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是釣魚人經常作釣的魚種之一,對於野生鯽魚來說,不管是釣還是吃,都是很好的選擇,但真正的野生土鯽魚能長到一斤都是比較少的,正是由於生長緩慢,所以釣斤鯽是釣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之一。
但最近有個別網友在社交網站上搞大型凡爾賽,配圖是一條大魚,配文是問這條30斤的鯽魚是屬於什麼水平,要吃多久能吃完?很多網友一看到就坐不住了,這完全顛覆了人們對鯽魚的印象,難道鯽魚還能變異?一時間議論紛紛。
有的網友猜測是一條工程鯽,學名叫做湘雲鯽,是以中國工程院劉筠院士為首,培育出來的三倍體新魚種,其不僅具有抗病強,耐低氧,食性廣等特點,最重要的是在長速上比普通鯽魚快3倍,體型也非常大,一兩斤的只能算鯽魚苗,但目前最大的記錄只有十幾斤重,離30斤還有較大差距。
人們紛紛懷疑是不是在造假?是不是拿其它魚種來冒充鯽魚呢?其實從外表上看,尤其是魚鱗和鯽魚極為相似,但要是看它的嘴巴和頭部,就隱約能看出一點端倪了。經過對比查詢,基本上可以確定這是一條來自東南亞的“鯽魚”,當然這都是玩笑話,其實它真正的名字叫做巨暹羅鯉,名如其魚,它真實的身份是鯉魚。
那它到底是什麼來頭?其實鯉形目是淡水魚中最大的一個家族,包括4250個魚種,廣泛分佈於除南極洲外的各大洲,鯉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當然鯽魚和我國的四大家魚(青草鰱鱅)都是其中的成員。而巨暹羅鯉之所以能鶴立雞群,憑藉的就是其龐大的身軀,它是現存鯉科魚類中個體最大的品種,輕輕鬆鬆就能長到2米,重達120公斤。少數個體能長到3米長,重達300公斤,所以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類之一,也曾一度被認為是鯉形目中最大最重的魚類。
那麼它長什麼樣子呢?用一個組合體來形容就是:鯽魚+胖頭魚+龍鳳鯉的雜交混合體,身體非常像鯽魚,頭部嘴部奇大像鰱鱅,尾巴魚鰭非常大顯得很飄逸的感覺。巨暹羅鯉雖然能長到很大,但基本上都以素食為主,比如藻類、浮游植物和水中的水果等。《河中巨怪》的主持人傑瑞米·瓦德也曾在節目中介紹過這種魚,2018年,有訊息稱越南漁民捕獲了一條重達125公斤的巨暹羅鯉,以3.12億越南盾(約9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賣掉了,摺合一公斤在720元人民幣!
原先這種魚主要棲息在東南亞的湄公河流域,常見於大河流旁的大型池塘中,在繁殖季節會進入河道內,在其原產地是著名的食用魚,所以被過度捕撈、而工業的發展也造成野生棲息地的萎縮,野生資源受到極大威脅,種群數量越來越少。再加上其看上去有點“姿色”,所以在水族觀賞魚市場也佔有一定地位,野外的小巨暹羅鯉也被紛紛捕捉,而野外大體型的基本上看不到了,僅在2000年捕獲過10尾。
作為柬埔寨的國魚,紅色的暹羅鯉更加稀少,21世紀世界上野生紅暹羅鯉總共不到100條。2011年,這種原產於泰國、寮國、柬埔寨、越南等國家的魚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估為極危物種。據說目前只存在於泰國境內的某些河流中,隨著品種數量的急劇減少,當地政府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可以捕撈但禁止食用,所以才會有很多小魚苗被用於出口。
而這條30斤的“巨型鯽魚”也就是巨暹羅鯉了,可能是一些觀賞魚愛好者在不想養它的時候,將其放生在野外的水域,最後被一位幸運的釣魚人釣獲,不過這條魚應該比較值錢,以上面越南漁民捕獲的那條魚的價格計算,差不多能賣到一萬多元人民幣,至於有沒有人識貨則另說。
不過對於釣魚人來說,釣獲它們才是最刺激的,如果水域中有這些魚,可以根據不同季節它們的生活區域來選擇作釣區域,而小巨暹羅鯉多在生活小溪、沼澤中。在較深的釣點下杆,以水底有石子、磚頭、水草的釣點為佳,橋面下,木樁旁也不錯。基於它們的觸覺比較發達,最好選擇在陰天或者天黑的時候下杆,它們葷素都不忌,蚯蚓紅蟲釣起來相對方便一點,而深秋季節可以使用小蝦來做餌料,以滿足其儲存脂肪過冬的習性。
不過位於泰國普吉島附近有個埃克索巨物釣場,裡面就有巨型暹羅鯉,遊釣中國釣手李大毛大師就曾去釣過裡面的巨物,當然也有很多想體驗巨物的釣魚愛好者,都會去和“鯉科第一魚王”較量一番!
而對於水族發燒友來說,養巨暹羅鯉還是比較刺激和具有挑戰性的,因為它對於水溫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主要是不能耐低溫,要保持水溫在25~28℃之間,由於是濾食性魚類,所以對過濾系統要求比較高,以營造更快的流動水體。當然它們是不能和其它兇猛的魚種混合養的,如果養得好就更刺激了,因為最長3米的魚體得要多大的魚缸才能裝得下?
也正是對水域環境有一定的要求,所以目前我國並沒有大規模的養殖,只有在雲南的少數地區有小規模的養殖,養殖難度較大。但這不排除在溫度適宜的野外水域能長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