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央行行長易綱近日表示,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將努力平衡好鼓勵發展和防範風險的關係,其中包括要求支付迴歸本源,斷開支付工具和其他金融產品的不當連線。
支付也是金融活動。要求支付迴歸本源,是金融審慎監管框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原因在於:
第一,支付從來不是簡單的支付,人類早期金融活動中的很大部分,都是由支付引發並逐漸派生的(如中國傳統票號業務)。進入現代社會以來,雖然支付在日益複雜化的金融需求中的比重地位看似有所下降,支付手段的多樣化與便捷性,甚至使大量使用者幾乎感覺不到其存在,而事實卻是,支付在金融活動中的中心式、基礎性地位從未改變,人類金融活動的頻次、體量越是巨大,支付的系統重要性就越是顯著。
第二,支付技術的飛躍式提升,在極大降低使用者顯性交易成本的同時,也在悄然以不易察覺的方式,對使用者個體行為乃至社會整體執行產生巨大影響。譬如,透過支付與使用者消費或工作生活場景相關聯,支付機構可以大量掌握並深入分析使用者行為資料,而這一趨勢從其有利一面來看,固然可提高金融體系執行效率,幫助金融機構提升風險管控能力等,但如果運用不當,也會產生資料濫用等潛在風險。
第三,現代支付技術就其本質而言,是資訊科技在支付領域的具體應用,而資訊科技無與倫比的規模效應,導致在其應用場景中很容易出現壟斷現象。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可以在排除競爭的同時,不斷強化使用者的黏性乃至依賴性,並利用這種依賴性對更多相關領域進行延伸。這一點具體到支付領域,則主要表現在支付機構有可能因其壟斷地位而加劇資料濫用並逐漸滲透進入其他金融領域,如向用戶提供保險、小額信貸、基金等多種金融產品,該類行為在看似提高使用者便利度的同時,實則也會相應提高金融風險跨產品、跨市場傳染的可能性。
第四,中國在支付領域較獨特的發展歷程與現狀,決定了更迫切地需要對支付領域進行全覆蓋審慎監管。這種獨特性概言之,就是中國的支付技術發展之快、應用之廣,在世界上可謂遙遙領先。以移動支付為例,2015年至2019年,中國非銀行移動支付業務複合增長率達75%,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到了驚人的86%,支付金額已連續多年穩居全球第一。
在支付領域“彎道超車”的同時,無需諱言也有一些問題在逐漸暴露,例如,市場結構的不盡合理,某些大型平臺企業“贏者通吃”的跡象明顯,而其背後的資本擴張是否有序、正當、合法等問題,則更應引起高度重視。
總之,支付領域不是資本信馬由韁的無拘束天地,其作為金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需要納入金融審慎監管框架。這種審慎監管不會損害市場主體活力和科技創新能力,而是將在堅持從嚴監管和公平監管前提下,更有利於構造開放、包容、安全的金融生態環境並使包括支付在內的金融體系更好造福於民。
責編: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