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著名的國學大師梁漱溟先生認為,人一輩子需要漫長的修煉,就像一隻鬥雞,要想修煉成功,成長成為一隻出色的鬥雞,需要漫長的訓練過程。
梁漱溟先生將人生修煉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沒有什麼底氣還氣勢洶洶,像無賴叫囂的街頭小混混;第二階段,緊張好勝,儼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年輕人;第三階段,雖然好勝的跡象看上去已經全泯,但是眼睛裡精光還盛,說明氣勢未消,容易衝動;到最後,呆頭呆腦,不動聲色,身懷絕技,秘不示人。
梁漱溟先生所說的4個階段不是他的發明,來源於《莊子·達生篇》。
周宣王是周朝第11位王,特別喜歡鬥雞,他聽說有一個叫紀渻(shěng)子的人是鬥雞高手,就聘請他來為自己訓練鬥雞。
10天后,周宣王就問他,鬥雞訓練好了沒有?紀渻子指著鬥雞才他說,你看它表面上鬥志昂揚,其實內在虛浮不堪,放出去必定被鬥敗。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是不行,因為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太過浮躁了。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再來催,紀渻子仍然搖頭說不行,仍然鬥志昂揚,眼神銳利,意氣太盛。
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了,看到這隻鬥雞木木呆呆的,紀渻子卻對他說差不多可以了,讓周宣王特別不解。
紀渻子解釋說,鬥雞訓練到了這種程度,別的雞即使打鳴挑釁,它也不為所動,看上去像木雞一樣,毫不起眼,其實很厲害,別的雞看到它不敢應戰,掉頭就逃跑。
這就是成語“呆若木雞”的來歷。
在現代,人們常常把一個人呆頭呆腦、木訥痴傻的樣子說成是“呆若木雞”,是一個貶義詞。但是,“呆若木雞”最初是一個褒義詞,用來形容一隻鬥雞經過訓練後,所達到的不戰而勝的高超境界。
梁漱溟從鬥雞的訓練過程,悟出了人生修煉的4個不同階段,不同的階段表現出不同的境界。
- 第一階段:沒有底氣,氣勢洶洶
許多人在這一階段,就像鬥雞的第一個階段,沒有多高的水平,卻張揚炫耀。當一個人不停地炫耀自己的時候,其實恰恰是在向別人掩蓋自己的虛弱,是內心是不自信的表現。
表面裝出很強大的樣子,其實內心裡很軟弱,完全是外強中乾,像一個無賴叫囂的街頭小混混。
用孔子的話說:“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這種人雖然外表看起來很強悍,其實內心非常虛弱,心虛得就像做賊一樣。
北宋富弼沒有當宰相前,聽說有人說他的壞話,他都是一笑了之。
有一個很張狂的秀才想當眾羞辱富弼,就說向他請教一個問題。他不好回絕,讓他難堪,就讓他問。
秀才說:“欲正其心必先誠其意,所謂誠其意就是毋自欺。如果有人罵你,你會怎樣?”富弼答道:“我會裝作沒聽見。”
秀才聽後哈哈大笑,嘲笑他自欺欺人。富弼的僕人都看不下去了,埋怨他怎麼能說卻裝作不知道呢?
富弼說:“這個人是輕狂之士,如果與他理論,一定會言辭激烈,無論對錯,他都是口服心不服。這樣的人心胸狹窄,必定很記仇,與他爭論,徒勞無益。”
幾天後,富弼在街上遇見那個秀才,主動上前打招呼,秀才卻不理他,扭頭而去。走了不遠,又回頭大聲說:“富弼只不過是一縮頭烏龜。”
富弼絲毫不理會秀才,秀才自覺無趣,走開了。其實富弼年輕的時候,伶牙俐齒,也很張揚,常常得罪人,他覺察到鋒芒畢露不能帶來好處,只能招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於是,就改掉了張狂的毛病。
人沒有本事的時候,往往最怕別人看不起他,總要裝出自己很有水平的樣子,迫切想得到社會的承認和他人的敬重。
- 第二階段:鬥志昂揚,意氣好勝
到了第二個階段,自身就有了一點本事,就覺得自己了不起,往往鋒芒畢露,不可一世,儼如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年輕人。
年輕時,年少輕狂是本性,總愛用張狂來標榜自己的特立獨行,總愛以誇誇其談來顯擺自己無所不知。
老子說:“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鋒芒外露,不能持久,鋒芒太露的人很容易得罪人。
因為誤以為自己很強大,目中無人,看不起別人,說話輕狂,口出狂言,四處挑釁,招惹是非。
孔子也反對為人太過張揚,即使處在高位,也要“泰而不驕”。
民國時期,在倫敦舉行一個畫展,中國決定參加,就派蔡元培和林語堂參與選畫。
當時法國有位漢學家叫伯希和,自認是中國通,在觀覽時滔滔不絕,有意顯擺自己在中國畫好像多麼精通。蔡元培聽出他有許多漏洞,並不批駁,一言不發。
蔡元培的沉默,讓伯希和突然意識到自己淺薄無禮,後便閉了口,向蔡元培投去了敬佩的眼光。
林語堂曾說這一幕:“這是中國人的謙虛和涵養,反映外國人賣弄與淺薄的一幅絕妙圖畫。”
面對不懂行的而多嘴多舌的人,很多人會不自覺地辯駁,以彰顯自身學識。蔡元培卻沒有這麼做,而是以一份寬廣的胸襟包容了別人的不堪,也彰顯了自己的格局。
- 第三階段:不再好勝,氣勢未消
即使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實力,道家也認為不要鋒芒畢露。經過長期的磨練,到了第三個階段,銳氣有所削減,不那麼爭強好勝了,但是依然有衝動的可能,這其實就是修養還不到家的表現,還不能夠做到氣定神閒,淡定自若。
錢鍾書先生曾說:“一個人二十不狂沒志氣,三十猶狂是無識妄人。”
二十來歲,血氣方剛,年輕氣盛,這是人之本性,如果不狂,就體現不出年輕人的朝氣。到了三十來歲,見過了世面,應該懂得收斂。如果這個時候還容易衝動,與人不斷地爭鬥,說明他毫無長進,是不成熟的表現。
富弼當了宰相後,常教育子孫說:“‘忍’之一字,是辦好一切事情的竅門。倘若一個清正節儉的人再加上這一忍字,做任何事都會勢如破竹,沒有能難住他的。所謂相者,要有天地之氣魄,能容萬物。如果不能忍,何異於青蛙,一觸即跳,一跳便叫,如何是好?”
- 第四階段,呆頭呆腦,身懷絕技
鬥雞訓練到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呆若木雞,到了這個階段,不是真正的呆,而是大智若愚,身懷絕技,卻不外露,面對外界的風吹草動,處亂不驚,練就了強大的氣場,讓對手望風喪膽,不戰而逃,正所謂“不爭而天下莫能與之爭”。
人生修煉到了這個階段,鋒芒全部收起,無絲毫衝動之情,溫潤如玉,泰山崩於前而不懼,無故加之而不怒。
《道德經》第68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於統兵的人,不逞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會被激怒;善於戰勝敵人的人,不會與敵人對持。
曾國藩曾說:“好勝人者,必無勝人之處;能勝人,自不居勝。”真正有才華的人,反而不顯山露水;境界越高,姿態就越低。
曾國藩攻陷太平天國天京後,他的威望達到了無與倫比的巔峰。但是,他知道物極必反,樹大招風,他及時適當消減湘軍的人數,既不讓朝廷對自己產生疑忌,又能擁軍自保。
在實力最為強盛的時候,曾國藩選擇了韜光養晦,最終遠離兇險,穩居高位,全身而終。
梁漱溟先生把第四階段看作是人生修煉的最高階段,認為人到了這個階段,變得特別能覺得住氣,處變不驚,看似人畜無害,卻有不怒自威的震懾力。
這個時候,沒有的鋒芒,對人不慍不躁,面對的一切都能接受,如孔子所說的“耳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達到了大智若愚的境界。
孔子曾經向老子學禮,老子告誡他說:“一個聰明而富於洞察力的人,喜歡批評別人,因而身上經常隱藏著危險。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因為暴露了別人的缺點,同樣是危險的。一個人應該有節制,不可處處佔上風。”
老子說:“挫其銳,解其分(紛),和其光,同其塵。”這是成語“和光同塵”的出處。這段話的意思是,隱藏起鋒芒,消除紛紛擾擾,收斂自身的光華,混入塵埃之中。
越是有修養的人為人處世越謙卑,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心,不示人以驕傲,不顯露自己特別之處,顯得很普通,與大眾沒有什麼兩樣,沒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沒有讓人難以親近的高高在上之感,與人融洽相處。
人生是一個修煉的過程,而修煉過程是一個收斂鋒芒的過程。
當一個人懂得收斂自己的光芒,能夠做到內斂、收放自若的時候,他就成熟了。
當一個人含而不露、寵辱不驚的時候,他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時候,他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了。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立刪)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 ,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