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7月23日,在北京市的一家醫院裡,原湖南省委副書記鄭培民於生命的最後時刻叮囑自己的司機:“不要闖紅燈。”
這五個字,也成了鄭老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
忠於組織,畢生奮鬥
1943年,鄭培民出生于吉林省海龍鎮的一個普通的民工家庭,家境並不殷實的他自幼便知道只有刻苦學習,才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正因如此,1962年9月,鄭培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吉林大學物理專業,並憑藉自己極強的責任感和組織能力擔任物理系學生會主席一職。
為了提升身體素質、培養自己吃苦耐勞、自強不息的精神,1968年,鄭培民自願前往遼寧省第3275部隊參加軍事訓練,這在那個年代,是十分難得的。
最初,鄭培民在湖南省湘潭電機廠工作,同時擔任廠黨支部書記一職。
1981—1982年期間,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與管理能力,鄭培民還進入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工程系經濟管理研究班學習。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學習過程中,鄭培民都展現出了自己端正踏實的態度。
鄭培民始終保持著堅定的政治立場,始終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設有著極大的熱忱。
從青年時代開始,鄭培民就積極主動地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領導,數十載從政生涯中,也始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無時無刻不與黨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他還用自己在湖南湘西從政時的親身實踐,證實了黨中央理論與領導的正確性。在鄭培民30多年的從政生涯中,他曾多次變換崗位,卻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抱怨,堅決服從黨中央的指示,從城市到村寨,每一處都曾留下過他辛勤的背影。鄭培民同志忠誠黨的事業,服從組織安排,勤政務實,具有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堅強的黨性原則。
不畏艱苦,心繫百姓
在走上省級領導崗位之後,鄭培民沒有絲毫的“官架子”,他工作作風嚴謹,處事光明磊落,時刻以與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聯絡,盡心竭力地為人民群眾服務。
在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下,鄭培民在當地具體組織實施了“三講”教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教”等活動,為密切黨群、幹群關係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他始終注意廣泛結交朋友,透過同人民群眾的直接聯絡瞭解他們的願望和要求,他經常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為人民群眾解決一些重大問題。
鄭培民為官數載,一心為民,也為我國的脫貧攻堅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曾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的湖南湘西,在鄭培民的指導與帶領下,進行過一段不屈不撓的鬥爭。
1990年5月,鄭培民被調任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擔任州委書記。
他剛一來到這裡就向幹部詢問當地發展情況,第一個問題就直擊“要害”:“哪一個村子是最窮的?”
得到答案後,鄭培民二話沒說,就直接趕往了叭仁村。
“叭仁”一詞是苗語,有“在山頂上”的意思,而叭仁村所處的位置,正是如此。
這個村寨的地理位置十分險要,三面都是峭壁懸崖,更嚴重的問題是,想要抵達叭仁村,屬實要經歷很大一番波折:由於叭仁村位於深山老林之中,人們要先從湘西坐車到鄉里,然後,再耗費4個小時,徒步走12公里險要山路,有些地方甚至還要“手腳並用”。
在鄭培民離任後的十幾年,眾多苗族百姓之所以還對鄭培民難以忘懷,就是因為他曾跋山涉水,對叭仁村的生活作出了巨大改變,曾經“爬”著山路過來的最大領導,也只是村幹部。
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叭仁村十分缺水,這裡的百姓甚至終日“為水發愁”。
“滴水貴如金”,為了得到一點生活用水,這裡的百姓甚至願意用自家的糧食來換取。
鄭培民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深入到當地開展了廣泛的調研工作,制定了詳盡而周密的設計方案,為叭仁村開闢了水渠,開通了電路。
這樣,叭仁村的村民們再也不用提著沉重的水桶,特意跋山涉水到幾公里之外的山溝去取水了。
鄭培民在湘西苗族自治州任職的兩年多的時間裡,他親自到到過湘西的二百一十八個城鎮和鄉村,這個資料還不包括一些深山中的寨子。
在鄭培民的工作生涯中,他的妻子曾多次到湘西探望他,剛進到他的住處,就看到地上扔著一雙雙還未來得及清洗的滿是泥巴的橡膠鞋。
每當妻子要幫他清理時,鄭培民總是攔住妻子:“每天都要出門,還是會弄髒的。”
鄭培民僅有的一套外出開會時穿的西裝,也在潮溼的櫃子裡被蟲子蛀了洞……
2002年的冬天,一封來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叭仁村的信,跨越萬水千山,郵寄到鄭培民身邊,字裡行間都是湘西百姓對他的感恩。
村民們在答謝信中表示,鄭培民是第一個跨越1700米海拔,翻越崇山峻嶺,不辭辛勞前來苗寨考察的省委領導,待他們就像親人一樣。
廉潔奉公,清白做人
從政幾十年,鄭培民不忘初心、兩袖清風,曾官至湖南省副省長,卻從未替自己和家人謀求過任何私利。
他的妻子楊立求,從未沾過丈夫的光,忙忙碌碌、樸素一生,也僅僅是新華書店的一個小職員,女兒的終身大事,鄭培民沒有大搞排場,就連一份十分“體面”的嫁妝都沒有拿出來。
這些,在他看來,都不過是過眼雲煙、身外之物,鄭培民心中有“大義”,他的心中裝的盡是黎民百姓、芸芸眾生。
他將自己的熱血青春與滿腔赤誠全部獻給了湖南湘西的父老鄉親們,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最惦念的事情竟是提醒自己的司機不要闖紅燈!
黨中央不斷號召全體黨員要增強危機意識與責任意識,永葆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
如果每一位黨員都能夠保證自己擁有堅定的信念、作風端正、內心與思想純潔,我們黨才能始終保持純潔。
鄭培民同志時常告誡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要想思想信念不崩潰,政治信念不動搖,就要注重世界觀的改造與重構。
做人是做好一切事的根本,他將“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有本事”作為自己人生的行為規範,透過磨鍊,不斷打磨自己的心智與靈魂,力求成為“人民的好公僕”。
鄭培民同志作為黨的一名高階幹部,從未被權力所誘惑,他廉潔奉公、清白做人,沒有拿過群眾一針一線,哪怕是在“公事”上,鄭培民時刻注意保持低調。
曾經有一次,他到湖南省一城鎮進行實地考察,當時的他已經官至湖南省副省長,當地接待他的領導特意為他訂了一間十分豪華的酒店。
鄭培民走到門口就停住了,他問明情況後,神情嚴肅地對負責接待他地人說:“共產黨人最重要地是什麼?不是這些享樂的、外在的東西,而是要為人民群眾解決問題、辦實事,湘西山裡一些地區的百姓連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都難以維持,我又怎麼好意思在這裡安然享樂呢?”說罷,便憤然離去。
他能夠正確應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絕不以權謀私,也堅決不進行不正當的“權錢交易”,鄭培民同志曾說:“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正大光明地說出來,我沒有一點對不起黨和人民”。
他認為,自己的權力是黨和人民群眾賦予他的,這也是國家對他的信任,他絕不能辜負,自己一定要廉潔奉公,清白為官。
因此,鄭培民不但對自己要求十分嚴格,就連他的家人,也不允許有任何“出格”行為。
鄭培民為他的妻子制定了“三不”規則:
1.絕對不能替任何人給自己傳訊息,無論是親戚、朋友還是同事,是書信還是口信,一律都不允許;
2.絕對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禮品贈送;
3.堅決不能利用自己的身份獲取便利。
曾經有一次,有一個人希望透過鄭培民的妻子楊立求“走捷徑”辦理事務,為此,還特意送了楊立求3000元的“禮金”,這一舉動直接觸碰到了鄭培民地兩條“紅線”!
楊立求與丈夫相處多年,十分清楚鄭培民的為人,她便板起面孔,十分嚴肅地向那人說:“你給我們‘送禮’,就是讓我們犯錯誤,這是萬萬不可以的!”
雖然鄭培民同志的黨內職務不斷髮生變動,但是他妻子始終低調樸素,她的工作一直都是書店的銷售員,只不過工作地點偶爾會發生些微小流動而已。
鄭培民與妻子對兒女的教育亦是如此,他們常常告誡子女:“我們創造的一切不屬於你們,你們要用自己的智慧與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
在鄭培民同志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一句“不要闖紅燈”,不僅是留給司機的,更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他在世時也時常告誡自己,其他的職業崗位需要有才氣、有靈氣,而黨員幹部唯有不忘初心、一身正氣,才能夠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現如今,經濟社會飛速發展,黨員幹部所要抵制的誘惑也越來越多,但凡心思稍有不正,就會落入貪汙腐敗的無底深淵。
鄭培民同志為所有黨員做了最好的榜樣,只有廉潔為官,一心為民,才能夠永遠不“闖紅燈”。
鄭培民用他的實際行動與光明磊落的一生,向所有人詮釋了“人民公僕”的含義,他以真心待人,人必以誠相饋。
前輩已逝,精神永存。鄭培民同志“做官先做人,萬事民為先”的至理名言,猶如一盞永不熄滅的燈,照亮著我們前行的每一步路,像一曲嘹亮的衝鋒號,敦促我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