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11米厚的牆在遭到連番的狂轟亂炸後,會不會完好無損呢?反正日本轟了小半年,也只炸出來一個個淺坑。美軍投入11340升的燃料和270公斤的TNT進行內部爆破,從外面依舊看不到任何破壞效果。
這就是堪稱軍事工程學上極富創新的奇葩之作,更是美軍最不尋常的堡壘中的戰鬥機,德拉姆堡。又被稱為“水泥戰列艦”或“不沉戰列艦”。它的這些稱謂因何而來?美軍為何會修建這麼一艘特別的軍艦?美日與德拉姆堡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淵源?
咱們暫且先不聊德拉姆堡的結構,戰列艦裝備的東西說來說去也都是那些武器,咱就先看看它是怎麼硬剛日軍炮火小半年的。
1941年12月8日,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間,同時日軍攻擊機群也伺機而動,一舉摧毀了美軍部署在菲律賓的航空力量,囂張地對美菲宣戰。
由此,第一次菲律賓戰役拉開帷幕。彼時的日軍宛若被幸運之神附體,海陸空三管齊下,對美軍基地和呂宋海軍基地進行襲擊,摧毀了美軍安置在陸地上的 一半重型轟炸機和三分之一的戰鬥機,戰鬥一開始美軍便損失了不少戰鬥力。
更為糟糕的是,日軍完全掌握了制海制空權,美菲聯軍的指揮官麥克阿瑟迫於壓力,只能透過唯一沒有被日軍切斷的退路,將兵力集中固守在巴丹半島。
在巴丹半島上,美菲聯軍雖然利用島上的地形,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山地叢林戰,但很快因為沒有援兵和補給 無奈投降。而日軍在攻佔巴丹半島後,才真正見識到了美軍防禦工事的可怕之處。
從1941年12月29日至1942年1月6日,日軍對馬尼拉灣口的各個堡壘群實施了猛烈空襲,德拉姆堡於1月2日受到了重點攻擊。但是這些海岸炮臺十分堅固,在日本的連翻轟炸中並未受到較大損傷,只有其他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受到了嚴重損壞。而作為體積最小、防禦體系卻最強大獨特的德拉姆堡,更是直接無視了日本的炮彈,撣撣身上的灰照舊是個完美的堡壘。
日本很快注意到這個問題,可能是心疼自己轟炸機上的彈藥,因此暫停了空襲行動,決定展開海上攻勢。日軍先是徵用了一艘汽船,試圖對德拉姆堡進行近距離的偵察,尋找它的防禦弱點。
1942年2月5日,日軍調集4門105毫米加農炮、2門150毫米榴彈炮,對德拉姆堡進行集中轟炸,發射出的炮彈多達上百枚。搞笑的是,精準命中德拉姆堡的100餘發炮彈,僅僅只在其厚重的混凝土牆上,留下了幾個淺淺的炮坑,根本沒有對炮臺內部設施造成任何傷害。
日軍堅持不懈,一直將炮擊持續到了2月底。看著巍然不動的德拉姆堡,他們終於意識到常規的野戰火炮,根本無力摧毀美軍堡壘,於是暫停炮擊,並重新部署兵力,又調來了10門240毫米的重榴彈炮。
這式火炮是當時日本陸軍手裡威力最大的攻城重炮,僅是一枚炮彈的重量,就高達200公斤,要是這還沒法對德拉姆堡造成傷害,日軍哭都不知道找誰哭去。
好在老天在這個時候還是比較偏愛日軍的,德拉姆堡的火控臺在重炮的攻擊下,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同時76毫米的高射炮失去戰鬥力,一門152毫米的火炮以及炮廊受損,只有356毫米的裝甲炮塔承受住了日軍的此番攻擊,可以對日軍反向輸出。
此刻的美軍雖無造成傷亡人數,可倘若日軍一直如此攻掠下去,那就真的窮途末路了,他們只能向上天祈求喘口氣的機會。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了,3月22日,日軍將重榴炮彈運往了巴丹半島,美軍岸炮部隊終於能夠稍微地放鬆一下,順而抓緊機會修復受損的火炮,加固工事。
但是人倒黴的時候,喝口涼水都能塞牙,走個路都能被自己的鞋帶絆倒。堅守在巴丹半島的美菲聯軍投降了,德拉姆堡上的美軍徹底孤立無援,成了困鬥之獸,炮臺再次被日軍反覆轟炸。
同時自3月24日起,日軍還派出了至少50架轟炸機持續空襲。而德拉姆堡因為缺乏目標指示,同時遭受對方的火力壓制,根本無法精準反擊。
這場火焰風暴足足持續了三週時間,並在5月初到達了巔峰。德拉姆堡的大部分炮臺都喪失了戰鬥力,只剩下少數重炮依然堅挺。5月5日當晚,日軍見美軍炮臺戰鬥力減去大半,就想“徒手”拼一拼,對德拉姆堡展開登陸作戰,萬一單車變摩托了呢。
最後,日軍別說是換摩托了,直接得了個“堡壘戰鬥機”,幸運的不能再幸運。雖然在月光的照耀下,美軍一眼瞧見搞偷襲的日軍,並且展開攔截射擊,轟沉了敵方的多艘駁船,殺傷力不容小覷。但屢屢在戰役中獲勝的日軍,就像是密密麻麻的螞蟻一般,沖走一波還有一波,根本阻擋不住他們上岸的腳步。
因為雙方實力太過懸殊,美軍寡不敵眾。5月6日,美軍指揮官溫賴特將軍宣佈所有堡壘投降。此刻的德拉姆堡就算一直處於孤軍奮戰的境地,且沒有得到任何外部的援助,其主體結構還是完好的,主炮在堡壘投降前的5分鐘仍在射擊,不負“不沉戰列艦”的英名。
當時駐守在德拉姆堡上的美軍僅有250名,在日軍小半年的連翻轟炸下,只有5人受傷,無一人死亡。由此可見,德拉姆堡的防禦體系究竟有多強,厚達11米的牆體真的是特別抗造。
德拉姆堡在建成後二十年間,一直都是靜靜地在海面上享受陽光的沐浴,沒有進行過任何實戰。誰承想一上陣,就經歷瞭如此崢嶸的戰火,僅靠著這一身鋼筋混凝土構築的水泥軀體,竟然能在二戰中大顯異彩。雖然它最終淪陷在日軍手中,但它並不是因為日軍的轟炸,而是美軍的投降。
據戰後統計顯示,德拉姆堡是二戰中受彈最多的堡壘,每平方英寸受彈2發,卻依舊毫髮無損。那麼德拉姆堡為什麼會如此堅硬呢?美國又究竟為何創造出如此特殊的軍艦呢?
要說德拉姆堡最特殊的地方是哪裡,應該就是它的原身本是一座小島,是美軍就地取材打造出堡壘的,而它的經歷堪稱是一段傳奇。1898年,愈發強盛的美國揮動起手中的刀,準備在“世界蛋糕”上強分一大塊出來。
衰落已久的西班牙與美國為了爭奪菲律賓的殖民權,大打出手,爆發了美西戰爭。西班牙不出所料成為敗者,美國由此吞下了一塊蛋糕,甚至準備透過菲律賓,在遠東地區擴張勢力。
擴充了領土,自然需要進行守護,要不然不就是明擺著讓別人來搶嘛。所以從1902年開始,美國陸海軍工程部隊在菲律賓的馬尼拉灣和蘇比克灣大興土木,耗費了十餘年的時間,精心修建了岸防堡壘群,以防敵人進攻。
其中,科雷吉多爾島的工事規模最大,而作為德拉姆堡前身的埃爾弗賴萊島,是進行設防的四座島嶼中面積最小的,但它卻也意外成為整個防禦體系中最獨特和最強大的要塞。
埃爾弗賴萊島在成為德拉姆堡的過程中,承受了混凝土的澆築攻勢,外牆加厚至7.6到11米厚,屋頂為6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因此從外形上看,德拉姆堡就像是一個大型的混凝土戰列艦,與美軍早期的戰列艦外形非常相似。
並且上面裝備的炮塔式主炮、炮廓式副炮、籠式火控塔,都顯露出世紀之初美式戰列艦的設計風格,因此就有了“水泥戰列艦”的稱號。至於德拉姆堡名字的由來,其實是為了紀念理查德·德拉姆將軍,他曾參加過美墨戰爭、印第安戰爭和美國內戰,在炮臺動工的那年去世,說起來還真是有點巧啊。
美軍為了最大程度加大德拉姆堡的防護力,還在當初澆築的混凝土夾層裡放上了防彈鋼板,這就使得日軍從150毫米到240毫米口徑的火炮攻擊,都起不到多大的殺傷力,因為它們就是在跟加強版的鋼板較量。在那個時代,如此厚重的堡壘沒有任何海軍火器或是空中火力可以將其摧毀。
在炮臺方面,美軍大約耗時5年,才大致完成德拉姆堡上炮臺的主體工程,之後又花費數年時間,對此進行一點點的完善,直到1918年才正式投入使用。德拉姆堡配備的岸炮是356毫米的M1909,是M1907型岸炮的改進型,炮身重量高達63.16噸,最大射程為17600米。毫不誇張地說,足以覆蓋菲律賓的整個馬尼拉灣口。
在堡壘的頂部,有著呈階梯狀安置的兩座裝甲炮塔,每座炮塔內都裝備了兩門重型岸炮。此外,炮臺的兩側還各安裝了2門152毫米的炮廓式岸炮,炮身重量為8.67噸,最大射程14850米,主要攻擊靠近炮臺的敵艦,並驅逐敵方的掃雷艦艇,保護己方在附近水域不知的水雷場。
對海上威脅做出相應的應對後,還要考慮如何應對空中火力。美軍在炮臺的頂部兩側,還設有兩座露天炮位,用來安裝2門76毫米M1917型高射炮,對敵方展開的空襲進行有效反擊。為了以防萬一,美軍還預留了第三處炮位,便於在作戰過程中及時強化自身火力。
德拉姆堡深深根植於海底,炮臺又深深根植在堡壘上,擁有無與倫比的防禦力,這也使得德拉姆堡是一艘永不沉沒的戰艦。
德拉姆堡順利完工後,其防禦體系是整個馬尼拉灣岸防體系中最全面的,其獨特的造型更是比其他堡壘更具威懾力。雖然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空軍的迅速發展使得老式海岸炮臺的威力越來越低,在空中威脅下逐漸落伍。
但是德拉姆堡幾乎並未受到影響,就算它20多年都沒動過武,岸炮也都逐漸失去光彩,但它堅硬的外殼始終沒有變化,當時任何航空炸彈都沒法對其造成毀滅性的傷害。
因為德拉姆堡一直等不來打架的人,所以美軍就在炮臺頂部,臨時搭建了數棟木質的雙層營房,用作官兵們的日常居住。這不比什麼酒店的海景房好多了,四面都能看到海,晚上還能吹吹寒冷的海風。不過,要是住的時間短,還會覺得新奇舒服。
但是時間一久,官兵們就受不了海上太陽的照射,並且德拉姆堡所在的位置是終年高溫的熱帶,士兵常常只穿著短褲就在戶外活動了。整天待在水泥殼子裡,跟一群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打交道,他們也實在是難以長期忍受下去。
單單僅從德拉姆堡自身談起,這個戰艦形狀的奇葩炮臺,經受住了太平洋戰爭的殘酷考驗,比真正的鋼鐵戰艦更加牢不可破。隨著二戰爆發,日軍到來,德拉姆堡終於進入真正的作戰狀態,而在島嶼上的美軍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除掉炮臺頂部的營房,還真是自己遭了罪還是承擔結果啊。
德拉姆堡上的美軍在日軍登陸之前,爭分奪秒地破壞所有火炮,爭取不給對方留下一點戰利品。但是日軍的攻勢實在太猛,他們沒能來得及摧毀彈藥,約200發356毫米炮彈、4200發152毫米炮彈和400發76毫米炮彈被日軍繳獲。
日軍在見識過德拉姆堡的無堅不摧後,自然不會將這個寶貝堡壘棄之不用。畢竟德拉姆堡上除了火炮被破壞外,內部設施基本上完好無損,日軍沒有理由丟掉這麼好的“戰列艦”。
不過要說雞賊,日軍真是當仁不讓。他們把德拉姆堡上的炮臺擊壞了,反而讓美軍戰俘來修。當然,這也不排除日軍不會修的可能性。
好巧不巧,日軍原本還想讓戰俘修好356毫米岸炮,但是他們手裡並沒有合適的裝置和配件,這如意算盤算是落空了,只能讓其保持原狀,假裝是個好的,用來迷惑以後的對手。
讓日軍萬萬想不到的是,他之後所要面對的第一個對手,就是美國,他們這假裝毫無用處。1945年,美國反過來攻打駐守在德拉姆堡上的日軍。畢竟是從自己手裡丟出去的堡壘,美軍自然清楚德拉姆堡有多難打,因此德拉姆堡是他們最後的進攻目標。
在發動正面進攻前,美軍做出了日軍三年前的舉動,對德拉姆堡進行狂轟亂炸,毫不意外地得到了跟日軍曾經一樣的結果,無論是轟炸機還是戰艦,都啃不動這個混凝土外殼。美軍怎麼也想不到,曾經德拉姆堡護著他們,如今卻將他們狠狠拒之殼外。
雖然日軍已經被美軍逼得逃無可逃,但卻仗著德拉姆堡的堅硬,始終不願意投降。美軍見來硬的不行,就決定智取,使用之前攻克其他堡壘的灌油火攻戰術。美軍先是用密集射擊壓制日軍的反擊,給突擊小隊創造潛入機會。
突擊小隊透過搭建起的吊橋式跳板,成功登上德拉姆堡的炮臺頂部。然後,突擊隊員用唯一沒被堵上的通風口將11340升燃料灌入炮臺,同時放入270公斤TNT和定時裝置。
半個小時後,堡壘內部發生了劇烈爆炸,但厚重的混凝土牆隔絕了大部分爆炸聲,以至於從外面觀察不到任何破壞效果。15分鐘後,堡壘內部二次爆炸,巨大的煙柱直衝雲霄。隨後,德拉姆堡又被大火生生燒了兩天,內部仍舊時不時傳來爆炸聲。
5天后,美軍在殘骸中找到了日軍65具燒焦的屍體。值得一提的是,駐守德拉姆堡的65名日軍,是“武藏”號的倖存者。為什麼要提這個呢?因為“武藏”號在二戰期間就是被美軍飛機擊沉的,艦上的1021名艦員一同沉入了海底。而唯餘倖存的65人成為駐守德拉姆堡的“看門人”,再次不幸地遇上美軍,被徹底炸成了焦炭。命運使然下,“武藏”號上的日軍註定命喪於美軍之手啊。
成為廢墟的德拉姆堡,在後續並未得到修繕和開發,更沒有像科雷吉多爾島的美軍舊炮臺被改建為旅遊景點。它只能孤獨地守在馬尼拉灣口,獨自回憶著以往的輝煌歲月。
美軍的“不沉戰列艦”,用混凝土建造,與日軍對轟半年毫髮無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