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起義將領有很多,但他們大都是在戰爭後期起義的。在內戰初始,由於國民黨力量過於強大,致使一些傾向中國共產黨的國民黨將領對共產黨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有所懷疑,他們不敢公開反蔣、搖擺不定。
但在1945年10月30日,國民黨軍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編第8軍軍長高樹勳,毅然率第8軍1萬餘人,在邯鄲地區起義,成為了抗戰勝利後第一個率部起義的國民黨將領,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高樹勳,字建侯,1898年出生於河北鹽山的一個貧農家庭,因家中生活困苦,他十幾歲就外出做學徒,後來投奔到西北軍馮玉祥的部隊當兵,由於他有勇有謀,而且為人正直,深受馮玉祥的賞識,到1926年五原誓師時,他就已經擔任了師長。
1931年蔣介石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二次“圍剿”時,時任第27師師長的高樹勳也參加了,但他卻被紅軍打得大敗,手下的第81旅也被全殲。高樹勳看到紅軍打土豪分田地,蘇區的窮人都翻身得到了解放,這讓同是窮人出身的他很是觸動。
高樹勳的27師的官兵大多是北方人,對南方的氣候和生活習慣都很不適應,部隊計程車氣很低,他多次向蔣介石要求換防,但都遭到了拒絕,他一氣之下,毅然離開部隊,去廬山“養病”了。
1932年初,蔣介石又組建了第26路軍,交給高樹勳指揮,繼續命令他“剿共”,但高樹勳依然無心與紅軍作戰。
8月26日,紅軍向高樹勳駐守的樂安和宜黃髮起了進攻,高樹勳讓部隊不要抵抗,全部朝天上打槍,這樣紅軍很快佔領了這兩座城。蔣介石得知以後大怒,到處通緝高樹勳。
1932年9月,高樹勳逃到了天津,和原西北軍將領、共產黨人吉鴻昌取得了聯絡,他們一起奔赴張家口,協助馮玉祥組織起了“冀察民眾抗日同盟軍”,並率領部隊在長城內外抗擊日寇,連克數城,威震中外。
但不久以後,冀察抗戰在日軍和蔣介石的聯合鎮壓下,最終失敗了,高樹勳只得逃到了天津英租界避難。
“七七事變”後,高樹勳召集了河北地區的民團近萬人,改編成了國軍新編第六師,與日軍周旋作戰。高樹勳還積極和八路軍取得聯絡,請求他們派人來指導自己建設部隊。
1938年初,八路軍駐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聯絡處主任朱瑞派共產黨員鍾輝去高樹勳的部隊工作,高樹勳任命鍾輝為師政治部主任,並參照八路軍的建制,在團裡設政治處,營裡設教導員,很快使部隊計程車氣得到了提高。
1939年10月,高樹勳的部隊擴編為新八軍,由他擔任軍長,歸屬石友三的第39集團軍節制。
石友三以前是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但他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很早以前就和日本的特務頭子土肥原賢二勾結,在抗戰時期又一直配合日偽軍進犯八路軍的根據地,並乘機發展自己的勢力。
石友三與日偽軍勾結後,多次命令高樹勳帶兵進攻八路軍,但高樹勳始終表示:“今天是對外民族戰爭,在這個當口,可不能因反蔣有其他絲毫的動搖。漢奸決不能當,我們要給兒孫留條後路。”
於是石友三認為高樹勳是自己投靠日軍的一大障礙,多次挑撥日軍進攻高樹勳的部隊,高樹勳決定先下手為強,殺掉石友三。
1940年12月1日,石友三來到高樹勳的部隊駐地活動,高樹勳果斷派人抓住了他,隨即電告第1戰區司令長官兼冀察戰區總司令衛立煌,衛立煌回電將他就地正法,於是高樹勳將石友三活埋在了黃河岸邊。劉伯承知道此事後,讚譽高樹勳的這一行動是大義滅親的壯舉。
石友三死後,衛立煌下令讓高樹勳擔任39集團軍總司令,但蔣介石始終不信任他,高樹勳要求蔣介石發給他300萬元的開墾費,但直接被蔣介石拒絕,但同是總司令的胡宗南找他要錢,他一給就是3000萬。
在1945年的國民黨“六大”中,全國的總司令僅有高樹勳一人沒有當選中央委員,這讓他感到非常難堪。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援下,瘋狂搶奪勝利果實,積極準備內戰,9月中旬,高樹勳奉命率部從廣武地區北渡黃河,進抵新鄉,9月19日,他被任命為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並被繼續要求沿平漢線北進。
高樹勳意識到這一行動必然將導致內戰的發生,他憤怒地說:“戰後華夏,滿目瘡痍,亟待建設,豈堪再打內戰!”
由於劉伯承手下陳錫聯的三縱和蘇振華的一縱的頑強阻擊,高樹勳的部被遲滯在邯鄲、磁縣一帶,傷亡不小,高樹勳早就對蔣介石不滿,現在對他無端挑起內戰,驅趕他們這些非嫡系部隊做反共先鋒、借共產黨之手消滅異己的做法更是反感,他於是決定和共產黨進行和談。
於是高樹勳派戰區總部參議、共產黨員王定南秘密去見劉伯承和鄧小平,並轉交高樹勳給彭德懷的一封親筆信,言明自己不願內戰,鄧小平馬上指示王定南:為了在政治上孤立蔣介石,一定要爭取高樹勳和平起義。
不久以後,劉伯承親自給高樹勳寫信,歡迎他派人來聯絡,高樹勳也寄來回信,表明了自己反對內戰的態度,並提供了國民黨軍隊關於華北作戰的軍事情報。
10月25日,鄧小平指示王定南現在回去勸高樹勳起義,但高樹勳卻有顧慮,他的家眷還在徐州和西安,如果他倉促起義,蔣介石一定不會放過他們。
劉、鄧為了打消高樹勳的顧慮,首先聯絡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讓他們幫助妥善解決高樹勳在西安子女及親屬的安全問題,中共中央也給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張愛萍發電,要求他設法將高樹勳的夫人送往河北,張愛萍收到信以後,馬上派精幹人員進入徐州,接出了高夫人。
高夫人出城後不久,蔣介石也派憲兵空降徐州,企圖把她接到南京控制起來,但終歸是晚了一步。高樹勳和夫人團聚以後,再也沒有後顧之憂,他決心進行起義。
10月30日,高樹勳率新八軍及河北民軍1萬餘人在馬頭鎮正式宣佈起義,以通電形式向全國發出了《停止內戰團結建國的起義宣言》宣告脫離國民黨陣營,宣言裡主要提出了3條方針:
“第一,本軍堅決反對內戰,並願全國同胞,一致為制止內戰實現民主政治而奮鬥。
第二,擁護蔣主席和平民主團結統一之建國方針,國是應取決於民主的政治協商,不應以軍事方式解決。
第三,應立即聯合各黨各派,組織聯合政府,以解決當前之政治危急。”
10月31日,劉伯承親自來到馬頭鎮和高樹勳見面,他對高樹勳說:“高將軍以大局為重,高舉義旗,不僅為人民立下了輝煌的功績,而且為一切願意和我黨合作的國民黨將領樹立了榜樣。毛主席、朱總司令對高將軍的義舉極為歡迎。”
高樹勳感動地說:“毛主席、朱總司令如此關注,我們真是不勝感激。”
11月2日,毛澤東和朱德又專門向高樹勳發來賀電:
“建侯吾兄勳鑑:
聞兄率部起義,反對內戰,主張和平,凡屬血氣之倫,莫不同聲擁護。特電馳賀,即頌戎綏。”
高樹勳的部隊起義後,下一步就是改編的問題,毛澤東建議將他的部隊改為“民主建國軍”,劉伯承、鄧小平和高世勳經過研究後,覺得這個名字很好,決定採納。
11月10日,民主建國軍正式召開了成立大會,中央軍委任命高樹勳為民主建國軍總司令,王定南為總政治部主任。
高樹勳在起義後,多次向劉、鄧提出了自己想要加入共產黨的請求,劉、鄧一方面表示歡迎,同時表示儘快向黨中央請示。11月11日,晉冀魯豫中央局就此事給中央發電報:
“高樹勳三次要求入黨,如何辦理?請示。”
11月13日,中共中央給劉、鄧回電,同意高樹勳的入黨請求,於是在鄧小平、薄一波的介紹下,高樹勳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1月12日,毛澤東專門起草檔案,號召“開展學習高樹勳運動”,他指出:“從國民黨內部去準備和組織起義,開展高樹勳運動,使大量國民黨軍隊在戰爭緊急關頭,依照高樹勳榜樣,站到人民方面來,反對內戰,主張和平。”
“高樹勳運動”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整個解放戰爭期間,高樹勳不斷利用自己與國民黨高階軍官的私人關係和起義後造成的影響,積極動員國民黨軍事將領率部起義。
後來鄧小平也曾說:“毛主席號召開展‘高樹勳運動’影響很大,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殲敵807萬人,其中,國民黨軍隊起義、投誠、接受改編的就有177萬人,佔我軍殲敵總數的21%。”
1946年10月29日,毛澤東、朱德發來電報,祝賀民主建國軍起義一週年,朱德還專門寫了文章《祝高樹勳將軍起義一週年》。
為了把民主建國軍建設成一支新型的軍隊,晉冀魯豫軍區派了一批政治工作幹部到軍中建立政治工作系統,但他們去了以後,由於缺乏做起義部隊工作的經驗,採取了“左”的關門主義態度,爭取下級排斥上級,鼓動士兵反對軍官,所以他們與起義軍官的關係鬧得極不融洽。
1946年底,一名保衛幹部在集市上看見民主建國軍的一位連長向一個商人舉3個指頭,就說他是向特務發暗號,把他逮捕,後來經過嚴刑逼供,他供出了一批“通敵”人員,涉及到一些營、團幹部和更高層次的領導,攪得民主建國軍內謠言四起,官兵人心惶惶。
這時高樹勳以前手下一名姓馬的師長從西安派人帶信給他,勸他“棄暗投明”,高樹勳將信送給了上級,並將來人看守起來,但沒想到此人竟在半夜逃跑了,有人懷疑是高樹勳故意放跑的,1947年6月15日,高樹勳夫婦被押到軍區駐地進行審查。
這件事後來報到中央以後,毛澤東作出批示:“高樹勳邯鄲起義有功,必須保證他的人身安全。”這才把他從困境中解救了出來。
1947年,民主建國軍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縱隊,高樹勳任縱隊長。隨後率部進軍桐柏山區和南陽地區。同年第十縱隊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十八軍,高樹勳任軍長,他帶領部隊參加瞭解放鄂北戰役,後又回師河南剿匪,為人民解放戰爭立下了功勳。
1949年9月23日,高樹勳與張治中、傅作義等26名起義將軍出席了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在北平的宴會。新中國建立前夕,高樹勳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工作。
新中國成立後,高樹勳曾擔任河北省副省長、國防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及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他被授予一級解放勳章。
1953年,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高樹勳時親切地說:“樹勳同志,你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幫了我們的大忙,黨和人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的。”
1972年1月19日,高樹勳在北京病逝,享年74歲。
1989年11月20日,鄧小平在接見《第二野戰軍戰史》撰寫組成員時說:“平漢戰役應該說主要是政治仗打得好,爭取了高樹勳起義。如果硬鬥硬,我們傷亡會很大。我一直遺憾的是,後來我們對高樹勳處理不公道。他的功勞很大。沒有他起義,敵人雖然不會勝利,但也不會失敗得那樣乾脆。”
歷史是公正的,鄧小平的話,還給了高樹勳公道的一個正確的歷史結論。
高樹勳將軍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