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麼多年服務了不少企業老闆,從近百個服務專案分析,我認為服務需求是當下最需要最有生命競爭力的賺錢模式,自海底撈的服務被吵翻天以後,餐飲業的那些服務不再叫服務,只是義務!這幾年國民經濟利好,消費升級地厲害,服務變成了一種生活模式,說白了就是人有錢了變著花樣享受了。怎麼心情愉悅、怎麼舒服怎麼來!我聊下我認為當下幾個人們熱捧熱追的行業及服務。
01
都讓開,那是我爹
2020年6月1日,李總理在山東煙臺考察時表示,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
保路邊小攤就是保中國經濟生機一句好政策,大街小巷瀰漫了人間煙火味,是個人都想分一杯地攤經濟上這羹!現在回頭看當時衝得越猛的現在虧得越慘,你說這一波搞地攤的有人賺錢嗎?當然有,地攤車製造商,地攤網紅車,地攤培訓機構從之前的半死不活靠著這一波利好政策賺到全村首富。你看這就是抓住政策的要害生擒猛捉,也就是說真正搞地攤的沒賺到錢,幫助搞地攤的人賺到錢了。真是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揮到淋漓盡致。
目前看短影片直播就是這個趨勢,比如抖音起於16年,爆發於2020年,今年個人、企業高舉抓住抖音的最後機會,一猛子扎進去,裝修直播基地、聘請專業導演,但最後也是一地雞毛,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針對企業認為搶佔先機就是搶佔市場份額,於是直播基地,配套裝置上齊全卻發現沒人玩。
懷藝術電影夢的編導覺得短影片low,於是他的作品都沒1分鐘的機會被看到。
做了好多年的企宣團隊覺得企宣片就是影片皇族,於是他的影片播放量一直卡在三五百。
做了十條影片的老闆沒上熱門,認為平臺是騙錢的,你說這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當一個行業大量出現扎堆式進入,這裡面會有一部分人是要註定來做炮灰收場的,曾經有這麼一個故事說“在某一鎮子上,大家圍一個圈在看一頭倒下的驢議論紛紛,有一個個頭矮一直擠不進去看的男子,突然拔高音調大喊一聲,都讓讓,讓開,那是我爹!結果他一頭紮了進去...”
經常有人說要抓住某某的尾巴,是最後的機會,你看你當年沒做什麼錯過了什麼這樣的屁話,一個人精力、時間是有限的,做事跟能做成事也需要看時也運也命也。
不該你賺的錢,你是不會賺到的,價差、利差、認知差這三種能賺錢的模式中,無數人停留在價差這個階段,所以看山是山的階段你看再多的山他就還是一座山,這就是你對認知能力的封鎖,這種封鎖分兩種: 一種是讓你接觸不到這個認知,另一種是讓你接觸到但你不相信它。所以你錯過遠遠不是什麼當時的機會,而是你自有認知跟不上當時商業變現的維度。
短影片直播火得一塌糊塗,有人每天焦躁不安,做,好像不會,不做,又怕錯過什麼,越是這樣,你越要冷靜。目前大家都在潮水中游來游去,但潮水退去,誰在裸奔一目瞭然,有時候隔岸觀景也是一種享受。
就在這兩年很多企業佈局短影片直播,他們聰明地認為短影片是一個新領域不能把全部力量投入這裡,所以更多的是之前做新媒體運營的部門再招一兩個拍攝剪輯,這個短影片的事就算成了,於是有了:
一、做矩陣能賺錢,認為數量就是播放量,存量會有增量,但最後毛都沒有。
二、翻拍就能火,投錢就能火,小竅門就能火,高質量拍攝但卻也沒什麼大播放。
三、細分垂直領域口播,每天為找文案焦頭爛額,到頭來也是一地雞毛。
沒弄懂短影片的本質,就一頭扎進來,認為好片子就有好播放量,有播放量就能賺錢。在營銷上有個術語叫營銷短視症,認為只要產品質量好、效能優越,就一定會有市場,而忽視產品的創新和變革。結果就是當時說的等粉絲達到多少多少的豪言壯語被沒幾個不破百的作品粉碎的無可奈何,表面的浮華永遠比實幹的真知來得容易,但真知的實踐才是你立命的本錢,處於矛盾中的人是幹不成事的。
所以企業做短影片就會是這種局面,老闆認為我投錢給團隊了沒做起來是團隊的無能,團隊認為,老闆沒有做短影片的基因,結果就是從最初的希望慢慢變成失望,所以出現了老闆與影片團隊相看厭厭厭的局面,到最後不歡而散。
這是大多數企業做短影片的局面。你看,錢花了,活也幹了,最後落到這個誰也不想看到的下場,還到處說這行水很深,已看透透地了。
這麼多年企業服務,我發現本質的問題是,一個企業主業若做的不好,他的副業一定很爛,他的主業做的還不錯,副業也很快有起色。本質原因是當企業賺錢了怎麼做都可以,只要能賺到錢的企業老闆方方面面不會太差。這印證了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02
有些社群運營是捱了悶棍的狗
玩社群真是一個離錢近且好玩的職業,為什麼是職業呢?因為他離錢近,有些很多看似無厘頭的工作都會成為你職業。
我說幾個躺在大多數人微信中的群現狀,
1、潛水,要麼只看不回,退至可惜,不退焦煩,還好有訊息免打擾。
2、有事就拉群,最後還是窮,領導長語音,員工一頭暈,此群無意義,事畢長嘆息。
3、以為群就能有羊群效應,人就有從眾心理,幾個煽風點火就能把大餅畫圓,結果“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
公司一次又一次鼓勵社群運營,盤活私域流量,拉新轉化,以為搞社群運營就是拉一個群,每天早安晚安,雞湯八寶粥,微信狗屁文,漸而漸之,這群就沉寂了!
你看你這初心就不對,你到底是做什麼的,為什麼要拉群,群裡人能在你這裡能得到什麼很直接的好處,你就跟捱了悶棍的狗一樣,只知道一棍下去邊瞪眼邊往前跑,不問人家為什麼來著一悶棍,若不拿出點沒有讓打你棍子的人打上狂犬疫苗你就不是狗的決心一定是玩不出什麼花樣來的。
你看多麼簡單的一件事,目標都是朝著裂變,但為什麼結果總是那麼難堪呢,原因很簡單,沒有利益驅動,只想夢想喚醒,沒有信任的建立,只想圈住人,其實這是對人性的裝逼跟不承認自己的無能還沒摸透。
做社群先從殺豬盤與pua大師撩妹案例學起,你看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引土豪入室的,即使你把這些都悟透你就會運營社群了嗎?不,你太天真了!社群哪裡是在賣產品呢?他們只是在製作需求罷了!
社群一定要配一需求型產品,舉個例子,"月餅券是個很神奇的產物,廠商印100元月餅票,65元賣給了經銷商,經銷商80元賣給了消費者A,A將月餅票送給B,B以40元賣給了黃牛,廠商最後以50元向黃牛收購。沒生產月餅,廠商賺了15,經銷商賺了15,A送人情,B賺40,黃牛賺10。廠家只需要生產月餅券就行了。除了月餅票和黃牛的勞動外什麼都沒生產,也幾乎也沒有消耗,卻產生了GDP;這就是月餅證券化。(只看運作邏輯,不建議參考實施)像這種類似的社群運作模式不在少數。
你看他深深抓住人性不是買便宜的東西而是要買到佔便宜的東西,整個環節中都是圍繞利益驅動你佔了便宜的行為去設計了這個模式。錢小、事大、穩賺不賠。
不可否認,有人會先把產品和公司做好。但這是一條完全不同於做產品的道路,只要你上了社群運作的道路,劇本早已寫好,你只能往下演,若想回頭,有人會讓你下車,失敗則不可避免。產品金融化的道路,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慣性勢能。
針對一個社群,拉個群,賣個品,這是很蠢的行為。微商萬歲的時代已成過去式了,所以社群從來不是以產品驅動來運營的,而是讓使用者佔便宜,搞副業來運作的。
我的結論就是做社群就大大方方地做,明明確確地告訴使用者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社群,給你能帶來什麼價值,這個價值需要你拿什麼來換,明確告訴他,千萬不要想著所有菜是你的菜,只用有你的菜你就偷著樂吧!
做社群千萬不要玩做了婊子還要立牌坊的那一套,真是老太太掀被窩,爺就笑了!結果就是群沒裂變,人全分裂。
一定不要猶抱琵琶半遮面搞得像做不正經生意一樣,成年人不談利益談友誼嗎!友誼能還房貸還是能交學費,想清楚點。
03
穩定壓倒一切
為什麼有人說看破紅塵,我認為有兩種一是已經對塵世間的萬事萬物已看透了,該享受的該做的已經做到了,精神已死急需慰藉,另一種是對當下已發生的事物出於無奈找一個幌子活著罷了。我想第二種的人哀莫大於心死,做了一時選擇。這都是不穩定的情感行動,人唯一穩定的是活著,其次是為什麼活著——信念,這個問題有了答案,才能穩定地活著。
穩定的前提是你做的這件事它是一個閉環,因為任何事它最終是一個閉環,這個事想不清楚,這件事就沒法幹,就像人有生有死,天有晝有夜是一個閉環,也可以是週而復始的閉環,沒閉環就沒錢賺,這是做生意最基本的邏輯,環越多付出的成本代價越大,所以提高效率的最佳辦法就是減少每一個環。
在這個存量,增量雙過剩的年代,倒爺的把戲是玩不通了,一錘子買賣的遊戲也被網際網路幹掉了,所以打一槍換一炮這事是沒法幹了,針對服務型企業,他們的責任不是專業而是職業。我開篇說了,城市發展越快,對服務質量要求越高。針對一家服務型企業來說,服務質量就是企業立命之本,你若沒有資本運作能力穩紮穩打做好服務是最靠譜不過的了,因為結果不會騙人。
銷售中有個黃金5問;①為什麼要買?②為什麼要買你的?③為什麼現在買?④你還有什麼疑問嗎?⑤你的這些疑惑我幫你解決掉你就能買單是嗎?針對一家服務型企業銷售的自信來自哪裡來?就來自你後端的服務質量,你敢拍著胸脯說我的服務質量槓槓滴,成功案例疊成堆,這5問可以讓任何一銷售都能跑馬圈地,可更多的是嘴裡喊著狼性文化,是給狼不吃肉,還讓狼嗷嗷叫。
穩定是一場持久戰,是經過多次實踐與總結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在任何較大情況下有運籌帷幄之中謀略,決勝千里之外底氣,這種極具變態的穩定就是最好的服務!“
但往往極致的服務會帶來固步自封”,活在自己服務的精神世界裡,別人進不去,自己出來,無意的是覺得別人懂不了自己的梗,有意的怕是走太多的路,當接觸的人多了,真真假假地便把自己的心封存起來了,這就是當年諾基亞走不出自己質量的梗,敗給了自己造的神。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