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作為二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太平洋戰場的形勢逐漸進入白熱化。
12月,菲律賓的控制權重新回到美軍手中,馬里亞納海域的交火讓日本朝著失敗更進一步,而美軍卻以此為依託,逐漸確立並強化了對日本的本土打擊。截至1945年3月,日本人已經可以看到美國的機動艦隊在日本海閒庭信步,日本本土的陷落指日可待。
而沖繩島則成為這場“破門之戰”中日本所能倚靠的最後防線,也是美軍登陸日本的最後阻礙。
不可避免的戰役
從1943年的瓜島開始,太平洋戰場的形勢就開始向美軍傾斜。
西邊的德國人敗局已定,盟軍終於抽出手來收拾東亞戰場。1944年6月20日,日本在馬里亞納海傾其所有與美國一戰,結果360架飛機只回來了25架,海軍的“大鳳號”、“翔鶴號”、“飛鷹號”等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打擊。日本軍部倍感壓力,日本民眾也彷彿能夠預見到天皇似乎並沒有那麼英明神武。
10月,日本發動“捷一號”計劃,但在四天內就報銷了4艘航母、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換來的卻只有美國的一艘輕型航母、兩艘護衛艦和三艘驅逐艦,而且還是在美軍指揮混亂的情況下取得的戰果。
一直以來,日本民眾都認為自己國家國土的擴充套件和國際地位的提高,都是陸海軍努力下的結果,因此日本軍隊在民眾心中一直具有十分崇高的地位。為了從根本上動搖日本,併為後來軍事佔領日本打下基礎,1945年初,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同意了尼米茲指定的攻擊硫磺島和沖繩島的計劃。
如果說進攻硫磺島是為了打破日本防禦線,而攻擊沖繩島,就相當於一腳踹開日本天皇的家門。
面對自己即將喜提“臨門一腳”的情況,日本主戰派首領東條英機倒是十分樂觀,他認為日本可以全民皆兵,並將國內所有財富投入到軍事之中,與美軍展開長時間的拉鋸,直到美國人放棄攻佔日本或屈服於日本。
當然也不是沒有清醒的人,近衛文麿就殘忍地打破了東條英機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此時國內的工業體系已經畸形,農業生產幾近崩潰,國內的反戰呼聲此起彼伏,畢竟在戰爭開始之初日本軍人幾乎沒有所謂的“玉碎”,但在硫磺島之後,難道連平民都要跟著一起“玉碎”?唯有和解才能挽救日本。
1945年2月14日,近衛文麿向天皇上呈停戰奏章,但昭和天皇反應冷淡,畢竟在此之前全國上下面對戰爭這碗毒酒都已經“上了頭”,天皇作為日本的精神領袖,自然是在後面搖旗吶喊,是最“上頭”的毒酒依賴者。
與此同時,日軍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提出了與近衛文麿完全相悖的主戰主張。梅津美治郎認為若此時求和,那麼日本在太平洋上所作的種種努力將會付諸東流,皇室也將在美國人的壓力下蕩然無存。
若拼死一戰,說不定還有一線生機,即使談判,這些也能夠成為日本爭取最大利益的籌碼。
這時候東條英機又鼓吹雖然之前帝國軍隊被美軍打得節節敗退,但“完全不至於使帝國立刻屈服之境地”。最終,天皇選擇與主戰派站在一起。於是在“聖意”之下,日本政界再無主和之聲。
4月,時任日本首相的小磯國昭在不違背主戰意志的前提下,向蘇聯尋求幫助,希望蘇聯能夠插手調停,但卻遭到日本海軍省、陸軍省、外務省的聯手攻擊,在對蘇交涉無果的情況下,小磯國昭被迫辭職,主戰派佔據內閣,日本軍部完全“暴走”,沖繩之戰也就註定不可避免。
瘋狂的準備
大戰開始前,日本從情報和美軍行動中,已經判斷出美軍的確切進攻意圖,並對沖繩方面進行了大量調整部署,主要精力都放在空中防禦和加強空中戰鬥力上。
日本軍部如此行動的出發點有二:
一是因為從珍珠島開始,日本對美作戰的首要戰略目標一向是以消滅美軍海軍力量為主,但是在交戰過程中,日本的海上運輸受到美國海底潛藏力量的打擊,遭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讓日本在對外作戰中經常缺衣少食。如今對日本本土的打擊,美國人一定會如法炮製,那就不如從空中對美軍進行打擊。
二是因為美軍不僅在海上佔盡便宜,還對日本進行長期的空中打擊,因此加強空中力量對美軍進行反偵察和反擊,進而減少因為空中防禦漏洞而給美國帶來可乘之機的可能。
基於上述考慮,日本軍方將空中力量分為三部分。配給第一第二集團少量飛機用於偵察,即使有所損失也不至於傷筋動骨,對空軍整體力量不會產生致命影響。
空中主力配置在第三集團中,其中存在著大量特攻機群。因為在此前的戰爭中,特攻機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日本寄希望其在沖繩戰場起到打擊美軍士氣,甚至扭轉戰局的效果,增加美日談判籌碼。
但由於此前戰爭中損失了大量成熟飛行員,而培養新的飛行員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財力上都已經不可能,因此特攻機群的飛行員大都是透過緊急召集後,經過短暫地飛行訓練後就投放於戰場。而且特攻機群的飛機和飛行員往往都是有去無回,即使僥倖回來,也是修得沒有死得快,所以飛機數量基本呈遞減的趨勢。
所以日軍即使調整了戰略,但日本空中力量難以為繼的客觀事實卻無法改變,如此安排看似天衣無縫十拿九穩,實則朝不保夕。
除了正常的戰爭部署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日本為沖繩之戰所發動的“全民總動員”計劃,沖繩縣的日本民眾大多被批准參加戰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沖繩師範學校的“學徒隊”。
早在1943年,日本內閣就將學徒動員體制作為國家教育的重要環節,大多數日本學生都在此體制下被迫捲入戰爭。尤其是沖繩師範學校作為沖繩縣的最高學府,其中的學生甚至教師都成為首先“被動員”的目標。
在沖繩戰役期間,日本組成了各式各樣的學徒隊,如“姬百合學徒隊”、“鐵血勤皇學徒隊”等,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也是日本充實兵力的唯一方式。這些缺乏經驗的“部隊”往往在戰時被當作正規軍的“肉盾”。
以“鐵血勤皇隊”為例,該隊伍是沖繩師範學校男子部385人組成,在戰役期間陣亡309人,是死傷人數最多的學徒隊,以下援引日軍原始史料記載來展示該學徒隊的具體情況:
鐵血勤皇隊具體戰力分配:
1、第二野戰築城隊:由師範學生組成的築城隊,不分晝夜、不遺餘力地投身於挖掘戰壕作業。
2、軍司令部配屬菊水特攻(斬入隊):隊員為本科二、三年級選拔出身體強健、成績優異、戰鬥思想頑強之學徒,進行爆破、陣地安保等訓練。
3、軍司令部配屬千早隊(情報宣傳部):從本科一、二、三年級中選拔學徒,在指揮官帶領下,舉軍、官、民一體之實,及時把全新戰時情報傳達至作戰區域。
4、第二十四師團配屬特別小隊:從預科二年、本科三年級中挑選 30 名學徒,負責戰時軍需物品轉移及通訊聯絡等任務。配屬特別中隊配備學徒 70 名,負責陣地防禦與警戒。
女學生也不例外,包括“姬百合”學徒隊在內的數個女子學徒隊,主要負責傷病救助和宣傳工作,人數近六百餘人,她們的命運是在戰爭中半數左右死亡。不只是沖繩師範學校如此,沖繩縣大大小小共11所學校近兩千餘學生教職工都參與其中,成為日本軍部所期望的“全國總戰力”的優秀代表。
冰山與鋼鐵
可能是因為日本火山眾多,想滅一滅其威風,也可能是美軍在沖繩所投入的部隊是太平洋戰場部隊的冰山一角,1945年,美軍海軍司令尼米茲制定了進攻沖繩島的“冰山計劃”。該計劃所用資源之多,堪比前一年盟軍在法國的諾曼底登陸,也表明了美軍準備向日本本土進發的決心。
根據計劃,盟軍將出動44艘航母,22艘戰列艦,三百餘艘巡洋艦和驅逐艦,艦載機兩千餘架,以及三十餘萬噸的作戰物資,以期攻佔沖繩島,建立軍事基地,確保能夠對日本實施不間斷打擊。
原計劃在3月1日實施,但由於菲律賓戰事膠著,再加上日本軍部改變作戰方式,命令太平洋島嶼駐軍要不惜一切代價遲滯美軍進攻步驟,為本土作戰爭取時間,導致這座大冰山不得不延期一個月抵達沖繩。
比冰山先到的是“鐵之風暴”。
這是美軍在太平洋對日作戰中的特點,即利用大規模轟炸率先削減敵人力量。在沖繩戰役發起之前,為了混淆日軍判斷,美軍先進行了東京大轟炸,在轉移了日軍的駐防兵力後,以350架轟炸機轟炸沖繩島,在3月24日又派出30艘軍艦對沖繩進行炮擊。僅美國第五艦隊就向沖繩宣洩了5000噸炮彈。
日本也不是沒有準備,戰前日本軍部為應對沖繩的戰鬥制定了“天號計劃”,試圖將美軍殲滅於登島之初。但由於戰役開始前美軍的強大炮擊,日軍萬不得已撤離淺灘,退守島上的峽谷山地之中。
4月1日清晨,美軍對沖繩發起第一波轟炸,島上每公里就有1萬顆炮彈炸響。大量的炮彈“登陸”後,美軍的登陸部隊伴隨著大量的坦克與兩棲戰車緊隨其後,當日美軍就攻佔了島上的北部和中部機場。兩天後,沖繩島就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
這期間,日軍第八飛行師團派出特攻機40架,轟炸機19架對美軍艦隊發動反擊,但收效甚微。在接下來的幾天,美軍在“鐵之風暴”的掩護下,順利推進到沖繩島的首裡防線,與日軍展開了對陣地的反覆爭奪,最終,美軍憑藉每半小時近千發的迫擊炮射擊迫使日軍狼狽撤退。
面對美軍的進攻,日軍決定採用“天號計劃”中的秘密武器——“菊水特攻”。即由神風隊員駕駛裝滿炸彈的飛機衝向美軍軍艦,希望憑藉這種自殺式襲擊挫敗美軍攻勢。
在4月6日到7日的反攻中,22架神風特攻隊戰機僅有三架發揮了作用,其餘均被擊落。此外剛剛駛出基地的日軍最大戰艦“大和號”被美軍發現,尚未開始攻擊,就被擊沉。
胎死腹中的計劃
鑑於特攻行動至少還有一點收穫,於是日軍決定發動全部特攻隊員,堅決貫徹完成“天號計劃”。從4月12日到5月4日,這期間共發動了四次“菊水特攻”,日軍包括1700餘架特攻機和櫻花彈在內的5000多架次飛機,付出了三成左右代價,換來了161艘美軍艦船的擊傷擊沉。
在軍事實力上,日本的劣勢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日軍早已將“天號計劃”確定為消耗戰,喊出了“一機換一艦、一船換一艇、以一敵十”的瘋狂口號。這種自殺性攻擊所造成的損失佔到美軍整個太平洋戰場損失的七分之一,再加上日軍利用洞穴和地下陣地對美軍登陸部隊進行殺傷,對美軍士氣的確也造成了嚴重影響。
為了改變這種不利形勢,美軍以牙還牙,利用轟炸機對沖繩以及日本本土進行了多次轟炸,在沖繩,美軍的地面部隊還向日軍藏身之處投放大量汽油彈和火箭彈,導致洞窟中存放的日軍彈藥引爆,大量日軍葬身火海,僥倖逃出的也成為俘虜。
在沖繩戰役打得熱火朝天時,日本大本營開始著手本土決戰的準備,如果沖繩守軍不能頂住美軍的步伐,那麼就必須要發揮“棄子”的作用,儘量拖延美軍,為本土決戰爭取時間。
於是,有關本土決戰的“決號計劃”應運而生。
雖然“天號計劃”使得日軍的特工隊損失慘重,但美國也不好受,天號計劃勉強實現了預期效果,所以在本土作戰的“決號計劃”中,特攻戰術仍將起到重要作用。
但此時,無論是沖繩島還是日本本土,早已是窮途末路,決號計劃的大量內容都是空話,實施起來更是天方夜譚。
在日軍原來的計劃中,沖繩戰役是將日本殘存的海空軍實力全部投入其中,若無法阻止美軍登陸之後,才會發動特攻,但事與願違,從戰役開始日本的海上力量就喪失殆盡,航空力量也所剩無幾。直到6月,日本全國所剩的飛機不到千架,高射炮也僅剩兩千餘門,沖繩島上則是幾乎沒有。
即便如此,日本陸軍省在6月18日釋出的《決號作戰戰備實行方針》中仍樂觀地認為沖繩島的戰爭可以拖至9月,而此時日本也已經做好本土決戰的準備。
實際上,海陸軍關於戰爭資源的分配仍然矛盾重重,內部早已分崩離析。巨大的戰爭消耗導致軍工生產不斷縮減,進出口運輸也被美國截斷,大量徵兵導致勞動力減少,諸如此類不樂觀的國內情況,與日軍的瘋狂備戰形成了鮮明對比。
6月23日,隨著沖繩守島司令官牛島滿自殺,沖繩戰役宣告結束。
在整個特攻期間,日軍共損失飛機4000餘架(含自殺機和櫻花彈),宣稱擊沉美軍艦艇404艘,美國公佈的戰報是被擊沉36艘,擊傷368艘。
整個戰役持續了八十餘日,美軍向沖繩島發射艦炮51萬發,野炮重炮177萬發,共計238萬發。戰後倖存的日軍回憶當時的情況時稱,那時是靠“吃炮彈活下來的”。
從沖繩島到本土,這是日軍傾注最後力量所做的最後一場豪賭,其精心策劃的計劃和部署無一不體現著日軍在敗亡邊緣的垂死掙扎。原本計劃將戰爭持續到九月的日本,在八月便宣告投降,這場沖繩戰役的噩夢也就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