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望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黨的領導下無數貧苦人民緊緊團結在了黨的周圍,他們本著一番救國圖存的遠大志向,共同構建起了屬於人民的隊伍——中國工農紅軍。
提及中國工農紅軍,每個國人的眼前總不由呈現出一番波瀾壯闊的歷史景象,又或者念及國旗上的那一抹赤紅。
那麼叩問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紅軍曾有11個軍團,首任軍政主官都有誰?1955年什麼軍銜?
一、紅一軍團——朱德、毛主席
回顧昔年間跌宕的歷史風雲,紅一軍團既是我黨在敵人白色恐怖之下建立紅色政權的重要保障,同時它建立、發展到壯大的過程亦是毛主席“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一偉大思想的直接產物。
紅一軍團的主力部隊乃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即“朱毛紅軍”,此外構成紅一軍團整體編制的亦有第十二軍、第三軍以及紅軍學校。
第十二軍是在閩西紅軍、游擊隊基礎上整編而成,紅三軍則由贛西紅軍部隊整編而成,而紅軍學校則是井岡山時期由紅四軍軍事教導營和紅二一十八團教導隊於1929年秋在福建龍巖建立,後經由發展逐步擴大規模而來。
1930年6月19日根據全國紅軍會議精神,紅四軍、紅十二軍、紅三軍等進行整編,稱“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路軍”,後改稱為紅軍第一軍團。
而紅軍第一軍團的首任軍政長官則分別為:擔任總指揮的朱老總、擔任前委書記、政治委員的毛主席。
至於1955年授銜之時,朱老總作為開國十大元帥之首自然是人盡皆知。
而毛主席則是拒絕了本應被授予的大元帥軍銜,由此1955授勳之時毛主席並無軍銜在身。
二、紅二軍團——賀龍、周逸群
1930年初中央下達命令,由賀龍率領鄂西紅四軍東進與紅六軍會合,並於此後向長江下游發展,由此2月前後賀龍便率領紅四軍主力部隊向東進發。
6月中旬,一路轉戰的紅四軍攻佔公安縣小鎮申津渡之後,由於發生水災而迫不得已只能退到松滋西齋駐紮,而在此期間賀龍得到了紅六軍已經攻佔公安縣城的訊息,由此下達命令於翌日清晨即刻向公安縣城進發。
7月4日隨著賀龍等紅四軍首長抵達公安縣城南平西門外,並與紅六軍鄺繼勳、柳克明、許光達等領導人會面,紅四軍與紅六軍會師成功。
7月7日兩軍聯席召開師級別以上會議,會議由賀龍主持同時由周逸群宣讀中央精神。
中央作出指示:由於鄂西紅四軍與井岡山紅四軍番號重疊,因而更名為紅二軍,與此同時紅二軍、紅六軍進行合編,稱“紅二軍團”。
由此,紅二軍團在公安縣誕生,並於7月10日前後按照中央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有關指示,離開了公安縣踏上了新的征程。
紅二軍團成立之初的首任軍政長官分別為:總指揮賀龍、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周逸群。
當時間推移至1955年授勳之際,賀龍成為了開國十大元帥之一,而令人遺憾的則是周逸群並未被授予任何軍銜,只因此時的他已然為革命奉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1931年5月,周逸群在彙報工作途中遭遇敵人伏擊,不幸壯烈犧牲,彼時的他年僅35歲。
賀龍
三、紅三軍團——彭德懷、滕代遠
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滕代遠等人領導湖南國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發起了著名的平江起義,而這一隊伍便是後來的工農紅軍第五軍。
同年12月10日,彭德懷領導抵達寧岡新城,與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紅四軍成功會師,此後一段時期第五軍被暫編為紅四軍第三十團,但是紅五軍的建制依舊保留且軍黨委依然存在。
此後彭德懷元帥率領紅五軍回師湘鄂贛,並於1929年9月初決定挺進鄂東南開闢革命根據地並取得了諸多成果。
紅五軍的建制當中下轄共計5個縱隊,而後來隨著兵力的不斷擴充,彭德懷元帥根據命令將紅五軍下轄的第五縱隊改編為紅八軍,但依舊協同紅五軍進行作戰。
1930年3月滕代遠等紅五軍領導秘密趕赴上海參加全國紅軍代表會議,並於同年6月陸續返回,而滕代遠等人帶回了中央的最新指示:將第五縱隊改編為紅八軍的正式命令,以及紅五軍、紅八軍整編成立紅三軍團的命令。
滕代遠
最初對於成立紅三軍團這一指示,彭德懷元帥並不贊同,畢竟雖然紅五軍經由實力擴充之後已然今非昔比,但遠遠達不到成立軍團的程度。
不過秉承著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經由會議舉手表決之後多數人贊同成立紅三軍團,由此彭德懷元帥不再抗拒。
與此同時,關於紅三軍團的一應主要領導人選中央亦有所指示,而其中擔任軍政主官的分別為:總指揮彭德懷元帥、政委滕代遠。
彭德懷
而在1955授勳之際,彭德懷被授予元帥軍銜之時人們耳熟能詳,但是作為紅三軍團政委的滕代遠則並未被授予任何軍銜。
雖然依照滕代遠的資歷與功勳,足以被評選為大將級別,但是由於彼時作為鐵道部部長,依照中央的意思已經離開軍隊進行政務工作的人不在授勳行列當中。
而滕代遠本人對於並未授銜實質上並不在意,他坦言道:
“沒有評軍銜的人多了,毛主席、周總理……相較於那些犧牲了的同志,能夠倖存下來已是足夠幸運,還能有什麼不滿足?”
四、紅四軍團——徐向前、陳昌浩
關於紅四軍團的相關資訊實質上寥寥無幾,究竟“紅四軍團”這個番號是否使用也始終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爭議。
然而其間殊途同歸的則是,“紅四軍團”這一番號的確曾經短暫出現過。
前文紅一、紅二、紅三軍團的整編建立的源頭,皆在1930年那場全國紅軍代表大會後的中央決議。
而在相關中央決議當中,不僅僅涉及上述三個軍團,更就“以鄂豫皖地區的紅1軍、紅9軍組成第四軍團”做出明確指示。
然而1931年1月中旬,紅1軍與紅15軍在麻城合編之後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其間參與會師的並非中央指示當中的“紅9軍”而是“紅15軍”,同時番號確立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並非“第四軍團”。
此後紅軍第四軍復又於同年11月7日合併成為了“第四方面軍”同樣並非“第四兵團”番號。
然而紅四方面軍成立之初,因12月下旬攻克鄂東重鎮黃安取得重大勝利,《紅色中華》卻又在報道當中將“紅四方面軍”稱為“紅四軍團”。
綜上所述,若“紅四軍團”的確在歷史中曇花一現,那麼其所指應當是“第四方面軍”無疑。
而第四方面軍成立之初的首任軍政長官則分別為: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
1955年授勳之際,徐向前被授予元帥軍銜,而作為政委的陳昌浩並未被授予軍銜。
徐向前
五、紅五軍團——季振同、肖勁光
1931年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發生以及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下達,原馮玉祥部的26路軍戰士們心中怨懟積壓,而趁此之際該軍當中我黨潛伏的工作者迅速進行秘密宣傳,以期能夠策劃一場起義。
馮玉祥
然而12月初,潛伏在軍中的我黨人員被發現,千鈞一髮之際我黨人員加快了工作進度,併成功爭取到了七十三旅旅長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長季振同等人發動起義。
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行動順利發起,而此後該起義部隊則被整編為了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
董振堂
彼時第五軍團初步成立之際,首任軍政主官分別為:總指揮季振同、政治委員肖勁光。
而當時間推移至1955年,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而季振同卻早已在1934年10月死於江西省瑞金縣葉坪鎮。
肖勁光
六、紅六軍團——蕭克、王震
1933年6月中旬,根據中央指示紅八軍、紅十六軍、紅十八軍等湘贛、湘鄂贛蘇區紅軍主力,合併整編建立紅六軍團,下轄十七、十八兩個師。
其間,原湘贛革命根據地的紅八軍被改編為十七師,而湘鄂贛根據地的紅十八軍則被改編為了十八師。
經由改編之後成立的紅六軍團最開始並未成立軍團領導機關,而是由十七師師長蕭克統一指揮。
不過這一狀況僅僅持續兩個月於同年8月份,紅六軍團領導機關成立,由蕭克擔任總指揮、王震擔任政治委員。
蕭克
而與此同時,紅六軍團相較於其它軍團而言較為特殊的是,另設有軍政治委員會主席一職由任弼時擔任。
1955授勳之際,蕭克與王震皆被授予上將軍銜,而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逝世的任弼時,並未等到被授予軍銜的那一天。
王震
七、紅七軍團——尋淮洲
由於歷史的斑駁不清,關於紅七軍團成立的準確時間存在著一定爭議,其間黨史、軍史等諸多歷史文獻之中多有不一記載。
不過殊途同歸,紅七軍團的前身乃是將匯入紅一方面軍的多個部隊獨立整合後的結果,其間包括原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紅十軍、閩北獨立師、紹光獨立團等隊伍。
中央就成立紅七軍團所下達的第一道正式命令是1933年6月,因而待到7月前後紅七軍團便已形成了大致的框架。
同年10月,中央復又下達了第二道成立紅七軍團的正式命令,而在這道命令當中則做出任命:由尋淮洲擔任紅七軍團軍團長、肖勁光擔任政委。
肖勁光
1955授勳,肖勁光被授予大將軍銜之事前文已有提及,而尋淮洲則在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譚家橋戰鬥中腹部中彈,流血過多而壯烈犧牲,彌留之際他的口中依舊反覆著那句“北上抗日!”
尋淮洲
八、紅八軍團——周昆、黃蘇
紅八軍團乃是第五次反圍剿不斷失利的狀況下,為了應對局勢的變化而倉促組建的,與此同時它也是存在時間相對較短的一隻部隊,9月份成立後12月份便撤銷了建制。
1934年9月21日中央長征出發前夕,中央軍委作出決議將紅21師、紅23師整編組建紅八軍團,而實質上依舊下轄21師、23師並未變化,只是因為此前戰鬥減員嚴重,不得已之下只能招收部分新兵予以補充,且未經基本軍事訓練便要投入到戰鬥當中。
雖然紅八軍團受中革軍委直接指揮,但軍團長與政委等軍政主官依舊不可或缺,其間在紅八軍團存在的短短几個月當中,擔任軍團長的是周昆、擔任政委的則是黃蘇。
周昆
1955年授勳之際,兩人無一人參與授勳,雖然這一結果相同,但未能參加授勳背後的原因卻有著一份鮮明的對比。
作為軍團長的周昆於1938年3月在山西攜款失蹤下落不明,而黃蘇則於1935年11月11日在陝西鹿縣直羅鎮的戰鬥中犧牲。
九、紅九軍團——羅炳輝、蔡樹藩
1933年10月2日,中央軍事委釋出組建紅九軍團的命令,並於28日在江西省黎川縣樟樹鄉正式召開成立大會。
紅九軍團以第三師為主力,其前身乃是紅一軍團第三師,其組建於1933年5月,由中央警衛團、模範二團和瑞金新兵師、一軍團隨營學校合編而成。
正因以紅一軍團第三師作為基礎構建紅九軍團,因而軍團長的重任則不出意外地落在了原三師師長羅炳輝肩上,而軍團政治委員則由原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委員蔡樹藩調任。
羅炳輝
1955授勳之時,蔡樹藩由於並未在軍中任職且擔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黨組副書記,因而並不在授勳範疇當中,但是縱觀其戰功赫赫雖無軍銜但將軍之名實至名歸。
而令人遺憾的是羅炳輝同樣未被授予軍銜,早在1946年6月21日,羅炳輝便因病去世。
不過雖是如此,但1989年羅炳輝被中央軍委確定為中國著名的36位軍事家之一,其間殊榮無疑是對羅炳輝極大程度的肯定。
十、紅十軍團——劉疇西、樂少華
1934年7月初,中央軍委授命紅七軍團組成“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北上抗日,然而途中復又發出新的作戰命令,要求其由谷口東進,佔領水口,威脅並伺機襲取福州。
然而“抗日先遣隊”的作戰動向引起了國軍的注意,並由此招來了敵人幾番圍追堵截,雖然勝多敗少但先遣隊依舊損傷嚴重。
10月21日“抗日先遣隊”奉命向閩浙贛蘇區轉移,在陸續闖過敵人兩道封鎖線之後,他們成功在德興與紅十軍會師。
11月4日中央下達命令:要求紅七軍團以及紅十軍、當地武裝力量進行整編,構建第十軍團,由劉疇西出任軍團長,樂少華出任軍團政委,下設十九、二十、二十一等3個師。
而1955年授勳之際,無論劉疇西又或者樂少華皆已與世長辭,因而未能授勳。
劉疇西
十一、紅十五軍團——徐海東、程子華
1935年9月鄂豫皖蘇區紅25軍長征到達陝北,在延川縣永坪鎮與陝甘蘇區的紅26、紅27軍會師,三軍共計7000餘人。
17日,勝利會師之後的三軍接到命令,進行整編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由徐海東擔任軍團長、程子華擔任政委。
徐海東
1955授勳之際,程子華因任職於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而非軍隊,因此並未被授予軍銜,而徐海東則被授予大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