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對過節的興趣越來越淡了。
童年時每逢過年的歡喜雀躍和無比興奮的心情再也回不來了,就像發飛的風箏,一脫手就飛走了,從此便無影無蹤。
都說以前因為以前物質匱乏,只有逢年過節才能吃好的,穿好的,所以那時候的人們才那麼盼望過節,這只是其一。
第二個原因是以前不但物質匱乏,連娛樂活動也甚少,人們對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生活狀態難免有點倦意,偶爾需要一點新意和改變,而過節正好是改變枯燥乏味生活的最好時機,節日裡走親訪友也是一種休閒活動。
在節日裡大家可以藉機改善一下伙食,犒勞一下粗茶淡飯已久的腸胃,平日聯絡不便的親朋好友也可以歡聚一堂,大家都是帶著期盼已久的心情。
孩子對過節的興奮和歡迎程度是無與倫比的,因為只有在節假日裡,父母才不會輕易地去斥責趁機比往日更加調皮搗蛋,更加人來瘋的孩子,因為過節呀,只有過節是可以讓孩子盡情放肆的,大人們是可以寬和縱容的。
那時過節無倫是孩子還是大人,人們對每個節日都是極其重視和講究儀式感的。
而現在真的有點不大一樣了,現在過節的主要慶祝方式就三點,家人團聚,朋友聚餐,出門旅行。而前兩個都是離不開吃
現在物質條件過於豐富,中國人都營養過剩了,巴望多點清淡飲食,還沒消耗掉滿肚子的油膩,節日就到了,又要開吃了,大家對吃的慾望沒以前那麼強烈了,明顯到最後幾天大家根本就吃不動了。
過節的另一方式就是和親朋好友聚會。
以前通訊條件落後,親友的聯絡不如現在這麼得便捷和頻繁。現在節日裡相見的人可能離上次見面的間隔才沒幾天,那種要與許久未見朋友的期盼心情就不會那麼高漲。
節日裡親戚的見面場景更是讓人索然無味的。在出席家庭活動時,也是長輩們各自炫耀並相互攀比的重要時刻。情感至深的親戚兄弟姐妹們隨著各自長大後,溝通和聯絡的減少,每次見面莫名有了少許的疏離和淡漠。
而平日看望父母,與兄弟姊妹見面本來就是往來如梭,極其頻繁的,到了過節聚餐除了大家舉杯一起說幾句節日快樂的話之外,實在找不出還有什麼節日氣息,甚至連桌上的菜餚都與平日沒什麼兩樣。
當今的精神物質也是空前得繁榮,節日裡走親訪友已不像以前是一個主要活動專案。
那麼走進大自然,出門旅行似乎是很不錯的過節方式。
在法國定居的一好友說,法國約有150天是假日。他們很享受,他們要麼去狂歡,要麼去戶外遊玩,去海邊,去森林,去原野,盡情享受生活。
可我國是人口大國,節假日裡,大家都懂得,只要是旅遊景區,不但遊客量爆棚,還要被限流遊覽。戶外到處都是人,哪怕一個街心花園都會讓你找不到一塊空地小憩一下,連遮陰的大樹底下都被人佔了位。更別說旅遊景點的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每每電視新聞裡放出旅遊景點人滿為患的場景時,躲在家裡的人都會倍感慶幸,還好沒出門。
最讓人無法接受的是,就這樣擁擠不堪,挨肩擦肩的旅遊體驗,費用還要比往日貴出很多倍。
而孩子們呢?節假日只是稍微喘口氣而已,想撒歡盡情地玩?門都沒有,各種補習作業和興趣班在節假日也是不可以不去的。家長的管教也不會太方松,以免孩子在節日裡變成了脫韁的野馬,節日後無法收住心好好去上學。
好像那些加班狗才會對節日有點盼望,其實他們只是喜歡不上班的日子,他們會選擇在家躺著刷劇或睡它個天昏地暗,這通常是大多加班狗的過節模式,什麼節日的儀式感或其有什麼文化含義,他們是無感的,也不感心趣。平日加班加慘了,只需感謝節假日可以讓自己能體驗酣睡到自然醒的感覺。
當節假日結束後,他們上班綜合症又來襲,約過了一週,生理和心理逐漸調至正常,可沒過多久,下一個節日又要來了。
如果說最喜歡過節的人莫過於老人了,平日冷清的老人是很享受節日的熱鬧喧囂場景的,特別是多子女的老人,一到節日,就是自己和子女們歡聚一堂,其樂融融的高光時刻。那首歌不是這樣唱的麼,老人們不圖兒女們為家做多大貢獻呀,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
應該再加一句,老人還圖個熱熱鬧鬧。
生活是需要儀式感的,也許節日就是為了讓我們在特定的時刻感受生活中更有意義的東西。
如果你喜歡過節,那你肯定是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過節方式!你的過節方式會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