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 讀 需 要 14 min
1934年秋,地處蘇區中心地區的江西瑞金,飛機的轟鳴聲出現得日益頻繁,鹽這樣的生活物資更加稀缺,人們愈發直觀地感受到——戰火越來越近了。
當秋風吹到五嶺,在蒼茫的暮色中,一部分幹部群眾組成一列列縱隊,往西邊延伸開去。
血與火的長征,開始了。
這一路,將會遇到多少難關?追兵、土匪、天險、缺衣少糧……自中央紅軍1934年被迫實施戰略轉移後,所遭遇的艱難險阻之大,前所未有。在此後的數年間,這條長達萬里的征程中,有過分歧、挫折,更有過失敗,但最終,他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抵達勝利的終點。
某種意義上說,長征可謂人類史上最艱難、最偉大的通關之路。假如有一臺時光機回到當時,面對這一道道難關、一次次選擇,你又能順利邁過幾關呢?
第一關:封鎖與追兵
1934年10月20日,近九萬的工農大軍猛撲西線敵軍,在江西的信豐與安遠之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破了國民黨軍隊構築的由各式碉堡組成的第一道封鎖線。
國民黨方面大為震驚,急調軍隊圍追堵截,並在前方相繼佈置了第二、三、四道封鎖線。工農紅軍主力於25日全部渡過信豐河(桃江)。但是此後,“最高三人團”直接指揮的中央縱隊仍然採取“抬轎子式轉移”行軍,攜帶大量物資器材,沿山路緩慢西進。
據史料記載,直到11月15日,紅軍才先後透過第2、第3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而這時,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央軍16個師共77個團正奉命追擊而來,粵軍、桂軍共9個師在前方堵截。11月底,當國民黨軍的40萬軍隊逐漸向中央紅軍逼攏時,蔣介石已雄心勃勃地計劃在湘江以東地區圍殲中央紅軍了。
情勢十分危急!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從興安、全州之間搶渡湘江,在敵人的包圍圈中撕開一個口子。
湘江戰役形勢示意圖。來源/網路
11月27日,紅1軍團先頭部隊順利突破、渡過湘江,搶佔了一處渡河點。28日,紅3軍團也渡過湘江,為渡河點提供掩護。紅8、9軍團和紅5軍團在各自位置與國民黨軍隊激烈交戰,為中央縱隊過江爭取時間。此時的中央縱隊離渡河點只有80公里,如果輕裝行進,即可迅速過江。而博古、李德等卻仍然抱著從蘇區帶來的各種笨重物資不放。需要七八個人抬的石印機、需要十個人抬的大炮底盤也捨不得丟下,結果,中央縱隊在路上足足耗去了四天的時間。
國民黨大軍日益迫近,各路紅軍都陷入了以少打多、以弱敵強的被動局面。為保衛中央縱隊過江,紅軍戰士浴血奮戰,在敵我反覆爭奪的陣地上抱對廝殺,鮮血把山坡都染紅了。
在扼守光華鋪的戰鬥中,紅3軍團第4師第10團一天之內陣亡兩位團長。紅5軍團34師負責殿後任務,在師長陳樹湘的指揮下與敵人血戰五晝夜,全師傷亡了兩三千人,師政委程翠林等一大批幹部犧牲。陳樹湘被俘後扯斷自己的腸子壯烈犧牲。
湘江戰役是我軍長征以來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渡過湘江後,紅軍和中央縱隊由出發時的8.6萬人減員到3萬人。五萬多戰士們埋骨湘江兩岸!
紅軍渡江。來源/電影《血戰湘江》劇照
眼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應對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向通道進軍時,蔣介石已判明紅軍將去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於是把防堵中央紅軍北上作為兵力佈置的重點。
這種情況下,博古、李德等人仍然堅持北上。
為什麼仍然要北上去撞蔣介石重兵佈置的口袋陣呢?毛澤東的解決辦法是——西進。
12月18日,在黎平召開的政治局會議上,根據大多數人的意見,通過了毛澤東甩掉強敵、西進貴州的主張。紅軍的西進完全出乎蔣介石的預料,從此紅軍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
著名教育家成仿吾在他的長征回憶錄中對此進行了形象描述:“我中央紅軍進入貴州,猶如猛虎衝進了豬群。”
遵義會議舊址。來源/網路
1935年1月6日,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在全黨的實際領導地位得到確立,紅軍長征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此後,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一系列正確動作將國民黨的重兵甩在背後。
儘管如此,據統計,中央紅軍平均每天要走88裡,進行重要戰役戰鬥380多次,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
第二關:天險難越
“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
毛澤東的這首十六字令將長征路途的山嶺險峻形容得十分形象。
長征途中,各種天險給紅軍帶來不少阻礙。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天險難越,紅軍戰士們也要跨越。
大渡河上的鐵索橋。來源/網路
大渡河戰役被認為是決定紅軍生死存亡之戰。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透過彝族區後,被天險大渡河擋住去路。大渡河水勢兇猛,河寬約300米,河中心水深30米,水流異常湍急。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就是在此被清軍圍殲。蔣介石因此叫囂著要使中央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毛澤東和中革軍委敏銳地察覺到敵人的意圖,派遣陳賡率領紅軍先遣隊出其不意地於5月24日突然襲佔大渡河南岸安順場渡口。
29日下午4時,由紅4團22名官兵組成的突擊隊冒著敵人的彈雨,攀著13條鐵鏈,衝過大渡河,又奪取了瀘定橋。後續部隊立即渡河攻克瀘定城。接著,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大渡河。
1935年5月底,紅一方面軍來到橫亙於四川小金縣達維鄉與雅安地區寶興縣之間的夾金山下。夾金山是紅一方面軍要征服的千里雪山中的第一座,其地勢陡險,山嶺連綿,空氣稀薄,天氣變化無常。
“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不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
成仿吾回憶,當時正值六月,大家還都穿著單衣,但是精神很飽滿。越往上爬,氣溫下降得越厲害,到山腰的時候人在積雪中行,上邊是雪的陡壁,下邊是雪的深淵,銀光炫眼,不能久望。空氣逐漸稀薄,大家渾身哆嗦,牙齒戰慄。張震回憶說:我們看到掉隊的同志圍著火堆取暖,但喊他們時不答應,上去一碰就倒下了。由於缺氧,體力消耗太大,成批成批的同志犧牲在這裡,沿途都是戰友的遺體。“但是大家有一個信念,堅定地沿著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克服困難,發揚互助友愛的革命精神,相互攙扶著。”雪山漸成坦途。6月12日,在夾金山北面,紅一方面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勝利會師。
紅軍翻越過的夾金山。來源/網路
長征創造了人類戰勝自然和超越生存極限的奇蹟。高山激流、雪山草地,無論再惡劣的自然環境,都沒有嚇倒紅軍。
第三關:物資緊缺
1935年7月初,四川黑水、蘆花藏區的青稞已經逐漸成熟,田裡呈現出一片一片的淡黃。在一片青稞田裡,朱德正和戰士們一起割麥。年紀最老的徐特立也過來幫忙。大家把麥子挑回去後,負責做飯的戰士把麥穗簡單地搓幾下煮著吃。這青稞是逃走的藏民種的,紅軍戰士們同已經回來的藏民商量,按當地糧價轉給原主人。因為,能吃到這些青稞已經算不錯的了。
當紅軍到打鼓藏區時,由於地勢較高,這裡的青稞還沒有成熟,村民們也早就被逼走了。糧食漸盡,紅軍戰士們吃什麼呢?餓極的時候,豌豆尖、野菜也能勉強飽腹。“各單位每天輪流派一些人去找野菜,看到豌豆種的多,就把葉子當糧食吃。”炊事班在一大鍋豌豆尖裡面按每人每天三兩青稞面的比例抓幾把麥子放進去。有時紅軍戰士們打一桶飯回來,盡是青菜。“若想弄到幾粒麥子,要像河裡撈魚那樣,費力大而收穫小。”
過草地前,中央要求努力籌糧,每個人要帶足15斤糧食和足夠的食鹽。但是因為籌備困難,有的戰士只能帶3-4斤。過草地時,糧食很快就吃完了,大家就挖野菜和草根充飢。有時野菜和草根也找不到,有人只好把自己的皮帶、皮鞋煮熟吃了。楊成武回憶,草地上的水是淤黑的,是陳年腐草泡出來的,人如果喝了就會肚子發脹,最後中毒而死。有的部隊甚至出現用槍托砸開牛糞、用牛糞中沒有消化的玉米粒做糧食補給的情況。
1936年,紅2、4方面軍過草地時,紅6軍團長陳伯鈞、政委王震給賀龍發的電報中寫道:“六軍團由甘孜到阿壩減員750人....模範師絕糧12天。”
紅軍過草地油畫。來源/網路
長期的戰爭與趕路使紅軍沒有穩定的補給,只能就地籌集。軍火還可以繳獲,但糧食、棉衣、鹽巴等日常消耗生活物資的短缺一直是重大問題,更別說醫藥品了。紅軍經過人跡罕至的地區時,糧食、棉衣這些生活物資儼然是生死存亡之所繫。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紅軍戰士沒有動搖,而是抱著堅持到底的革命精神,想盡一切辦法解決物資問題。
朱德總司令最擅長找野菜,經常組織“野菜調查小組”,找出一些認識的可以吃的野菜進行分類。經過努力,大家竟然找到了幾十種可以吃的野菜。周恩來是搓米能手,在貴州時就用兩塊瓦片搓穀子,幫助紅軍解決糧食問題。對紅軍長征,美國記者索爾茲伯裡評價道:“它是一首人類求生存的凱歌。”
紅軍過草地時吃過的部分野菜標本。來源/馬沈,呂華林主編.讀懂長征[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157.
如何銘記血與火的歷史
漫漫長征路,挑戰的不僅是人的生命極限,更是對信仰的忠誠。革命先輩所鑄就的“長征精神”永不磨滅。張聞天在論述長征時曾指出,“為什麼二萬五千里長徵能夠有這樣偉大的影響呢?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在這次長征中充分地表現出了它為了自己的理想而犧牲奮鬥與堅持到底的精神。沒有這種精神,就是一千里的長征也是不可能的。”
懷著這樣的長征精神,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不斷前進,最終將兩萬五千裡的長征之路鑄就成一條不滅的前進之路。
滄海桑田,輾轉半個多世紀,如何銘記這段血與火的歷史?
最好的紀念就是傳承,我們今天有豐富的形式將長征精神發揚光大:大量史料、書籍讓我們更詳細地瞭解長征歷史;各種長征題材的影視劇帶我們重溫過往;我們還可以實地重走長征路,切身體會革命前輩的艱辛,感悟長征精神。
而今,隨著遊戲成為青少年群體喜愛的互動方式,也逐漸成為文化的一種載體和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藉助這種形式,學習、紀念長征精神也是一種新方式。沉浸式的體驗彷彿自己親身經歷一般,更能體會到長征的困難,更能理解長征的偉大。
今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與紅軍長征勝利85週年,為繼續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坐落於革命老區、也是長征出發地之一的龍巖市和三明市,聯合北京仟憬網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了紀念長征主題遊戲《前進之路》,以“數字科技+紅色文化”的創新形式講述紅色故事,重溫長征歷史,學習黨的光輝歷程與紅軍長征中的歷史事蹟,獲得砥礪前行的力量。
前進之路:銘記歷史,傳承長征精神
《前進之路》將長征歷史的學習、長征精神的培育傳承和新生代喜聞樂見的遊戲形式結合起來的全新探索。
“親身經歷”的長征之旅。《前進之路》根據紅軍史實改編,利用遊戲動畫技術最大程度展現紅軍長征的基本經歷,提供一段可以“親身經歷”的長征之旅。為了保證內容嚴謹可考,開發團隊研讀了《圖說長征》《中國共產黨簡史》等黨史資料,並邀請黨史專家進行指導。滿滿的細節感讓人獲得在教科書和影視劇等傳統形式外、以“親歷者”視角重溫紅色歷史的新體驗。
文旅融合用好紅色資源。《前進之路》被譽為是一本關於長征的“百科全書”。其內嵌的風物誌系統將長征途中的標誌性歷史人文景觀設計成可收集的拼圖。透過瀏覽拼圖可以深入瞭解這些重要地點的風貌特色與歷史意義,進而引發他們對線下實地旅遊的興趣,引導他們去當地親身體驗更為濃厚的長征文化和精神。
此外,《前進之路》還開通了長征問答、黨史答題系統,並設定通關獎品作為參與激勵,將歷史知識的學習融合進遊戲互動中。
《前進之路》自7月5日上線以來,廣受青少年好評:
“這個遊戲讓我看到了紅色教育也可以用相對輕鬆一些的形式讓大家想主動去了解。我覺得這是很棒的思路!”
“紀念意義濃厚,方寸之間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歷史重大的事件也都會進行介紹。問答系統很棒!可以幫助回顧典故。”
“五星致敬歷史!作為一個文科生,目前沒有發現雷點,好評~”
正如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副教授周逵接受採訪時所說:“隨著技術進步,遊戲也要承擔新媒體藝術功能,承載講好中國故事的社會價值。後浪們喜歡玩的東西,遊戲、網路電影、網劇等,都是很好的傳播載體”。
《前進之路》的創作團隊堅信,遊戲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可以透過年輕人廣為接受的手段去傳達正向社會價值。創新是文藝的生命,紅色題材也不例外。革命老區有著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和背景,也有許多的紅色故事。而《前進之路》就是用好紅色資源、活化紅色研究成果,擴大紅色文化傳播力的有益嘗試。
參考資料:
羅元生,劉標玖.長征中的名戰名將[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
成仿吾.長征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王繼凱.長征—人類歷史的偉大奇蹟[N].光明日報,2016-11-16
張德勤.大渡河戰役:紅軍的生死存亡之戰[N].學習時報,2019-11-4
楊成武.憶長征[M].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82
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十五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END
作
者丨蔣北楊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禕琦
排版 | 於嘉夫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