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93歲的張小泉剪刀上市,當日最新市值53億,但因為之前有狗不理退市,全聚德賣不動的先例,大家對張小泉的上市褒貶不一。
還有些人想到了之前的王麻子剪刀,“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當年曾經與張小泉同樣馳名,卻早於2002年破產了。
很多對老字號有情懷的人說,張小泉雖然還在,但已不是當年的張小泉,現在賣的剪刀價格高質量差,早就對不住老字號招牌了。
有人還想到了另一個馳名中外的品牌瑞士軍刀,這家聲稱永不上市的品牌,現在已經是剪刀中的愛馬仕,很多人不僅買它,還花大價錢收藏它的單品。
同是老字號剪刀品牌,王麻子早就破產了,張小泉上市了褒貶不一,而瑞士軍刀永不上市卻行銷天下,它們的命運為何如此不同,今天小編就來做個比較。
王麻子:大清朝的弄潮兒,新時代的老古董
如果你瞭解王麻子的歷史,會發現這個品牌創立時經營特別好,創始人完全靠著自己的智慧,讓王麻子剪刀成了大清時代的商界弄潮兒。
王麻子創立於清朝順治年間,創始人王麻子十分注重剪刀質量。為了保證質量,他親自驗收產品,並總結了一套嚴格的質量檢測體系,他稱為“三看兩試”。
所謂“三看”就是:看外觀、看刃口、看剪軸;所謂“兩試”就是:試剪刃、試手感。凡無法透過“三看”、“兩試”檢測的產品一律不予銷售,一定保證賣出的都是一流精品。
因為質量很好,王麻子很快傳遍了京城,那時候並沒有工廠製作,他們只能大量收購普通匠人制出的刀剪,精選出質量上好的刀剪,加上“王麻子”的鋼印出售,淘汰的產品全數退回。這種模式就是現代的代加工模式。
在解放前,王麻子一直採用代加工模式,直到1959年, “王麻子”刀剪才開始擴大生產和規模,實行產銷一條龍服務,併成立了北京王麻子刀剪廠。
除了產品的代加工,王麻子很早就實行了“分銷制”,創業初期就經常派夥計走街串巷賣剪刀,赴廟會擺攤售賣,下農村挨戶上門銷售,這種多渠道的銷售在當時也很少見。
更重要的是,老闆很早就有了廣告意識,王麻子剪刀鋪賣出一把剪刀,就會送一個印有“王麻子”字樣的紙袋,類似現在的品牌購物袋。這在當時很少見,所以非常有利於品牌傳播。
在售後這塊,他們也做得挺好,承諾一年包退包換,用一年壞了也會受理,一傳十,十傳百,他們的口碑就傳遍全國了。
嚴控質量,多渠道分銷,盡力傳播,售後及時,加上代加工的匠人比較多,王麻子剪刀一時成了大清時代的時尚弄潮兒,最後還成了皇家的專用貢品。
遺憾的是,王麻子的傳人卻沒有繼承創始人的這些優點,尤其沒有維護好品牌,上世紀80年代,各種仿製“王麻子”的產品層出不窮,王麻子剪刀不僅對此不管不問,對品牌也很少維護。
2002年,正是王麻子破產的前一年,北京工商局發出公告,重新制定北京市著名商標。王麻子剪刀廠廠長對此毫不知情,因此沒有申報。結果出來後,新訂的173個商標中有很多新秀品牌,“王麻子”卻不在其中,這對一個老字號來說,實在是個十分遺憾。
在創新方面,他們做得更差。解放初期,王麻子剪刀在政府幫助下辦廠,產品一度遠銷東南亞。進入市場經濟後,他們一直坐吃老本,很少創新,在產品款式、科技技術含量上漸漸落後於時代,與消費者的距離越來越遠。
雪上加霜的是,王麻子在解放初背上了體制的包袱。據有關資料顯示,1997年,王麻子剪刀廠在崗職工697人,退休職工卻有500多人。企業機制、管理方式、產品開發及外部環境等幾方面的不足與制約,導致王麻子的處境日趨艱險。
最致命的一個失誤是它們的品牌延伸。1995年,王麻子剪刀與北京石文教器材等幾十個廠子合併,成立了王麻子工貿集團公司,並重新註冊了“王麻子”商標,跟原來的商品完全不一樣。
新老商標開始混亂,導致市場上的產品也開始混亂,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慢慢減弱。“王麻子”從此一蹶不振,平均每年虧損近300萬元。
王麻子剪刀,這個大清朝的弄潮兒,最後因創新不足、管理不善、品牌維護不佳,成為了新時代的老古董。它的離去,給所有老字號品牌敲了一個警鐘。
品牌再老,不維護難以延續,產品再好,不創新很難發展。
張小泉:明清時代的宮廷剪刀,電商時代的中國名片
與王麻子相比,張小泉出身就比較富貴,明朝兩父子創立了“張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張小泉”剪刀,乾隆微服私訪時買了一把,親賜“張小泉”三字,從此成了御用宮剪,張小泉的名聲達到了頂峰。
作為老字號,張小泉的製作也有自己的特點,他跟市面上主流的做法不一樣,他們不用銅和生鐵打製,而是糅合龍泉寶劍的鑄造工藝,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嵌鋼”工藝。
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主要有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因此長期稱霸我國制剪業。
1928年,張小泉的第十二代傳人張祖盈,為了躲避戰亂,以19根金條將祖宗留下的基業賣掉,“張小泉”這塊招聘從此易主多次,好在工藝及“良鋼精作”的精神得以儲存。
1915年,張小泉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1929年在首屆西湖博覽會驚豔亮相,並獲得特等獎。至此,張小泉剪刀打開了國際市場,遠銷南洋、歐美一帶。
新中國成立以後,張小泉再次經歷了三次轉變。一次是公私合營,由家族作坊方式轉變為工業化生產;一次是整體轉制,從國有企業轉向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第三次則是在2007年,富春控股集團透過《增資擴股協議》控股杭州張小泉,隨後又分幾步將上海張小泉合併過來,結束了因歷史原因遺留下來的品牌糾紛。
在張小泉的發展歷史中,假冒偽劣產品屢禁不止,他們的維權之路也從未停止。光緒年間,掌門人年幼,其母孫氏為了控告別人冒牌攔轎告狀,知縣束允泰出佈告,題“永禁冒用”並刻石碑立於店門。
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以後,他們也耗費了大量資金進行打假,這也是張小泉這個品牌留存到現在的重要原因。
資本控股以後,張小泉集團在產品種類和銷售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產品上,他們開發了一系列新產品,從竹節剪、鏤空古典剪仙鶴剪,從水果刀、切刀到料理刀,從咖啡勺、甜品勺到兒童勺,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隨著消費不斷升級,他們還開始注重細分市場,比如開發了專用的“廚房剪”適用於在廚房剪下肉粒、菜、雞骨等食物,力求實現上海人經常說的“一剪在手,萬事不愁”。
在銷售渠道上,他們與時俱進,不斷拓展新渠道,線下跟商超聯合,線上開始直播,這幾年還開啟了跨境電商的探索。2016年,張小泉的線上銷售規模達到1.2億元,其中僅天貓旗艦店就貢獻一半。
2015年,大熱的美劇《漢尼拔》中出現讓人驚呼的一幕,漢尼拔手持的菜刀上竟赫然刻著篆書漢字:張小泉。年輕人很快湧入電商平臺,將“漢尼拔同款”菜刀搶購一空。2017年春節,張小泉又在《中國有嘻哈》這個節目中推出了“泉叔”這個形象,再次贏得了年輕人的追捧。
這種新型的銷售模式,讓張小泉與年輕人的距離越來越近,老字號終於煥發了新的面貌。在所有出口品牌中,張小泉作為老字號,成為了海外人心中的中國名片。
近幾年,張小泉還組建了全新的剪刀自動落料生產線、注塑機械手,數控加工中心、理化實驗室,如今還有了開鋒機器人,從上市之前就籌劃將產品帶入智慧化時代。
但是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代加工的產品越來越多,消費者反應他們的質量越來越差,認為他們再也不是當年的老字號。如今張小泉上市了,這個老字號能否藉資本走遍世界,關注民族工業的人都很期待。
規模做大,質量卻跟不上,這個問題好像很普遍,但是另外一個刀剪品牌卻不存在這種問題,它就是瑞士軍刀。
瑞士軍刀:戰爭時代的軍需品,和平年代的奢侈品
相比王麻子和張小泉,瑞士軍刀顯得年輕多了。19世紀末,瑞士有兩個十分出名的軍刀廠,維氏和威戈,這兩個品牌互為對手,產品和質量不相上下,主要以外銷為主。
維氏軍刀是一個家族企業,成立於1884年,主要向瑞士軍隊提供第一批刀具,後來研發出了軍官刀,上市後接到了大量國外訂單,他們因此又推出了很多產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很多美國士兵買了維氏軍刀帶回家做紀念品,維氏軍刀因此揚名世界。據說,美國第36任總統林登·約翰遜曾贈送出4000多把壓印有他簽名的維氏軍刀給下屬,開啟了維氏軍刀風靡白宮的新篇章。
2000年代,維氏軍刀已經成為高質量和多功能的代名詞,諸如“我們的直升機是直升機中的瑞士軍刀”這樣的廣告詞,開始在諸多行業中頻繁出現,沒想到9·11事件卻影響了它們。
在9·11事件中,恐怖分子劫持飛機用的就是維氏軍刀,導致航空安全法規禁止乘客隨身攜帶刀具登機,並且禁止免稅店銷售刀具,維氏的銷售一夜之間下滑了超過30%。
那時維氏已經傳到第四代埃爾森納四世,他從這個事件看到了品類過於單一的危險,於是開啟了渠道整合之路。2002年,維氏收購了美國特許經銷商、手錶和太陽鏡業務合作伙伴瑞士軍刀品牌公司的其餘股份,將其私有化。
也正是因為9·11事件影響了威戈,維氏最終收購了威戈,為了保留品牌,他們留下了所有工人,致使瑞士軍刀的技術始終沒有外流。維氏到現在也是一個家族企業。為了保留企業的絕對控制權,維氏軍刀從不考慮上市,也不考慮向銀行貸款。
瑞士軍刀的生產全部是自動化,每種款式的軍刀都有多種工序,比如,一款91毫米長,8層的經典款瑞士軍刀可收納22個工具,由64個部分裝配而成,一共需要450道生產工序。
令我們感到很奇怪的是,瑞士軍刀從來不怕別人仿製他們,他們甚至把所有流程都公之於世,任何一個環節都不保密,只是全世界有無數款瑞士軍刀的仿製品,沒有可以跟維氏軍刀媲美。
關鍵一點就是,他們把細節做到了極致,每一步完成都會有質量檢測,一絲一毫的誤差都不能有,比如刀片的厚度標準不容有0.2毫米的誤差。
上一代掌門人卡爾三世曾說:“我們有很多競爭對手,在西班牙,德國和美國,但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區別就在於‘精準性’”。正宗的瑞士軍刀可以輕鬆開啟並完美合上,並伴隨一聲清脆的“Bang”聲,仿製品大多做不到這一點。
現任掌門人卡爾四世說:一個品牌的價值應該是品質、功能、設計以及創新。這四個價值中,首先就是品質和功能性,做不到這兩點,其他都免談,這就是瑞士軍刀成功的秘密。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和創新,瑞士軍刀從一般的家庭作坊發展成為大型的跨國企業集團;他們從最初比較單一的軍用道具,發展成為250種工具組合的現代實用生活品;
源於多年持續的創新,他們從簡單的工藝製作發展到高技術含量的精密工藝品,從單一的實用生活品發展成為高文化含量的藝術品、收藏品及國際禮品。
一把軍刀,傳過四代人,100多年,他們一直日復一日做著技術和細節的無限雕琢,這種工匠精神在王麻子、張小泉身上曾出現過,在中國數以萬計的老字號也有過,可惜現在少有了。
看刀剪行業的未來:老品牌作出新制造,新工匠邁向全世界
說完了我們熟悉的三大品牌,我們把他們進行一個簡單的對比。
王麻子出身地位很低,但創始人很有遠見,用智慧和誠信創下了300年的老品牌,可惜後人品牌意識薄弱,在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的雙重裹挾下,最終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張小泉出身輝煌,歷代掌門人都注重品牌維護,品牌的核心一直流傳到現在。後來因資本控股慢慢做大,產品走向了世界,公司做到了上市。遺憾的是,企業越做越大,消費者的滿意度也大不如前。
瑞士軍刀,從創立到現在,一直秉承初心,堅守品質,持續創新,把一把刀做成了世界頂級的奢侈品。據說,最昂貴的瑞士軍刀鑲嵌有白金鑽石,售價高達7萬美元。
張小泉現任董事長夏乾良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文中指出,張小泉要想邁向世界高階刀剪行列,就得從“上下左右中”五個方向努力,向上做產業升級,向下做基礎夯實,左邊借鑑歐洲刀剪行業的發展策略,右邊學習日本的經驗教訓,並且始終不離一箇中心:創業初心。
刀剪業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刀剪行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2016年的436.6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542.8億元,中國的刀剪品牌也如今也增長到了200多家。
在如此大的本土市場上,我們希望張小泉這個老品牌上市以後,能夠在資本的推動下推出新制造,培養新匠人,大步邁向全世界。
部分參考資料:
- 《張小泉——小剪刀,大品牌》
- 《剪刀王張小泉的前世今生》
- 《從王麻子破產看老字號的生存與發展》
- 《上下左右中——論中國剪刀行業的五向發展》
本文作者:伊蘭微微
責任編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