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50年10月彭德懷元帥率領數十萬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軍朝鮮開始,朝鮮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變數。
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不相信中國會出兵,志願軍也不瞭解敵人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於是在10月25日第一場戰役在兩方互不瞭解的情況下,以遭遇戰的形式爆發了。結果是值得慶幸,第一次戰役就將美軍從鴨綠江邊擊退到清川江以南,直接粉碎了麥克阿瑟的"豪言壯語":感恩節前全面佔領朝鮮。
但是一次戰役的勝利是無法讓美國等其他國家感受到疼痛,於是在第一場戰役沒有多久的時間,11月7日第二場戰役就緊接著展開了。
這場戰役可謂是扭轉戰局的一次戰役,將"聯合國軍"吸引到指定位置後,志願軍配合著朝鮮人民軍開始了反擊。在這場戰役當中,"聯合國軍"是傷亡慘重,共有三萬六千多人倒在了我軍的槍下,致使"聯合國軍"不得不退守到"三八線"以南。
在這之後美軍為了可以展開反攻,就從政治層面宣告著"停戰",企圖經過休整,然後再開戰。而這樣的陰謀,在毛主席面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畢竟之前的"重慶談判",蔣介石不就是有著這樣的想法嗎?
所以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彭德懷元帥又開始了第三次戰役,但是這次戰役卻不同前兩次,雖然我軍的確打得美軍"屁滾尿流",但是就在我軍勝利之勢愈發旺盛的時候,彭德懷元帥卻下令收兵了。
要知道這種情況,通常在戰爭當中可是殲滅敵人的好時機,一旦錯過就是犯罪。因此彭德懷元帥的收兵命令驚呆了眾人,甚至還受到了很多人的嘲諷"膽小鬼"。那麼彭德懷元帥真的是膽小鬼嗎?乘勝收兵真的是錯誤的嗎?
第三次戰役,美軍早有預料
其實在第二次戰役結束後,美國就已經徹底"醒了"。雖然那個時候國際輿論說是中國志願軍不講武德,搞偷襲才獲得的勝利,可是指揮戰鬥的人卻深刻明白如今的中國已經不再是一百年前那個任人可以欺負的國度了,中國的軍隊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好的軍隊之一。
所以他們提出了表面"停戰"的宣告,實際上卻是在擴張兵力,加大自家軍工的生產進度,增強自身的軍事力量。尤其是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剋死後,李奇微走馬上任,到任第一天就表示一旦實力允許,就會恢復攻勢。並且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也命令總司令麥克阿瑟,儲存聯合國軍力量,進行逐次防禦作戰。
然後在退守的時候,戰線佈置上也是將南韓部隊放置在了最前線,美軍則是位於戰場的後方。所以從美軍的佈置來看,他們已經明白中國志願軍是非常強大的,想要成功反攻回去,就需要積蓄力量,硬碰硬是最不明智的選擇。於是在第三戰役開始後,美軍成為了戰場上跑得最快的軍隊。
而這場戰役的結果就是美軍僅僅被殲滅了一萬九千多人,雖然我軍成功打過了"三八線",佔領了漢城,可實際上殲滅美軍有生力量的目標卻沒有達到,這就意味著美軍是保有實力地撤退。
並且仔細看時間就能發現,從進入朝鮮以來的三次戰役都是在以極快的速度戰鬥,每次戰役的時間間隔都很短,所以志願軍已經是非常疲憊。
並且最真實的是,我軍雖是獲得了戰役的勝利,但是損失卻極其慘重,如果繼續打下去就很有可能被反壓制,得不償失。對於這一點作為統領全域性的彭德懷元帥來說,是感受最清楚的。
但是當時的蘇聯駐朝鮮大使、朝鮮人民軍總顧問拉佐瓦耶夫卻被這三次戰役的勝利衝昏了頭腦。在他看來美軍在志願軍面前多麼的弱,只要再有幾次戰役肯定能將美軍趕出朝鮮半島,為此忽略了美軍的軍事實力在客觀上還是遠超志願軍的。
於是彭德懷元帥突然下令收兵,讓拉佐瓦耶夫很生氣,並把這件事彙報給了斯大林和毛主席,企圖給彭德懷元帥定罪。
後勤不給力,彭帥很生氣
然而讓彭德懷元帥下令收兵的原因並不只有這一個,其中後勤補不上也是非常明顯的問題。
要知道在那個時期,制空權是完全控制在美軍的手中,為此曾多次派出飛機炸燬我方的補給線。再加上隨著第三次戰役的南下,志願軍後勤運輸線一下從550公里拉到了700公里,這就等於我方暴露的弱點越來越多,一旦美軍的飛機展開襲擊,後勤想要運輸會更加困難。並且南韓在撤退前還實施了"焦土"計劃,將漢城以及附近的房屋全部摧毀,帶不走的糧食就地焚燒,於是志願軍想要以戰養戰就非常的不現實。所以缺乏補給的我軍,的確不適合再繼續戰鬥下去了。
而且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了給前線的戰士們帶來補給,彭德懷元帥還曾大怒於居仁堂。那時第三次戰役剛剛結束,我軍傷亡不少,後援兵力無法及時到達,後勤更是難以供應。於是彭德懷元帥直接坐飛機返回北京,面見了毛主席。
1951年2月24日,軍委擴大會議在中南海居仁堂總參謀部會議廳召開。會議當中,彭德懷元帥就首先提出了後勤供應不上,物資匱乏等等問題,他希望國內無論是軍隊還是地方都能夠給予支援。可就在聊到實施措施時,有人卻提出國內的一些機構剛剛建立,還有許多難題需要解決。
這瞬間就讓本就因為蘇聯拒絕提供必需的空軍、高炮部隊援助的彭德懷元帥更為惱火,於是直接站起,狠拍桌子,怒喝"這也困難,那也困難,你們去前線看一看,戰士們吃的什麼,穿的什麼!現在第一線部隊的艱苦度甚至超過長征時期,傷亡了那麼多戰士,他們為誰犧牲?為誰流血?
現在既沒有飛機,高射火炮又很少,後方供應運輸條件根本沒保障,武器、彈藥、吃的、穿的,經常在途中被敵機炸燬,戰士們除了死在戰場上的,還有餓死的、凍死的,他們都是年輕的娃娃呀!難道國內就不能克服困難嗎?"
也正是因為這次發怒,之後各大城市開始加緊製作炒麵,送往朝鮮,這才暫時緩解了志願軍沒有吃的困境。從彭德懷元帥發怒就能知道,志願軍不是不能打,而是根本沒得打,美軍吃的都是肉罐頭,我軍卻只能吃雪,再經過長時間的戰鬥,如果不好好休整,又怎能繼續戰鬥下去呢?
彭德懷元帥最害怕的事
其實除去第三次戰役的戰果和後勤保障的問題,最讓彭德懷元帥害怕的是美軍很有可能再一次進行"仁川登陸"。對此彭德懷元帥曾回憶說到"我打了一輩子仗,從來沒有害怕過,可是當志願軍越過 '三八線',一直打到'三七線' 後,我環顧前後左右,確實非常害怕。
幾天幾夜都睡不好。左右沿海都是美軍艦隊,敵人不下船就可以利用艦炮打我軍。如果美軍地面部隊在志願軍攻擊達到極限之時再猛撲過來,局面就不可收拾了。" 因此,彭德懷的一個直覺判斷是:進攻必須馬上停下來!
而這一點就和拉佐瓦耶夫的觀點南轅北轍,畢竟在蘇聯軍隊當中沒有進攻勝利後會停止攻擊的,對此兩人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彭德懷元帥說"敵雖遭我3次戰役嚴重打擊,但主力損失不大,且保持海、陸、空優勢。這次敵人有組織地節節敗退,顯然是別有用心。因此,我軍停止追擊,當前進行休整和充分準備,求得下一次戰役在這一線更多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
但拉佐瓦耶夫卻不認可,他覺得只要志願軍繼續向南進攻,美軍一定會退出朝鮮。為此彭德懷元帥說"既然你們認為只要我軍向南進攻,美軍就一定會退,我提議由仁川至襄陽以北的全部海岸線警戒和後方維護交通線,歸中國志願軍擔任。
人民軍一、二、三、 四、五等軍團共約12萬人已休整兩個月,歸你們自己指揮,照你們的願望繼續向南前進。"
可拉佐瓦耶夫稱朝鮮人民軍還需要休整,不能戰鬥。最後彭德懷元帥不想再與之爭辯,直接大聲說到"戰爭不是兒戲,不能拿幾十萬戰士的生命去賭博,就這樣定了,不南進追擊。錯了我負責,殺我的頭……"
毛主席和斯大林的決斷
會後拉佐瓦耶夫將此事彙報給了斯大林,說彭德懷是右傾保守,不會乘勝追擊。彭德懷也將實際情況告訴了毛主席,並且還說出了自己的顧慮。最後在毛主席和斯大林相互溝通後,斯大林很正確地處理戰場的資訊,並給拉佐瓦耶夫發去一封電報:
東方有天才的軍事家,彭德懷是久經考驗的統帥,東方戰場一切聽彭的指揮。
不過後來拉佐瓦耶夫還是被斯大林調回了蘇聯。
而事實上,彭德懷元帥預料的情況真的出現了,麥克阿瑟就是在引誘志願軍孤軍深入,企圖實施第二次"仁川登陸"。但是由於我軍在彭德懷元帥的指揮下,並沒有上鉤,所以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後的十幾天,就集結了"聯合國軍"5個軍16個師又3個旅和1個空降團及其全部的炮兵、坦克兵和航空兵,地面部隊共23萬餘人,發起了全面反攻。
但這一點也被彭德懷元帥料到,於是在"聯合國軍"發起反攻的同時,志願軍退出了已經拿下的漢城,採取機動防禦策略,又一次牢牢把握住了戰場的主導權。
彭德懷元帥的天才謀略
在第三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元帥回到北京彙報情況,毛主席曾說"彭老總,我們的同志和朋友對你不乘勝追擊很不理解!"。
彭德懷說:"根據我們對整個戰局的分析,我們雖然打了幾個勝仗,但還沒有從根本上削弱敵人。麥克阿瑟和李奇薇很狡猾,他們要利用我軍裝備落後與作戰弱點,以強大的火力殺傷我有生力量,或實施側後登陸,他的戰役企圖已經十分明顯了。所以我們決定,把主力撤回到 '三八線' 附近,利用有利地形,實施戰術反擊,然後再圖進攻。"
毛澤東說:
"在撤退這個問題上,有些人有意見,可以不必介意。關於朝鮮戰局的發展問題,按照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的原則辦。"
當時毛澤東表了這個態,彭德懷十分高興。他興奮地說:"我回國要的就是主席這句話!"。
於是1951年1月25日到4月,第四次戰役展開,這次戰役不僅殲滅了敵人7.8萬餘人,而且還讓美方的第二次"仁川登陸"成為了笑話。
並且由於這四次戰役的勝利,也給了很多人一警醒。首先就是彭德懷元帥,在此前的戰役中,我軍設定的戰略目標一直就是消滅美軍幾個師,可是這種目標還是太大了,以至於沒有成功過一次。於是彭德懷元帥在瞭解情況後,連忙回到北京與毛主席商量。
然後毛主席改變了抗美援朝的作戰方針,確立了 "持久戰、積極防禦" 的戰略方針,並指出,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
今後,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聯合國軍"的一個至兩個整營,也就夠了。如果這樣辦不到,則要求每次每軍殲敵一個整營為適宜。採取 "零敲牛皮糖" 的辦法,殲滅敵人,積少成多。
最終抗美援朝的勝利證明了彭德懷元帥的決定是無比正確的,正如斯大林所說,彭德懷是東方的天才軍事家,是指引戰爭勝利的偉大指揮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