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芊霓 實習生 趙夢圓
女性對健身的痴迷和瘋狂背後是某種焦慮嗎?
從馬甲線到“漫畫腰”,從“天鵝頸”到直角肩,面對鋪天蓋地的健身模版,普通女性又該如何自處?
在近日出版的《凡身之造:中國女性健身敘事》一書中,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教授熊歡與她的研究團隊透過對12位女性健身愛好者的口述故事研究,試圖打破女性健身是“被規訓”還是“被賦權”的二元敘事。“她們在健身運動中可能樂觀地接受著規訓,也可能在壓迫中獲得自我解放與救贖。”熊歡說。
「口述」
我是熊歡,目前是華南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的博士生導師和教授,一直從事性別研究和體育社會學研究。
在我的新書《凡身之造:中國女性健身敘事》裡,我關注到女性健身背後的社會文化、身體敘事、還有一些關於身體和美的話語霸權的問題。書裡面我講到了12位女性的故事,她們是從近百個採訪案例中摘取出的故事,她們中有經歷過“暴食-催吐”的肥胖者、留學海外的大學生、離異的中年女性、進城的“打工妹”、備孕的高齡女性等。她們的故事為我們呈現出了性別、身體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
《凡身之造:中國女性健身敘事》熊歡 等 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1-06
我對體育的興趣很早就開始了。我從小在體育學院長大,那個時代沒有學習壓力,每天都在田徑場、體操房、乒乓球館瘋玩。我父親是做體育歷史研究的,我母親是體育老師,所以從小我對體育就有感性認識和運動經驗。
我先後在復旦和英國德蒙福特大學學習社會學,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運動女性主義——用女性主義的視角和立場去審視、改變體育制度中性別不平等——解放婦女、賦權女性,我深受觸動。
對我有啟蒙意義的著作有Ann Hall的“Feminism and Sporting Bodies”,Hargreaves 的 “Sporting Female”,Susan Birrell的 “Women, Sport and Culture”, 以及我的導師凡紅教授的 Footbinding, Feminism and Freedom 等等。我在英國讀書期間,凡紅教授、董進霞教授、Susan Brownnell有關中國女子體育的研究對我啟發也很大。她們主要是關注中國女子競技運動和身體解放的問題,但我身邊的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大眾健身者,不是專業的競技運動員,所以我想梳理一下中國大眾女性在體育系統裡面是怎樣的位置和角色,又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因此,大眾健身成為了我的切入口。
肥胖背後的公共治理責任
1996年版《Feminism and Sporting Bodies 》書封,人體運動出版社
書名《凡身之造》是我和學生們討論後想出來的題目。“凡身”有兩個內涵,一個如很多讀者所理解的,我們講的是“平凡”人的故事;另一個涵義就是強調身體的“肉身性”,這有些佛教的意味,也是我們在正本書中想強調的健身過程的具身性——不管是承載我們所有的社會關係也好,承載我們的意義符號系統也好,都要透過鮮活的身體才能發現自我。
具身經驗是和社會互動相關的。在這個行動的過程中,你身體的反應是什麼?最深的經驗是什麼?你對這個事情的認知是什麼?不同人的認知由他的社會觀、社會處境決定。所以如果主體經驗不一樣,你賦予它的意義就不一樣。
《凡身之造》第一個故事是個24歲女孩兒自述,小時候醫生誤診給她注射了激素藥物,使她開始不受控制地發胖。不僅身體機能下降,還承受著來自周圍同齡人的歧視和冷漠。後來透過各種節食手段和減肥藥,高中畢業時她從青春期的體重巔峰240斤瘦到了140斤,儘管這讓她長痘、頭暈、面板鬆弛,但找回的一部分自信掩蓋了身體受害的事實。
進入大學後,因為飲食不剋制她復胖了,來自暗戀男生直白的嘲諷,不健康減肥方式導致的昏迷,讓她開始去探索健身減肥的道路。然而當健身有了明顯成效,她又陷入節食—暴食—催吐的怪圈。這使她的白細胞數量低於常人,並患上了慢性胃炎和幽門水腫,脫髮、牙齒鬆動也隨之而來。
直到她母親發現了催吐的事情,母親的傾聽與陪伴讓她重新拾起荒廢的運動習慣,並且從減肥文化的洗腦和苛責中跳脫出來,學會愛自己的身體並與之和平相處。
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女性都擔心肥胖,甚至會將肥胖的身材與不自律、懶惰等性格品質聯絡起來。實際上,肥胖不僅是個人問題,它的產生有不同的原因。單純把肥胖歸罪於個體的不自律,就掩蓋了公共治理的責任。
從社會整體的角度來看,它之所以能成為一種大眾話題,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有很大關係。包括我在內的很多學者也認為,肥胖問題反映了社會分層,社會公共資源的不均衡。
壓力過大,工作量過大,生活不規律,這些都可以造成肥胖。所以肥胖是一個現代病、城市病,它的社會影響也是巨大的。肥胖會增加公共醫療、公共健康的支出壓力,這在西方尤為明顯。他們想減少這些醫療的壓力,那就要倡導一種健康的社會生活方式。怎麼去倡導呢?他們需要提供健康公共服務,或是引導。
以英國為例,它有一個政策引導,就是在超市的收銀處不允許擺糖果類的食品。在超市,經常可以看到人們在結賬的時候會順手抓起一袋糖果,這些都是非必要性的食物,如果讓大家都看不到糖果,而且糖果不是那麼容易就拿到的話,人們就不會購買,透過這種方式可以防止對甜食的過度攝入。
我們也可以採取公共政策和規定去對人們的健康行為進行引導。比如說要鼓勵綠色出行的話,可能就需要更多的交通輔助設施,為綠色出行提供便利;對一些垃圾食品、油炸食品,因為市場經濟不可能禁止它,那能否透過稅收的調節,讓我們在這些垃圾食品,甜食上的支出提高,那人們可能就不選擇這些食品了;把那些天然食品、粗糧,現在虛高的價格降下來。諸如此類,都是公共政策引導健康生活方式的手段。
為什麼在美國和英國都會有這樣的情況,胖子更多的是在底層階層,身材好的fit的人在精英階層。垃圾食品最便宜,窮人就只能吃得起這些東西,付不起去健身房的錢,更沒有這種意識。所以有時候身體也是社會階層的外化。我們可以透過提高有害生活習慣的成本來平衡一種正常生活方式。
很多肥胖是因為壓力,現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太大,996加班等等,能不能在法律層面保障人們的休息、休閒權力,杜絕加班,保證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有些人壓力大,會從食物中去尋求慰藉,公共平臺是否能有一些正向的引導,尤其是自媒體領域。我有一段時間關注過吃播,作為一個觀眾,看到別人吃,似乎感覺像自己吃了一樣,但是之後你會想他真的能吃那麼多嗎?是在浪費食物還是在享受食物?其實這些都是負面引導。為了吸引流量,一些人是假吃然後催吐,他在鏡頭前面是一種光鮮的、怎麼吃都吃不胖的形象,實際上是一種表演,也是對大眾的誤導。
所以我們說肥胖的治理,它並不只依靠個人的自覺,而是整個社會系統應該共同完成的健康目標,形成系統的治理方案。
“健康是一個過程”
對於現代社會來說,健康不僅僅是一種狀態或者結果,還是一個過程。健康的個體是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並具有能力實現自己的健康權利,是行為主動的,身體、心理、精神全 方位狀態良好的人。也就是說有主體性健康需求,有自我健康權利意識,而且有這種能力去實現自己的人體健康的過程。所以現在我們的公共部門、社群、衛生機構,甚至一些單位,其實都有責任去維護公民的健康。單位為了維護人力資本,也有一定的義務去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務產品。這產品不僅是指東西,可能是服務,是指導,甚至是組織去推動大家產生關注健康的意識,然後行動起來維護健康,就是一個綜合體系。
書裡另一個例子,S,她在接受採訪當時是34歲,第一次訪談S時,她剛開始學習拳擊。儘管在丈夫和網路上對“維密”模特式審美的宣傳影響下,她起初也認為這是種既有力量又有效的塑形方式。但漸漸的,拳擊的競技特點和激烈的節奏給她帶來了身體上的負擔。女同事對S的身材太過男性化的評價,也讓她感到困惑。改練瑜伽後,S的體型與自己理想的女性氣質更為接近,整個人的精神也越發柔和,找到了平衡的運動心態,也很少焦慮了。
她發現,只有自己真正喜歡,才能認真地去對待這項運動。這個例子就很符合我們所說的具身體驗。可以看出女性的健身方式選擇受社會性別觀念與其自身性別認同的支配,但我們不能只關注這一點,還是要回歸運動本身,尊重女性選擇和參與健身運動的“主體性”,鼓勵女性在運動中關注自我的感受。只有這樣,女性才有可能擺脫外界的評判,在運動中實現自我賦能。
外在的力量對我們女性身體的規訓和塑造形式,花樣是越來越多的,比如說現在講的直角肩、天鵝頸。前段時間女明星楊冪在微博上發了一張漫畫腰的照片,因此被批評助長身材焦慮。我認為,媒體作為一種文化機構,應該擔負起傳播多元、包容性文化的責任,而不是將單一的審美觀強加於大眾。現在的一些傳媒機構也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去回應大眾對這些問題的反思,例如有些品牌會找大碼模特來代言。只有在大眾媒體,人們能常常看到多樣態的身體,且他們都是積極的、健康的、美的,我們對身材的或外形的標準才不會是單一的。
大眾明星是一種文化產品,他們的外表、形象,甚至行為都是被塑造的,他們有自己的化妝師、營養師、減肥師、健康師等等,這些部門都是在對其身體進行塑形。我們本來是在消費這個“產品”,可有些人如果偏要變成那樣的“產品”,那就會很痛苦。這也是為什麼前段時間楊冪釋出“漫畫腰”的照片遭到了部分人的批評和抵制。這就和我們看小說、電影一樣,小說、電影都很美好,但是我們知道不是真的,也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
只有取悅自己,才能在健身中祛除被規訓的感覺
傳統的白瘦幼的審美觀還是會持續一段時間,不過現在也有一些新的多元的身體審美產生,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一個產物。現在要看起來sexy,要有胸,要有臀,也要有曲線。這也是受到西方對女性審美的要求。實際上也陷入到另外一種對女性身體的規訓。
其實社會規訓不僅是對身體的規訓,還是對各種行為方式的規訓,它都是由外向內化,也就是我們說的社會化的過程。當你預備歸順或內化了那個標準,就會自然而然地按照那個標準去做,也就是你的一個身體傾向。所以你會形成自己的審美觀。那女性先要能取悅自己,如果你覺得健身、化妝、打扮對你來說有一種正向的意義,那你就去做,而不僅僅是為了迎合某種潮流或者別人的眼光。
好多人選擇健身也是跟風,看到這個流行然後就去做。但我們應該提倡在運動過程中要去體現自己的主體性,就是參與性、你自己身體的掌控度、選擇權,不要別人拉著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一定要找到讓你覺得最舒服愉悅的方式,然後才能持續,才能形成自我與身體的關係。要不然你永遠存在抵抗,永遠會有被規訓的感受。
我書裡還有一個孕期也堅持運動的例子——簡。她之前就有運動的習慣,還跑馬拉松,但懷孕之後,社會對孕婦在運動上的規範,讓她產生了一些心理矛盾。過了孕前期,她還嘗試去跑步,但是有一次就肚子痛了,她的家人非常緊張,禁止她運動。但是不運動的時候她也覺得很難受,覺得自己的身體不是自己能做主。最後她更改了自己的運動方式,選擇慢跑、散步、較輕的力量訓練。
健康的生活應該是多樣化的,身處不同情境下的人都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健身方式。現在的健身專案非常多,也是資本運作的一個結果。為了擺脫資本對身體的操控,我們提倡的是要賦能女性,也就是說賦予女性更多的健身的自我能力,讓女性更加的瞭解自己的身體,能夠正確的維護和使用身體,掌握正確健身知識,這樣就不會聽從那些亂七八糟的誘惑。
正如前面所說的“具身體驗”正是喚醒女性主體意識的有效途徑。身體上的感知會激發她們的反身性思考,這是透過其他的非身體活動難以獲得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位受訪者清風,和我年齡相當,她是離異後開始健身的,用她自己的話說,她在健身後成了生活中的“大力士”,對身體準確的判斷和掌控使她感到,即使一個人生活,也能夠應付一切困難,而不再“把希望寄託在男人身上”。這不僅意味著身體機能的強健,也是女性獨立性與自信心的提升。
就像生活本身無法用二元思維去定義一樣,我們對女性健身的詮釋也無法用簡單的“天生與養成”、“壓迫與賦權”、“規訓與挑戰”進行二元劃分。只有在運動中瞭解身體、感受身體、使用身體,享受健身的過程而不是絕對的結果,我們才有可能擺脫社會觀念與商業資本的操控,實現真正的主體性。
我希望女性們都可以真正的享受健身,因為它既是生活本身,也是創造生活的過程。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