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益三,是北洋時期的一個三線小軍閥,他的一生非常傳奇。
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作為段祺瑞的門生,魏益三自然而然地成了皖系的人,隨皖系編練的西北邊防軍,駐守庫倫。
1920年皖系被直系打敗,第二年,白俄匪軍和外蒙軍攻佔庫倫,魏益三繞道蘇俄逃到東北滿洲里,投靠了張作霖。
在奉軍,他和郭松齡成為至交好友,參與了郭松齡倒戈,被張作霖懸賞追殺,被迫投靠馮玉祥,加入國民軍系統。
1926年,國民軍被張作霖、吳佩孚、閻錫山圍攻,敗退西北,魏益三沒有隨國民軍行動,投靠了素無淵源的吳佩孚。
緊接著,北伐戰爭打響,吳佩孚勢力土崩瓦解,魏益三順勢投靠了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並參與了之後的新軍閥混戰。
中原大戰前夕,魏益三被剝奪軍權,長期在軍中擔任閒職。1949年,他參加昆明起義,投靠了新政權,1964年病逝。
縱觀魏益三一生,他先後加入皖系、奉系、國民軍、直系、國民黨,基本上把當時所有的大勢力,都投靠了一遍,最後竟能以80歲高齡,難得地善終。
這一切,得益於他善於審時度勢的眼光,以及閃轉騰挪的技巧——這是亂世生存的核心競爭力。
那個時代,掌握這種核心競爭力的人並不多,閻錫山算一個,劉鎮華算一個,魏益三也算一個。
01
1884年,魏益三出生於直隸藁城縣(今河北石家莊藁城區)一個富裕家庭。
家裡有錢,自己又肯用功,魏益三的學生生涯很順,幼年讀私塾,少年升縣學,之後進入保定幼年武備學堂、陸軍小學堂以及陸軍專科師範學校學習。
當時,陸軍專科師範學校的督辦是段祺瑞,所以兩人有師生情誼。據魏益三回憶,當年段祺瑞神采奕奕,風采照人,學生們對他很是崇拜,在學校裡遇見段督辦走過,一個個都肅然起敬,不自覺地向他立正行軍禮。
1912年10月,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成立,魏益三入校學習,成了保定一期學生,同學中有很多未來的猛人,如唐生智、蔣光鼐、陳銘樞、李品仙、楊愛源、田頌堯、鄧錫侯等。
兩年後,魏益三畢業,被分配到蔡成勳第一師擔任衛隊連長。
1917年張勳復辟,段祺瑞組織討逆軍圍攻張勳,蔡成勳第一師猛攻辮子軍防守的皇城。
這是魏益三第一次參加實戰,他因表現出色,戰後被保送到陸軍大學深造。
一年後,學習期滿,魏益三被分配到了西北邊防軍褚其祥混成旅。
西北邊防軍,原是段祺瑞用日本借款編練的嫡系軍隊,名義上是用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戰結束後,參戰軍改為邊防軍,實際控制人是徐樹錚。
1919年10月,褚其祥隨徐樹錚收復外蒙,徐樹錚回北京後,褚其祥任庫倫防衛司令,率軍駐防外蒙,魏益三在這支軍隊中,先後擔任中校團贊、營長、騎兵團長和第二縱隊司令等職務。
1920年,皖系在直皖戰中土崩瓦解,褚其祥混成旅成了塞外的一支孤軍。
當年10月,白俄匪軍頭子恩琴,率領5000軍隊(白俄1500,蒙人3500)進犯庫倫,被褚其祥旅擊退,恩琴隨即從東、南、西三面包圍庫倫。
在庫倫的中國軍隊只有4000多人,孤立無援,而且還要分兵保護通往恰克圖的糧道,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情況十分危急。
1921年2月1日,恩琴匪軍向庫倫發起總攻,激戰2日,中國軍隊大敗。魏益三隨褚其祥撤退到了恰克圖,而後繞道蘇俄境內,回到了東北滿洲里。
庫倫之戰後,中國軍隊再也沒有踏上這片土地,不久,蘇俄軍隊以剿滅白匪為由,進入庫倫,控制外蒙。這是後話。
在皖系期間,魏益三職位太低,人微言輕,他的命運更多地是隨時代大勢起伏,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只有獨立掌握一支軍隊後,他的傳奇人生才會開啟。
02
魏益三隨褚其祥退到東北後,加入奉軍,受到了奉軍將領郭松齡的賞識。
郭松齡之所以賞識魏益三,有兩個原因:一是魏益三畢業於正規軍校,軍事素養很高,又有實戰經驗,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二是派系鬥爭。
早期,奉軍將領分為新舊兩派,舊派以綠林豪傑為主,新派多為軍校生。
後來,新派又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士官派以楊宇霆為首,成員有姜登選、韓麟春、常蔭槐、於珍、刑士廉等,陸大派以郭松齡為首,成員有劉偉、霽雲、範浦江、劉振東等。
郭松齡拉攏魏益三,有壯大自己羽翼的考量。
在郭松齡的推薦下,魏益三在張學良第三混成旅下面任團長兼旅參謀長。此後,張、郭、魏三人關日益密切。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大敗,魏益三沉著指揮部隊撤退,避免了所部潰散崩盤,之後接替刑士廉部,防守山海關陣地,把追擊的直軍擋在了關內。
戰後論功行賞,魏益三升任第27師參謀長,兼任東三省教導隊隊長,東北講武堂教官。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魏益三任奉軍一、三聯軍參謀長,其中,第一軍軍長姜登選,副軍長韓麟春,第三軍軍長張學良(同時任聯軍總指揮),副軍長郭松齡。
一、三聯軍是奉軍最精銳的部隊,是山海關大戰主力,據魏益三回憶,張學良和郭松齡在大戰中的軍事部署,大多出於他的計劃。
戰後,奉軍調整編制,張學良成立了第三軍團(下轄姜登選的第八軍,韓麟春的第九軍,郭松齡的第十軍),打算請魏益三任第三軍團參謀長兼炮兵司令。
但是,郭松齡堅持把魏益三要了過來,給自己當參謀長。
隨著奉軍內部矛盾激化,張學良、郭松齡、魏益三的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
原因是郭松齡對張作霖不滿,企圖搞掉他,擁張學良上位,重新整理東北格局。
終於,1925年11月22日,郭松齡在灤州起兵反奉,他將所部7萬人改編為4個軍,以魏益三為參謀長兼炮兵司令。
魏益三建議郭松齡:山海關關係最大,應當拿在手中。
郭松齡覺得這個建議很好,當即任命魏益三為第五軍軍長,帶2個團和1個工兵營,乘火車向山海關進發。
山海關守軍還不知道郭松齡倒戈,放魏益三出了關,魏益三隨即調轉槍頭,打退守軍,佔領了山海關。
事後,郭松齡將那2個團收回,重新撥了一部分兵力歸魏益三指揮,讓他繼續駐守山海關。
魏益三所部沒有隨大部隊向奉天進發,從而在郭軍覆滅後得以倖免。
對魏益三而言,郭松齡兵敗身死,既是一個悲劇,又是一個機會——靠山沒了,但自由了。
03
自由的代價,是要為自己的抉擇負責,因為沒有靠山為你兜底。
一個人的現狀,就是他過去所有抉擇的總和,未來會怎樣,取決於他當下的抉擇。
郭松齡死了,魏益三未來的路該怎麼走?
據魏益三本人回憶,當時他召集部下開了個會,會上有人主張回到奉軍中去,有人主張把武器丟到海里散夥,但大部分人都擁護他繼續反奉。
最後,主張回到奉軍的人,魏益三發給他們路費,任其自便。
其餘的人,跟著老魏創業,在軍閥混戰的夾縫中周旋討生活。
值得一提的,後來的新疆王盛世才,當時是郭松齡的義女婿,在郭軍中任中校參謀,郭松齡失敗後,魏益三給了盛世才2000大洋,資助他去日本繼續深造。
魏益三的人馬不多,但有1個裝備24門重炮的炮兵團,這樣的重火力是人人覬覦的寶貝。
張作霖致電魏益三,表示罪在郭松齡一人,其餘一概不究,任命他為錦榆駐軍司令。魏益三沒有理睬。
張學良派劉偉、高紀毅(二人都參與了郭松齡倒戈但未被追究)乘軍艦到秦皇島,邀請魏益三去面談,魏益三派部下郝夢齡(也是魏的表弟)代表自己去談。
張學良希望魏益三回去,為東北儲存這點武力。魏益三表示:有楊宇霆在,怕不能相容。還說:對少帥,我圖報於將來吧。
雙方最終沒有談攏,不過張學良也還地道,釋放了魏益三的兒子魏我威(在前線被俘)。
魏益三敬酒不吃吃罰酒,張作霖很生氣,打算武力解決。
這時,馮玉祥的代表李烈鈞、方聲濤,攜帶10萬大洋和若干麵粉來到了山海關,他們是來勸魏益三繼續與馮玉祥合作反奉的。
郭松齡倒戈前,與馮玉祥訂有密約,郭軍打的旗號是東北國民軍,名義上屬於馮玉祥國民軍系統。只不過,馮玉祥不地道,不僅沒有幫郭松齡,還把準盟友李景林逼到了張作霖那邊——這也是郭松齡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此時魏益三已經沒有別的選擇了,北方就張作霖和馮玉祥兩個一線軍閥,既然得罪了張作霖,那就只能投靠馮玉祥了。
馮玉祥給了魏益三兩個職務任其選擇,一是東北國民軍總司令,二是國民軍第四軍總司令。
魏益三考慮到自己兵危將寡(6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工兵營以及少量騎兵),撐不起東北國民軍的旗號,選擇就任國民軍第四軍總司令。
我們知道,國民軍最初有三個軍,分別是馮玉祥第一軍,胡景翼第二軍,孫嶽第三軍。後來又增加魏益三第四軍(從奉軍倒戈而來),方振武第五軍(從直魯聯軍倒戈而來)。
04
很快,張作霖大軍進逼山海關,魏益三奉馮玉祥命令,撤到了灤河。
馮玉祥下野後,國民軍代理總司令孫嶽,命魏益三率部駐防保定。孫嶽給魏益三傳授了一條重要的經驗:必須自兼一個師長,才能掌握軍權,否則就是空頭司令。
北洋時期,“軍”不是常設編制,軍權掌握在師長手中,如果一個軍閥得不到師長們的擁護,這個軍閥就很難站穩。
最典型的例子的就是段祺瑞,位高權重,門生故吏遍天下,但沒有直接能掌握的軍隊,一到關鍵時候就求爺爺告奶奶。
孫嶽的這條經驗,對魏益三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保定期間,魏益三將司令部設在光園(原曹錕的辦公住所),招兵買馬,把所部擴充為4個旅,其中2個旅編成1個師,由他本人兼任師長,另外2個旅作為獨立旅,直接隸屬於他本人。
這樣,他就牢牢抓住了軍隊,避免屬下坐大。
軍隊雖然壯大了,但軍餉成了問題,馮玉祥派人送來5萬大洋後,暗示以後沒錢了,要魏益三自己想辦法。
保定一帶是魏益三的家鄉,稍微有點良知的軍閥,一般都不會禍害桑梓,魏益三思來想去,想到了一個辦法。
他從山海關撤退時,從京奉線上扣押了很多車皮,當時京漢鐵路上的車頭、車皮被軍閥截留,交通不暢。
魏益三找鐵路局商量,由他提供車皮,在石家莊和高碑店這一段辦理客貨運輸,利潤除去鐵路局開支,全部充當軍費。這樣就輕鬆解決了軍餉問題。
魏益三勢力壯大,引起了臨時執政段祺瑞的興趣,段祺瑞名義上是元首,實際上卻是光桿,他想憑藉師生情誼,把魏益三拉過來為自己所用,派人邀請魏益三出任京畿衛戍司令,但被魏益三婉拒。
據魏益三回憶,他拒絕老段有三個原因:一是段祺瑞已經61歲了,垂垂老矣,難有作為;二是段祺瑞是光桿元首,不能給他提供保護;三是老段和張作霖走得近,去北京後容易被張作霖暗算。
不久,三·一八慘案發生,魏益三慶幸沒有答應老段,否則屠殺學生的黑鍋就得他來背。
在保定這片小天地,魏益三過得很滋潤。然而天下板蕩,小天地的太平日子又能維持多久呢?
1926年,國奉大戰如火如荼,張作霖、吳佩孚、張宗昌、李景林、閻錫山,逐漸形成了圍攻國民軍的軍事聯盟,馮玉祥頂不住,準備把軍隊撤到西北。
馮玉祥派人和魏益三商議,希望他隨大軍一起行動,魏益三拒絕了,理由是那24門重炮帶不走,而且沒有了火車運輸收入,他養不活這麼多軍隊。
魏益三的潛臺詞是:我在保定這麼滋潤,為什麼要和你去西北受苦,你又不給我發工資。
這顯然是要單飛啊,馮玉祥自顧不暇,只得同意。
05
亂世,小軍閥必須有靠山。
脫離國民軍後,魏益三又面臨一個選擇:找誰當靠山?
張作霖奉軍殺到了灤州,吳佩孚反攻河南成功,正在向河北進軍,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在津浦路上擊敗了國民軍。北方局勢大變。
魏益三摸不準各方的態度,對未來又比較迷茫,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他打出了和平的旗幟,宣佈獨立,將所部改為“正義軍”。
獨不獨立的區別還是很大的,獨立意味沒有任何隸屬,放飛自我,是徹底的軍閥割據。沒獨立以前,魏益三基本不干涉地方民政,獨立後,防區成了小藩鎮,他軍政民政一把抓,是實實在在的土皇帝。
當然,獨立只是一種自保的策略,用他自己的話說:“想要憑我這點力量長此獨立下去,是毫無希望的,早晚會被人吞併吃掉了事,不過只要保持住這部分力量,看準了風頭,即時向某一方面靠攏,總可以自保一時。”
此時,魏益三引起了其他軍閥的興趣。孫傳芳派人來和他談合作,張宗昌派人策反他的部下,均被他化解。
但是,這些事加重了魏益三的危機感,他必須儘快找個靠山,才能避免被吞併。
環顧天下,實力最強大的兩個人是張作霖和吳佩孚,張作霖是死敵,不予考慮,吳佩孚倒是一個選擇,不過他與吳佩孚素無淵源,甚至曾經是敵人,貿然去投靠,可能熱臉貼冷屁股,自掉身價。
這時,魏益三的軍校同學牛向辰,突然向他建議:投靠吳佩孚才是唯一出路。
牛向辰有個同鄉張席珍,在吳佩孚手下當師長,很受重用,可以找他作為引薦人。
有引薦人運作,魏益三的投吳意向,很快得到了吳佩孚的回覆,老吳稱讚他“軍改正義,不忘死友”,對他繼承郭松齡的遺志很欽佩,派二把手靳雲鶚來和魏益三面談。
靳雲鶚是魏益三在陸大時期的同學,雖然平時沒什麼聯絡,但見面後彼此談得很融洽,最關鍵的一點是,靳雲鶚也對張作霖深惡痛絕,兩人在反張話題上形成了高度共鳴。
之後,靳雲鶚把魏益三帶到洛陽,面見了吳佩孚。
與巔峰時期的盛氣凌人相比,復出之後的吳佩孚收斂了很多,待人平和誠懇。
魏益三作了長篇自我介紹,吳佩孚一邊認真傾聽,一邊點頭微笑。
面試完後,吳佩孚說:一個軍人就要從作戰中來實際鍛鍊,我本人就是久經作戰,受過艱苦的鍛鍊,才有今天,你還年輕,已經有這樣豐富的經驗,將來好自為之,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1926年5月31日,吳佩孚視察保定,任命魏益三為十四省討賊聯軍第四軍副總司令。
就這樣,魏益三投入了吳佩孚麾下。
06
魏益三隻是第四軍副司令,司令是齊燮元,而齊燮元是一個光桿,他想把軍權抓過來。
齊燮元對魏益三提出,把軍隊編成4個混成旅,取消原來1師2獨立旅的編制,還叫魏益三不必再兼師長。
魏益三想到了孫嶽的忠告,果斷拒絕了齊燮元,然後找吳佩孚告狀:我是敬仰玉帥才來投靠的,為什麼中間要加個“帽子”。
吳佩孚一聽就知道怎麼回事,他告訴魏益三:你可以設一個副總司令部,直接聽命於我。
吳佩孚還告訴魏益三:張雨亭(張作霖)來電通緝你,出了十萬塊錢的賞格。你現在是我的部隊,我自然保護你,你可以放心。
在吳佩孚手下,魏益三過得還不錯,老吳不僅為他遮風擋雨,還給了他很大的自主權。
不久,魏益三率軍隨吳佩孚參加了南口大戰。在這次大戰中,魏益三連戰連捷,一直殺到了山西天鎮,繳獲了大量武器,俘虜了不少國民軍士兵。
戰前,魏益三隻有4旅8團,戰後兵力猛增為15個步兵團,還有騎兵團和炮兵團。
經吳佩孚同意,魏益三把軍隊改編為三路,每路下轄5個步兵團,此外還有1個炮兵團,1個騎兵團,1個衛隊團,1個手槍隊。
南口大戰結束時,北伐軍已殺到嶽州(今岳陽),吳佩孚緊急南下,組織軍隊抵抗北伐軍進攻湖北。魏益三所部奉命開到信陽集結,準備支援湖北戰事。
吳佩孚起初很自信,以為自己親自出馬指揮,北伐軍可彈指而定,但很快在賀勝橋戰役中被打臉——他不知道的是,他所面對的是一支全新的軍隊。
北伐軍氣勢如虹,兵臨武漢三鎮,吳佩孚沒堅持幾個回合,就離開了武漢,逃往河南。
退守河南的吳佩孚,丟失了漢陽兵工廠和武漢大本營,南有北伐軍的強大壓力,北有張作霖虎視眈眈,日子很不好過。
吳佩孚的部下分成了幾派,寇英傑主張聯奉,靳雲鶚、魏益三堅決反對聯奉,齊燮元、田維勤、王為蔚各有心思,吳佩孚集團瀕臨瓦解。
對魏益三而言,吳佩孚這座大山靠不住了,他必須再次尋找出路。
據他自己回憶:我雖然跟吳佩孚的時間不長,但也欽佩他的為人,不願意中途背棄。可是,現在吳佩孚大勢已去。
靳雲鶚也對魏益三說:吳玉帥現在已經沒有力量了,還打什麼呢?留點力量讓部下自力更生吧。
兩人商量一起投靠北伐軍。
1927年1月底,魏益三最後一次去鄭州看了吳佩孚,當時吳佩孚的處境已經非常艱難了,魏益三見他時,吳佩孚談笑自若,還很有興致地用《易經》佔了一卦,卦文是:知進而不知退,知往而不知來······
吳佩孚看罷,哈哈大笑:這是要我下野呀!
隨即對魏益三說:我是決定下野了,你們的前途,自己看準了,自己去做吧。
回去後,魏益三接受了蔣介石的任命——河南保衛軍副總司令(總司令是靳雲鶚),之後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軍長。
07
加入國民革命軍後,魏益三部隊的編制和番號幾經變化,直到1929年3月才固定下來,即國民革命軍第五十四師,原先的3個師經過編遣只剩下1個師。
五十四師首任師長是魏益三,1930年中原大戰前,魏益三被削去軍權,打發到了軍事參議院坐冷板凳,這一坐就是18年。
五十四師的第二、三任師長分別是郝夢齡和劉家麒,這兩位將軍在忻口戰役中雙雙殉國,是抗戰初期犧牲的高階將領。
1949年12月,魏益三做出了人生的最後一個重要抉擇:參加昆明起義,投靠新政權。
晚年,他將精力投入到了近代史研究的編撰上,寫了《郭松齡反奉親歷記》、《我由反奉到投馮投吳投蔣的經過》等回憶錄,直到1964年病逝。
【參考資料】
《北洋軍閥史》
《1921年2月的庫倫之戰》
《滹沱河畔的名將魏益三》
《郭松齡反奉親歷記》
《我由反奉到投馮投吳投蔣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