個普通人一眼就能分辨出來的點,除了準星護翼之外,恐怕就是刺刀的不同了。
56沖和AK47、AKM相比,最顯眼的就是那根長長的摺疊式軍刺,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那就是“三稜軍刺”。
縱觀同一時期世界各國的主流輕武器,三稜軍刺其實並不優秀,當時的各國早已列裝匕首式可拆卸刺刀。三稜軍刺誕生於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早期,是向時代無奈妥協的產物,最終也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運。取而代之的是81式刺刀和95式多用途刺刀。
一、威名遠揚的“神刺”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款三稜軍刺的知名度居然出奇的高,其受追捧程度甚至超越了新中國史上任何一款軍刺。雖被軍方淘汰多年,但至今仍有人將其奉為神刺。關於三稜軍刺的神話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但大多是憑空捏造的謠言。
將三稜軍刺發揚光大的不是八一製片廠。而是1994年上映的一部香港電影《中南海保鏢》。
在以往的電影裡,三稜軍刺不過是匆匆過客、不起眼的小道具。但《中南海保鏢》這部電影卻對該刺卻有著極度精細地刻畫。
三稜軍刺是殺手王建軍的近戰神器兼燒烤串子。銀幕前手持三稜軍刺連捅多人,遊刃有餘,拽得飛起的冷酷殺手形象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著屍體上令人不寒而慄的方形窟窿,李連杰飾演的退伍兵許正陽當機立斷———這是三稜軍刺的貫穿傷口!
電影道具組給觀眾開了個小玩笑,王建軍手裡拿的其實不是三稜軍刺,而是莫辛納甘的四稜軍刺。
香港電影的敘事風格受武俠小說的影響頗深,編劇喜歡把一個事物說得神乎其實。筆者推測,應該是當年的香港記者將中越戰爭中為數不多的幾次刺刀戰進行藝術加工,並登文見報,從而誇大了三稜軍刺的作用。在流傳的過程中影響了電影編劇。
然而,真正令人聞風喪膽的不是刺刀本身,而是驍勇善戰的解放軍戰士。因為當時越南人的主武器也是56衝(包括其他衍生型號),標配的也是三稜軍刺,但卻不見得他們能在白刃戰佔有半點優勢。
二、三稜軍刺的起源———沿襲古制、一脈相承;還是借鑑國外、博採眾長?
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將三稜軍刺的起源扯到了中國古代冷兵器鍛造技術上,說這款軍刺是沿襲古制、一脈相承的產物。其實不然,三稜軍刺跟56衝、56半一樣,是跟著蘇聯的設計圖紙一票打包過來中國的。
三稜軍刺的近祖是莫辛納甘四稜軍刺,往遠了可以追溯到17世紀的套筒式尖軍刺。
關於軍刺,最早的記載是在1451年的《大明會典》上。
那時候火器才剛剛起步,槍手們只有火門槍可以使用。這種火器精度差、射程近、上彈還特別慢,比燒火棍強不到哪裡去。槍手們只能透過集隊密集射擊來增加火力覆蓋範圍。
而排隊槍斃的線列槍手,最害怕的敵人就是迅猛突進而來的騎兵。他們先是騎著駿馬沖垮槍手的陣線,再用快刀長矛來回亂殺,收割這些散兵遊勇的性命。一場戰鬥下來,被馬踩死、被冷兵器劈砍捅殺致死的槍手不計其數。
為了增強槍手的自衛能力,明軍首創“迅雷銃”,給火門槍裝上矛頭。使燒火棍搖身一變,升級成簡易短矛。
歐洲的軍刺直到17世紀才正式投入使用。那時候的軍刺沒有什麼特殊的設計,就是把匕首的柄部往火繩槍的槍口上塞。塞緊了拔不出來,鬆了又容易掉。
1688年,法軍首創套管式軍刺,軍刺不再佔用槍口位置,而是用螺絲固定住、並巢狀在槍的外側。
往後幾百年裡,人類戰爭史上相繼出現了諸如卡榫式、摺疊式各種五花八門的刺刀。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長。特別是莫辛納甘的四稜軍刺,足足500mm,長到沒有任何刀鞘能與之相匹配。
這是為了彌補單發步槍火力不足而搞出來的玩意。早期步兵戰鬥中,很多決定性的勝利是靠刺刀衝鋒贏得的。冷兵器對決講究的是一寸長一寸強。
這就是為什麼在自動武器普及的20世紀中後期,尖稜軍刺會被匕首式軍刀取代。
步槍的火力越來越猛,槍身也是越做越短。現代戰爭都是超視距作戰,誰也看不見誰,誰先被看見誰死,沒有拼刺刀的機會。士兵們對剪開鐵絲網、撬開彈藥箱、鋸銼野草雜木的需求遠勝於刺刀拼殺。
三、三稜軍刺的設計
莫辛納甘四稜軍刺在抗日戰爭時期傳入我國,它的設計缺陷在拼刺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來。那就是不便攜帶,並且拼刺的手感不太適合亞洲人的體格。
建國後,我國以此為參考。把長度縮短到了38釐米,設計出了三稜軍刺。
但和財大氣粗的蘇聯相比,我國的這種設計更多是為了節約資源。那個時候鍛鋼技術不發達,做成扁刀狀的話強度不夠容易斷,所以採用尖錐形。又挖開了三道血槽,省下幾成材料,變成三稜。
血槽主要的功能也不是為了放血。而是為了加強整體結構起到一種加強筋的作用,另外就是調節重心,畢竟槍頭疊著一根長刺刀還是挺沉的。
三稜軍刺並不鋒利,而是一種變截面結構。前端是鴨嘴狀,後端是圓柱,中間靠後的半截是稜形和三道血槽。冷兵器對人體造成殺傷的途徑有二,一是貫穿是靠貫穿、二是切割。扁狀刀具在捅入人體後,還可以透過切割進一步擴大傷口面積。
而三稜軍刺的前端之所以被設計成鈍器,是為了增加撕裂傷害,代價是拼刺時刺入敵人體內更加費勁。
四、尖刺淬毒?聯合國禁用?———名不符實的共和國神刺。
關於三稜軍刺最廣為流傳的謠言是刀身含砷,一但開刃就會有附毒傷害。實際上,在戰場上,這點微量的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傷害還不如各種細菌造成的傷口感染來得多。敵人只要被刺入體內八釐米,基本上就很難生還。加工者特地給它淬毒豈不是多此一舉?
而且訓練中、打仗時,長長的刺刀誤傷友軍都不算新聞,如果真的有毒,是不是每個連隊都要帶上幾瓶解藥呢?
至於被聯合國禁用,想都不用想,肯定是假的,聯合國從來沒有禁用過任何一款冷兵器。中國三稜軍刺的祖師爺是蘇聯四稜軍刺,中國和蘇聯都是五常兩大頭,哪個國家敢提出這種滑稽可笑的禁令呢?
現代武器講究多功能和實用性。看看我們的95式刺刀。裝到槍口上可以挑、刺、劈、砍,押送戰俘。拆下來可以當斧子、當鋸子用,刀身圓孔卡上刀鞘還可以拿來當剪刀,可鑿可撬。
三稜軍刺除了拼刺以外還能幹嘛呢?拆卸下來的刀柄太小握也握不住,更別說做其他的事情了。
文/和平之風
參考資料:
1、《國產QNL 95式多用途刺刀》,張春秋
2、《讓“刺刀見紅”的血脈永遠賁張》,戰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