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人們大都耳熟能詳。周恩來在評價三大戰役時有個說法,值得關注:決戰階段的主要標誌是三大戰役,三大戰役的序幕是濟南戰役。
濟南戰役為三大戰役創造的巨大優勢條件,毛澤東總結得很明確,他在審閱修改新華社社論《慶祝濟南解放的偉大勝利》時寫道:
“這是證明人民解放軍強大的攻擊能力,已經是國民黨軍隊無法抵禦的了,任何一個國民黨城市已無法逃脫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了。”
社論透露出來的訊號是,戰略決戰可以開打了。信心來自於兩個方面:
一是濟南戰役開了一個好頭,證明國民黨軍重兵守備、工事堅固的大城市是可以打下來的。
二是濟南戰役獲勝後,國民黨軍隊主力所在的東北、華北集團同徐海集團間的聯絡被割斷,無法直接聯絡,無法形成作戰整體。
回顧濟南戰役,解放軍第一次打大規模的城市攻堅戰就取得完勝,是怎麼勝的呢?其中最為費解也最為精彩的,莫過於毛澤東在兵力部署上提出的一個有違常理的大膽主張:
“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
明明要奪取濟南,並且濟南易守難攻,為何只讓少數兵力去攻城,而把多數兵力放在外面?這種兵力部署,乍看不明白,事後卻證明了毛澤東的高明。欲知其中奧妙,還要細看這段戰史。
一、重視初戰,天降神兵
毛澤東向來重視“初戰”。三大戰役的揭幕戰,從山東戰場的濟南戰役開始,自有道理。
山東北接河北,南連徐海,境內貫穿津浦鐵路、膠濟鐵路,是華東的戰略要地。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以“受降”名義,從日本侵略者手中接收了山東的重要城鎮和主要交通線,企圖憑藉設防堅固的城市,阻擋解放軍進攻的步伐,保持東北、華北集團與徐海集團的聯絡。
國民黨軍山東指揮官王耀武是蔣介石特別器重的人,對守衛濟南城非常自信:“濟南是國民黨軍強固設防、重點防禦的重要據點之一,築有縱深堅固的永久性工事,儲備有充足的彈藥和物資,有十萬以上的人擔任守備。”
除城防堅固、儲備充足、兵力雄厚外,濟南對外交通也很暢通,膠濟鐵路大部分都能通車。
交通線的完備,讓濟南感受不到孤獨。解放軍要進攻濟南,首先便要切斷濟南的對外鐵路線。
津浦鐵路直接與徐州相連,國民黨援軍較容易開來。相比之下,膠濟鐵路好下手一些。
膠濟鐵路分為以周村為中心的西段和以濰縣為中心的中段。1948年3月1日,毛澤東指示,先打西段。
膠濟路西段國民黨軍雖有4萬多人,但因為他們要守要防的城鎮實在太多,導致兵力分散,周村實際作戰部隊不足5個營。
經過7天夜行曉宿的強行軍,山東兵團的主力冒著大雨直插周村。遭到突然打擊的國民黨軍,連解放軍的番號和實力都沒有摸清楚,就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兵士們毫無鬥志,被殲滅掉3萬多人。
王耀武對此感到十分意外:“共軍難道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
守在周村的國民黨軍整編第三十二師師長周慶祥僥倖潛逃,不過最終被蔣介石電召到南京,軍法處以“貽誤戰機罪”把他給斃了。
蔣介石槍斃周慶祥,是典型的治標不治本。國民黨軍敗在貪生怕死、鬥志全無,要追究,蔣介石該追究自己的責任。他應該看看,毛澤東是怎麼帶領共產黨軍隊的。
在打周村前,毛澤東在全軍普遍推行以“訴苦”“三查”和“群眾性練兵”運動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
訴苦,就是傾訴舊社會和反動派帶給老百姓的困苦、痛苦。三查,就是查階級、查工作、查鬥志。
出身於社會底層的解放軍,多有一本血淚帳,訴苦之後,再問苦從何來,他們的翻身覺悟和戰鬥激情便大大提高。
還有被俘的原國民黨士兵,成為解放戰士後,也會自覺深扒自己被抓壯丁的苦難歷史,轉過身與國民黨軍英勇作戰。
面對這樣的“天降神兵”,國民黨軍不敗才怪。
二、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膠濟路西段戰役首戰告捷,接下來毛澤東又下達作戰命令,進攻昌濰。
城防堅固的濰縣是膠濟鐵路的中心點,駐守在此的有國民黨軍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兼整編第四十五師師長陳金城率領的4個團和6個保安團,還有地主武裝頭目張天佐的人馬47000多人。
蔣介石對陳金城寄予厚望:“務望堅守陣地,並須多控制機動部隊,以便夾攻,而竟全功。”
陳金城不傻,吸取膠濟路西段兵力過分分散的教訓,主動放棄了一些不重要的據點,以便集中兵力作戰。
敵軍的優勢和做法,山東兵團司令員許世友看得很清楚,他有針對性地作戰前動員:
“我們是第一次打這樣堅固城防的城市,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戰必勝,攻必克,拔掉濰縣這個硬釘子。”
此時的山東兵團,也有攻城利器,那就是從國民黨軍隊繳獲的80多門重炮。山東兵團用這些重炮猛烈轟擊濰縣縣城,同時挖掘坑道向城內推進。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一個多月時間,敵軍被殲滅46000多人,被俘虜26500人。濰縣周圍數10個縣的反動地主武裝被剷除,膠東、渤海、魯中3個解放區連成一片,解放軍攻堅作戰能力大大提高。
膠濟鐵路西段和中段先後被解放軍切斷,濟南只剩下津浦鐵路中段與徐州相連。王耀武連忙飛到南京見蔣介石,建議放棄濟南,把部隊撤到兗州及其以南地區,與徐州一帶主力連成一片。
蔣介石訓斥王耀武沒有大局觀,說濟南不能放棄,理由有三:
1.放棄濟南,華東與華北解放區就會連成一片,鐵路交通大動脈就會被解放軍掌握。
2.放棄濟南,駐紮在青島的美國海軍就會陷入孤立境地。
3.國民黨軍有空運大隊,可隨時增派援軍,濟南並不是孤立的。
“只要你能守得住,援軍必能及時到達,我有力量來解你們的圍。”蔣介石安慰王耀武說。
不管蔣介石說的援軍能不能到,毛澤東都對山東兵團作出了安排:“直向濟南、徐州間選擇某地攻擊並打援,以協助粟裕兵團之作戰。”
兗州是津浦線中路在“濟南、徐州間”最重要的城市。蔣介石設定了一個駐兗州的第十綏靖區,李玉堂任司令官。駐在兗州的國民黨軍隊是整編第十二軍軍長兼整編第十二師師長霍守義率領的原東北軍,共28000人。
山東兵團在掃清兗州外圍8個縣城,並控制兗州南北150公里鐵路線後,開始進攻兗州。
李玉堂接到蔣介石“固守待援”的命令,且自認為兗州堅固可靠,解放軍攻不下來。哪知解放軍偏偏從最硬的骨頭啃起,選擇歷來認為最難攻打的甕門一帶為主要突破口,用大炮猛轟猛炸,炸燬了城垣。
眼見蔣介石許諾的援軍遲遲不來,李玉堂化裝逃跑,霍守義被俘,士氣瓦解的守軍紛紛向東南方向突圍,被解放軍預伏部隊截住全殲。
兗州地區12個縣城得到解放,山東腹地根據地與魯西南連成一片,濟南徹底淪為孤島。奪取濟南的條件成熟了。
三、大戰將至,大膽主張
1948年8月10日,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等人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提出3種濟南戰役作戰方案:
1.集中全力轉到豫皖蘇及淮北路東地區作戰,截斷徐蚌鐵路,孤立徐州,將重點放在打援上,求得於運動中首先殲滅(新)五軍,繼而擴大戰果,殲擊其他兵團。
2.集中主力首先攻打濟南,對可能北援之敵,僅以必要之兵力阻擊之。
3.攻佔濟南與打援同時進行,但應有重點配備與使用兵力,即戰役分為:第一階段以兩個縱隊(全軍以十三個縱隊計算)搶佔濟南機場而鞏固之後,在濟敵反奪機場中,盡力殲滅其反擊力量,以削弱其守備兵力;同時以其餘十一個縱隊打援,則兵力足夠(敵援可能性很大,如敵不援則以攻濟南為主)殲滅敵人援兵之一路(首先以殲五軍為目的)或兩路,只要援敵被殲,則攻濟有保障。第二階段則於殲滅敵之主要一路後,以一部分阻擊,而將主力轉到攻打濟南。
毛澤東傾向於第二方案,還著重對粟裕等人有意向的第三方案進行了推理分析:
“如果你們此次計劃不是真打濟南,而是置重點於打援,則在區兵團被殲、邱黃兩兵團重創之後,援敵必然會採取(不會不採取)這種謹慎集結緩緩推進辦法。到了那時,我軍勢必中途改變計劃,將重點放在真打濟南。這種中途改變計劃,雖然沒有什麼很大的不好,但喪失了一部分時間,並讓敵人推進了一段路程,可能給予戰局一定影響。”
以理服人,人必服之。華東野戰軍調整具體部署,把攻佔濟南作為華東戰場的重點。
既然明確了作戰重點是奪取濟南,那麼用重兵攻城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可9月11日,離濟南戰役開戰只有5天時間了,毛澤東偏偏違反常理提出了一個大膽主張:
“此次作戰目的,主要是奪取濟南,其次才是殲滅一部分援敵,但在手段上即在兵力部署上,卻不應以多數兵力打濟南。如果以多數兵力打濟南,以少數兵力打援敵,則因援敵甚多,勢必阻不住,不能殲其一部,因而不能取得攻濟的必要時間,則攻濟必不成功。”
打仗,毛澤東一貫重視對敵情的把握,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時的濟南,除了自身有重兵把守,更大的隱患是在南面的徐州地區,國民黨軍集中了兵力大得多的重兵集團。濟南一旦被攻,必將帶來大批敵人增援。
蔣介石為了保住濟南,制訂了一個大規模的“會戰計劃”,以第二綏靖區11萬人固守濟南,另以配置在徐州地區的黃百韜、邱清泉、李彌3個兵團,約17萬人,隨時準備北援夾擊解放軍。
王耀武還是有一定先見之明的,他擔心蔣介石的計劃落空,反覆要求蔣介石空運部隊到濟南,增加防禦力量。蔣介石電令徐州“剿總”總司令劉峙,將整編第八十三師10天內全部空運到濟南。
劉峙自打自己的算盤,擔心少一個師會減少徐州一帶的兵力,最後只給濟南運了一個旅。
不管怎麼說,攻打濟南,來自徐州的壓力不可小覷,所以毛澤東在兵力部署上作出了看似違背常理實則非常有道理的安排。毛澤東的安排,實質上是對粟裕等人方案的組合最佳化。
華東野戰軍決定以許世友、譚震林指揮的14萬兵力向濟南發起全線總攻擊,以粟裕直接指揮的18萬兵力部署在兗州、鄒縣一帶,阻擊可能從徐州北援的國民黨重兵。
四、敵帥搞笑,八天城破
濟南戰役於1948年9月16日打響,19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本晨首先默禱敬卜濟南戰局之能保否。蒙上帝示我以‘可保',此心為之大慰。以上帝允我之恩許,未有不實現者也。今後只要努力督導陸空軍增援而已。”
與毛澤東的實事求是、緊緊依靠人民相比,蔣介石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實在是太搞笑了。他搞的是封建迷信一套,信的是上帝,寄希望的是不可控的明天的明天。
不但上帝不會保佑他,就連他自己的部隊也會棄他而去。在蔣介石寫下這篇日記的同一天,西守備區總指揮、整編第九十六軍軍長吳化文率部起義,撤離了戰場。吳化文帶走的人,接近濟南守軍的一半。
在南京時,馮玉祥曾對吳化文說過:“我們西北軍是雜牌軍,要想法找個出路。”吳化文把這個話聽進了心裡,回到山東與解放軍魯南軍區進行過接觸。之後,共產黨多次派地下工作者與吳化文聯絡。
兗州被圍時,蔣介石打電報給王耀武,要吳化文援助兗州解圍。吳化文派去的先頭部隊讓解放軍給圍殲了,旅長也被俘。
吳化文深深感到,再這樣打下去,就會被打完蛋了。共產黨察覺出機會,又派地下工作人員去做吳化文的工作,促使吳化文下定了起義的決心。
經吳化文這麼一弄,王耀武僅存的一點信心給弄丟了,他分別致電蔣介石和劉峙說:“吳化文部投共,濟南腹背受敵,情況惡化,可否一舉向北突圍。”
蔣介石和劉峙的回覆都是“堅守待援”。可直到9月24日解放軍攻克濟南,俘獲化裝出逃的王耀武,王耀武也沒有看到援軍的影子。
粟裕指揮的18萬華東野戰軍主力一直集結在兗州、鄒縣等地,築有強固的工事。徐州北援國民黨軍根本不敢放手前進,行動緩慢得很。
快一點的邱清泉兵團,一天所走,不過20公里。慢吞吞的李彌、黃百韜兵團,尚在集結中。
守軍不堅,援軍不至,解放軍只用了8天時間,便解放了濟南。
在敵人陣營,又出現了搞笑的一幕。9月26日,山東、青島在南京的上百名代表結隊到國民黨國防部請願,要求援濟大軍迅速前進。他們還不知道,濟南早已經解放2天了。
解放濟南用時之短,大大少於預計時間。不但敵人難知真相,就連我們也難以想象。1952年,毛澤東在建國後第一次視察濟南時,還說:
“濟南戰役打得那麼迅速、徹底,天下恐怕只有兩個人想不到,一個是本人毛澤東,一個是蔣介石。”
我們沒想到勝得這麼快,敵人沒想到敗得那麼快。
抗日戰爭勝利後,自信心爆棚的陳誠曾向蔣介石提出一項消滅共產黨的計劃,誇下海口說用時只需6個月。濟南戰役把他打痛了,也打醒了,他說:“在此以後,顯然已成為江河日下之勢,狂瀾既倒,無可挽回矣。”
蔣介石則稱濟南被攻陷是“個人感覺最愧疚的事情”。
支援蔣介石的美國人也說:“自今而後,共產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
美國人說這話的時候,肯定是毫無喜色,而是心裡酸溜溜的。
五、寫在後面
濟南戰役的速勝,充分反映出毛澤東與蔣介石這兩位軍事統帥在戰事指揮上的優劣。毛澤東大勝蔣介石,筆者認為,以下3方面因素至關重要:
1.帶隊有方
新式整軍運動是彭德懷率先在西北野戰軍中指導開展起來的。毛澤東認為很好,就加以總結,在全軍普遍推廣。他給彭德懷致電時寫道:
“用訴苦及三查方法整訓部隊,發揚政治、經濟、軍事各項民主,收穫極為宏大,故宜注意兩個戰役之間的必要整訓。”
所以,解放軍戰鬥精神之強,作戰能力之強,都遠遠超過國民黨軍。
反觀國民黨軍,部下說的蔣介石不聽,蔣介石說的部下打折扣,叫士兵們如何有精神去打仗。
2.準備充分
不打無準備之仗,這是毛澤東的作戰原則。我們不妨倒推一下濟南戰役的準備過程:要攻濟南,先要切斷濟南的對外交通線;要切斷交通線,第一步在膠濟路西段,第二步在膠濟路中段,第三步在津浦路中段。
每個前面一步,都是在為後面一步做準備。我們越是準備充分,敵人就越是疲於應付,直到毫無招架之力。
3.敢出奇兵
不謀全域性者,不足以謀一域。濟南戰役是要奪取濟南,可眼睛不能只看見濟南,還要看見徐州。把徐州援敵擋住過不來,其實就是用空間換時間,攻濟南就可以大大減少時間。
毛澤東正是準準地看到這一點,才把攻城部隊部署得少,打援部隊部署得多。重要關頭,敢出奇兵。我們奇兵一出,敵人的重兵都不敢動、不能動了。
各位讀者朋友,不知您是否認同筆者觀點。歡迎交流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