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中英協議規定英國需在1997年將香港還給中國。然而,就在民眾都沉浸在香港即將回歸的喜悅之時,英國卻突然將自己的34艘戰艦公然開進了我國南海地區,並且與中國海軍對峙了72個小時。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英國是要反悔嗎?還是說一場大戰終歸要來臨?
1997年6月底,就在香港即將回歸,中英雙方都在籌備交接事宜之時,英國卻突然對外公佈了一則通報,宣佈即將要派遣一支特混艦隊對於亞洲的部分國家進行友好交流訪問。
而這支艦隊包括34艘護衛艦、綜合補給船等等,規模頗為龐大。
雖然英國方面對外宣佈這是一次“友好訪問”,但過於巧合的時間讓我國迅速意識到英國這種做法其實是在宣示武力,意圖震懾,因此我國也對英國的這次交流訪問提起了高度重視。
1997年6月25日,就在香港還有5天便即將回歸的時候,這支英國混合艦隊突然駛進我國領海,並且不斷在我國南海海域附近遊曳,其虎狼之心昭然若揭,迅速激起了我國方面的強烈反應。
我國當天就直接將原本駐紮在海南的宜賓艦艦艇部隊調遣了回來,並命令艦艇部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將所有的艦炮炮彈上膛、隨時準備展開中英雙方海戰!
氣氛愈演愈烈,戰爭一觸即發,就在這種敵對情緒嚴重的情況下,我國海軍部隊與英國艦隊在南海上整整對峙了兩天。
而就在眾人都以為對峙將繼續延續之時,英國方面卻突然有護衛艦掉頭,直直地朝著我軍的艦艇衝了過來。
兩艘戰艦一旦正面碰撞,勢必會造成軍艦重創,甚至會有沉沒的風險,而更嚴重的是,這必定會成為中英雙方開戰的導火索,更有可能會掀起一場規模龐大的國際戰爭。
怎麼辦?究竟是展開規避還是迎面衝撞?我國海軍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面對英國艦隊挑釁,我國一旦規避勢必成為笑談;可不規避將會造成重大傷亡,且會使衝突繼續升級……
英國戰艦高速駛來,很快就到達了我軍艦船的最小規避範圍,而此刻我方艦艇艦長對操舵手大聲吼道,“規什麼規,按原定航向航行!”
距離已經100米,這也差不多是到了極限的規避範圍了,如果再不採取措施,結果就是相撞。
但出乎英國方面的預料,我軍艦艇並沒有展開規避行為,反而是依舊在原定路線上高速航行。
而可能也是被我國宜賓艦艦隊視死如歸的氣勢所震懾,最終英國護衛艦方面被迫轉舵,與我國艦船擦肩而過。
中國海軍艦隊的選擇,無疑表明了中國的態度,即一旦衝突升級,我國絕對不會吝於以武力展開鬥爭。
而事實上對於英國艦隊方面的異常表現,我國早就做好了周密的佈局應對。倘若英國無作為還好,我國將在數日後和平接收香港;而一旦英國方面試圖武力反抗,我國駐紮在香港周邊的海陸空三軍部隊將直接武力收繳,將英國徹底從香港趕走。
受懾於我國在香港方面的強硬態度,這次長達72小時的對峙,最終以英國艦隊悻悻然撤退而告終。
英國的艦隊退去了,而英國的米字旗也從香港的上空緩緩降落,取而代之迎風飄揚的是我國的五星紅旗,這標誌著香港地區長達100多年的屈辱歷史正式完結,而香港作為中國自古便不可分割的一份子,終於迴歸。
對於這次事件的結果,可能有人會感到困惑,海軍實力強大、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為何最終會向我國妥協呢?
要知道鬧過殖民地獨立的可不止香港一個地區,而西方發達國家單方面撕毀雙方協定好的合約也不止一次,“馬島戰爭”不就是最明晃晃的例子嗎?為何這次英軍會認慫呢?其實這個問題要結合多方面來看。
首先,中英雙方實力的變化起到了最重要的影響。
自建國以來,我國軍事實力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兩彈一星”暫且不提,現代化整合兵團的建設也無需多說,僅僅是海軍與空軍這兩個以往我國國防的薄弱點,在90年代中期也開始蓬勃發展,幾乎每年都有大跨越,新型軍艦與國產三代機的研發,讓我國底氣十足。
再來反觀英國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就實力大幅度衰退,其經濟、政治、軍事實力以及國際影響上都有了明顯的衰弱。
從債權國變為了債務國不說,英國原本引以為傲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也風光不再,轉而要向美國紐約靠攏,英鎊地位嚴重動搖。
國內政治混亂,資本主義的代表自由黨實力下降,反而是標榜社會主義的工黨開始上位。
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政治影響力與日俱增,而英國地位的逐漸下降。
最重要的是,英國從18世紀開始掌握的海上霸權被美國打破,其海軍實力到1997年也下降嚴重。
其次,國家主權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雖然在第一次鴉片戰爭過後,清政府就將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並且還簽訂了《南京條約》,可實際上那是一份完全不平等的條約,是完全違背了正常國家之間的協定的。
在清政府實力衰敗,統治腐朽的情況下,自然無力向英國申訴,但蓬勃發展的新中國完全有權利做出反抗。
再者說,實際上中英雙方簽訂的是租賃條約,按照國際公理來說,英國對於香港地區的租賃到期之後,我國是完全有權利收回的。
最後,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殖民體系這種不符合國際道義的存在,是必然要走向崩潰的。
雖然說殖民體系確實給英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帶來了飛速發展的國家經濟,但是這一切卻建立在亞非拉人民的苦難生活的基礎上,可以說是一種充滿血腥與剝削的制度。
隨著二戰後民族解放運動越來越多,殖民地體系也逐漸走向崩潰,即使是英國,也不得不承認印度、巴基斯坦、蘇丹、緬甸以及奈及利亞等亞非拉國家的獨立。
而在這個大環境的背景下,我國收回香港是符合國際道義與世界潮流的。
香港迴歸中國是大勢所趨,是眾望所歸。
可即便如此,在中國向英國方面要回香港的過程裡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可以說是歷經波折。
中英雙方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鄧小平同志開創性地提出“一國兩制”之後得到解決。
可第二階段卻一度陷入僵局,甚至一共舉行了近十輪會談才最終得到妥善解決。
第三階段的會談倒是較為友好,是雙方釋出宣告,闡述商討出來的共同立場。整個談判過程從1982年9月撒切爾夫人訪華開始,到1985年5月聯合宣告生效而告終,一共為時兩天多,終於將香港重新拿回了中國。
收復香港的過程是曲折而漫長的,但實際上早在這次撒切爾夫人訪華之前,我國就有過一次機會能夠直接收回香港,可最終卻由毛主席拍板放棄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剛剛建國時,我國就在香港橋對面駐紮了軍隊,並且在數量上與駐港英軍比起來有絕對優勢,甚至連當時的英國港督都已經準備撤離——且不說當時英國在香港民眾中的支援率連1%都沒有,光是大陸掌控了香港淡水和食物供給,就足以在幾周內收復香港了。
可就在當時第四野戰軍第五縱隊馬不停蹄準備揮師南下,“飲馬深圳河”之時,毛主席卻突然決策“暫時不動”、周總理也隨後表示一定要保障香港飲用水供應。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毛主席等人認為當時還遠遠不是收回香港的最佳時機。
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是一定要取消的,比如香港、澳門問題等等,這涉及到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然而“時機尚未成熟者,不可急於去解決”,當時新中國剛剛建立,國民黨逃竄到臺灣後仍舊對大陸地區我黨的統治形成威脅,因此這才是最急需解決的。
至於香港問題,一旦急於求成不僅僅會加大新中國在國際上所面臨的壓力,還會給予英國撕毀原有合約、不再歸還香港的藉口,所以索性先放在那裡,等到臺灣問題解決後再去全面考慮。
不僅如此,由於當時美國正呼籲西方國家對我國展開全面封鎖,我國透過與英國達成香港問題上的相關協議,可以使英美兩國在對華政策上產生矛盾,這也能算是一定程度上打破美國對我們的封鎖
在我黨領導們的最初想法中,是最好能夠在國際形勢對我國有利的情況下一舉解決香港、澳門以及臺灣的“一攬子”問題,他若沒有能夠尋覓到有利機會,那就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實現目標。
縱使最後英國還是不識時務,做了多此一舉的“蠢事”,但還是灰溜溜地帶著艦隊“調頭”,看著五星紅旗在香港的上空冉冉升起。如果說紫石英號只是讓英國明白了堅船利炮已無用武之地,而此次72小時的對峙則是讓他們清楚彼時的中國已然崛起,故技重施只會讓自己“有來無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