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準噶爾盆地卡拉麥裡南部的戈壁,一群似馬非馬、似驢非驢的有蹄類動物,三五成群地奔跑著,啃食荒漠地裡的雜草,它們很可能就是放歸大自然的普氏野馬。
1、關於普氏野馬
普氏野馬體型健碩,體長2.8米,身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千克。普氏野馬形似家馬,但額頭沒有家馬的劉海,鬃毛較短而直立,馬尾呈束狀。
普氏野馬與家馬還有個比較明顯的區別,就是它們四肢又短又粗,小腿下部呈黑色,俗稱“踏青腿”。
普氏野馬往往成群結隊一起活動,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組成5~20匹的馬群。它們在早晨和傍晚,都沿著固定的路線到溪邊、水源處飲水。
普氏野馬耐受惡劣環境的能力很強,從它們主要生活的荒漠環境可見一斑。野馬以荒漠上的芨芨草、梭梭、蘆葦、紅柳等為食,冬天還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普氏野馬的耐渴能力很強,3~4天不喝水都沒事。
普氏野馬的機警性很高,奔跑能力強,一旦感覺到危險,就會互相警告其他同伴,一起快速奔跑逃命。
普氏野馬的原產地是我國的新疆準噶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接的馬鬃山一帶,又被稱為蒙古野馬。
一直以來普氏野馬都被認為現存唯一的野馬,但是《科學》雜誌2018年的一篇論文表示,普氏野馬並非真正的野馬,它是波泰馬馴化後又放歸野外的馬,因為普氏野馬與波泰馬的基因最為接近。
也就是說野馬其實早就滅絕了,不過普氏野馬是由波泰馬馴化後又再次反野,與野馬的特點最為接近。而且反野後的普氏野馬,在漫長的野外生活中,普氏野馬已經形成了野外的習性和外觀。所以科學家們把普氏野馬認定為野馬,而且主張將圈養的普氏野馬放歸野外。
2、普氏野馬名稱的由來
普氏野馬原產於我國蒙古,可為何被稱為“普氏野馬”呢?這還要從它的發現說起。
19世紀後半葉,沙俄軍官普熱瓦爾斯基率領探險隊先後三次進入中國新疆地區,在準噶爾盆地奇台至巴里坤的丘沙河、滴水泉一帶採集到了野馬標本。
該軍官將捕獲的野馬運回聖彼得堡,交由其科學院動物博物館研究。沙俄學者波利亞科夫在1881年正式將野馬標本定名為“普氏野馬”。說白了就是這位“姓普”的軍官“發現”的普氏野馬。
事實上除了沙俄,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英、法、德等國的探險隊,都大規模的來獵捕普氏野馬,將其帶回本國圈養起來。
到了20世紀60年代,蒙古國野外的普氏野馬滅絕了,我國準噶爾荒原上奔騰的普氏野馬也銷聲匿跡了。
如今僅存的普氏野馬,都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俄、法、德等國的探險隊捕捉和圈養的普氏野馬後裔。
3、普氏野馬一波三折的放歸之路
當野外生存的普氏野馬滅絕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上圈養的普氏野馬有40~50匹左右,分佈在動物園和個人莊園中。
二戰結束之後,存活的普氏野馬只剩下31匹,其中有12匹成功繁衍了後代。
也就是說現在全球所有的普氏野馬,不管是圈養的還是放歸野外的,基本上都是這31匹野馬的後代。
1977年,三位荷蘭人建立了普氏野馬保護基金會,該基金會的目標主要有兩個:一是建立普氏野馬血統記錄資料庫,二是倡導將普氏野馬放歸大自然。在普氏野馬基金會的幫助下,第一批16匹野馬在1992年被放歸蒙古大草原。
1986年,中國國內也展開了“野馬返鄉”工作,從歐洲引進11匹圈養的普氏野馬。到了2000年,新疆吉木薩爾的普氏野馬繁殖研究中心裡的野馬數量,已經達到100匹以上,放歸時機成熟。
2000年5月,動物及環境專家經多次勘測,將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北部的烏倫古河南岸一片面積達數萬平方千米的戈壁草原確立為放歸點,這裡曾經是普氏野馬消失的地方。
2001年,也就是二十年前,27匹普氏野馬被放歸準噶爾荒原,它們在卡拉麥裡的恰庫爾圖鎮,小心翼翼的向外擴充套件。至此,野馬的故鄉結束了無野馬的歷史。
但是此次放歸併未取得預想的結果,當年保護區的冬季,氣溫低至零下20℃~零下40℃。,剛被放歸不久的普氏野馬,有3匹直接被凍死。
為了不讓其他24匹野馬也被凍死,工作人員用飼料將它們重新引回了飼養區。嚴格來說,此次放歸以失敗告終。
不過科研人員並未因此而放棄普氏野馬的放歸工作,生活在新疆卡拉麥裡山有蹄類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的普氏野馬,等到3歲以後就會被放歸到大自然。
從2001年到2019年間,我國先後分16次在新疆、甘肅放歸了110匹普氏野馬。被放歸的普氏野馬,不需要人類調教,就會很快組建自己的家庭。
一個野馬家庭由1匹公馬、1~3匹母馬以及它們的小馬駒組成。家庭可以組成更大的馬群,由強壯的雄馬擔當首領,結成5~20匹的群,過著“遊牧”生活。
幼馬長到3歲左右性成熟後,母馬離開原家庭,加入另一個家庭繁衍後代,而公馬加入“單身漢”家庭,繼續生活1~2年。
公馬5歲開始繁殖,它必須打敗一個種群的公馬,或者偷會一個種群中的一匹或多匹母馬。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時至今日,放歸野外的110匹普氏野馬已經繁衍到了351匹。與此同時,保護區的普氏野馬野化工作依然在進行著,新疆和甘肅一共還圈養著246匹普氏野馬,其中有108匹已經半野化。
到目前為止,我國的普氏野馬數量已經超過700匹,再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普氏野馬數量最多的國家。但不得不說,普氏野馬依然面臨著嚴重的生存挑戰。
4、現存普氏野馬的野化情況並不樂觀
如果單從數量上來看,普氏野馬的放歸工作成績顯著,但是野馬野化過程中,依然存在這極大的挑戰,普氏野馬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
普氏野馬重新回到準噶爾荒原,它們面臨最嚴重的生存問題就是能否適應荒漠地區的極端環境,比如如何在夏季乾旱時找到水源,如何在冬季抵抗寒冷。
如果是普氏野馬的祖先,面對荒漠惡劣的環境問題完全不成問題,它們可以耐渴三四天,可以憑藉發達的嗅覺系統,聞到水源的氣息。到了冬天,普氏野馬的毛髮長的又長又粗,像一件厚重的毛衣可以抵禦嚴寒。
但如今的普氏野馬,經過上百年的圈養,在人工繁殖幾代的情況下,基因是否嚴重退化?人類的過多幹預是否讓野馬家化?它們能否繼續適應荒漠環境,還需要靠時間來驗證。
除此之外,普氏野馬在荒漠之中,還要面對自己的天敵,當成群結隊的狼群攻擊放歸的普氏野馬時,野馬全身而退能否不得而知。
另外,人類活動對普氏野馬生存地區的開發改造,讓野馬棲息的地區越來越小。以前成片的荒漠草原,由於人類畜牧業的發展已經被切割成了碎片,普氏野馬要依靠遷徙才能生存下去。
最後,普氏野馬的基因問題也是個很大的挑戰,我們放歸野馬當然是希望它們的血統純正。但全球現存的2000多匹普氏野馬,都是曾經被捕獲圈養的那31匹野馬的後代,近親繁殖不可避免,這讓普氏野馬的基因很可能出現退化。
5、結語
從我國第一批普氏野馬放歸至今,已經有20年時間了,嚴格來說那27匹野馬的放歸是失敗的,但後來的野馬放歸工作無疑是成功的。
準噶爾盆地的荒原,也就是普氏野馬曾經的棲息地,在野馬滅絕100年後,又重新出現了奔跑的普氏野馬。
從表面上看,普氏野馬的野化,似乎是馴化的“倒帶”,但是,野化過程中會演化為與野生祖先不同的變種。這個變種會獲得一些它們祖先的性狀,但同時也會保留一些人類選擇的特性。
普氏野馬的命運可謂一波三折。無論是卡拉麥裡土生土長的野馬,還是後來逃逸的波泰馬,或者是如今放歸的普氏野馬,野生動物只要和人類扯上關係,其進化之旅就註定是剪不斷、理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