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9日,毛澤東會見了郭沫若,這次會面稱得上是他們兩人的友誼開端。那個時候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他們之後會成為關係密切的詩友。
也是在這次會面裡,毛澤東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至今還在流傳著:“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讓中國人民揚眉吐氣了。國家的和平統一是必然的,但是通往這一美好前景的道路是曲折的。
還是在這一天,毛澤東有了他人生中第一塊手錶。在之後的日子裡,他再沒把手錶摘下來,直到他去世。
圖|毛澤東
在那個年代裡,手錶的地位就和中山裝一樣,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身份,也可以烘托出一個人的氣質涵養。凡是社會地位高點的人,都會在手上戴一塊手錶。就算不是為了實用,也是為了裝點下門面,做一做追趕時尚的“弄潮兒”。
普通老百姓不戴手錶,那是因為手錶一直以來屬於“高精尖”產品,價格偏貴,普通家庭沒有特別需要,自然不願意斥巨資了。
但是不是所有有社會名望的人都把手錶看成必需品,也不把“門面”看得那麼重要。
就有這麼一位偉人,他即使身居高位,也沒有戴上手錶。後來,他手上出現了一塊手錶,一戴就是一輩子的時間。對他來說,與其說是手錶,更是友誼的象徵。
圖|歐米茄手錶
這位偉人就是毛澤東同志,他手上唯一戴過的是一塊歐米茄手錶。這塊手錶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呢?又代表了毛澤東與哪位摯友的情誼呢?
這篇文章就為大家徐徐道來。
大家想必都知道,毛澤東除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詞家。他痴迷詩詞,也尤其擅長作詩。
他的很多詩作都成了膾炙人口的佳作,“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數不清的經典詞句,剛步入學堂的小學生想必都能背誦幾句。
圖|伏案寫作的毛澤東
毛澤東也愛交朋友,一生結識很多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有戰友、有知己,還有詩友……
說到毛澤東以詩會友,他的詩友中比較耳熟能詳的就是胡喬木,也就是他的政治秘書。但是還有一位詩友,大家聽到這個名字,可能會有點好奇,毛澤東和他是怎麼走到一起的呢?又是怎樣的因緣際會呢?
這位“他”就是郭沫若,現代著名的作家和歷史學家,他和毛澤東又是怎樣產生交集的呢?
1945年,應蔣介石的邀請,毛澤東準備前往重慶進行和平談判,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和百姓的安定生活,做出了最大努力。
圖|郭沫若
毛澤東和周恩來、王若飛一起乘飛機趕往重慶。8月28日下午3時許,毛澤東等人的飛機到達了重慶。開啟飛機艙門,只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政治部部長張治中還有當時的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兩人一同在機場等候,迎接毛澤東等黨中央領導人的到來。
向外走去,還看到了等待在機場的愛國民主人士,他們對這場談判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希望中國能在和平中走向統一。
其中,郭沫若也在人群中。他當時是重慶工作委員會主任,在這麼重大的歷史時刻,他自然也要隨同在側,也可以藉此機會和好久不見的朋友聚一聚。
都說君子之交淡如水,說的就是毛澤東和郭沫若兩人吧。在1945年以前,毛澤東和郭沫若相隔千里,不能時時相見,只能透過書信來往。但兩人事務繁多,要寄信都得抽空寫,一來一往都要花上個把月的時間。所以,那個時候,毛澤東和郭沫若的來往算不上頻繁,但還是記掛著對方的。
毛澤東走出艙門,望著在門外熱情歡迎的同志們,他在舷梯上就對著大家揮手致意。
就在這時,郭沫若看到許久沒見面的老友,他被大家眾星捧月般圍在中間。文人墨客的觀察力比旁人要細膩一些。
他看著毛澤東身邊圍著的都是雙方的軍政要員,還有一些社會名人,他們穿著光鮮靚麗。相比之下,毛澤東就顯得樸實多了,一身中山裝,再也沒有其他的配飾。最關鍵的是,他是在場少數幾位沒有戴錶的同志。
郭沫若發現了這個細節,他知道毛澤東向來不拘小節。但出門在外,沒有手錶掌握時間是很不方便的。手錶除了裝飾外,更重要的就是它的實用功能了!
當時,時間緊任務重,他也沒有上前見見老友。
但是毛澤東可沒有把郭沫若忘記哩。
到了9月9日,國共兩黨緊鑼密鼓的談判和會議暫時告一段落了。毛澤東立馬差人和郭沫若約定好要見面。
郭沫若自然欣然赴約,他帶著自己的夫人於立群,到了毛澤東在重慶下榻的地方——桂園,兩人好一番會談。
圖|於立群
在機場迎接毛澤東時,郭沫若發現的細節始終被他記在心裡。兩人正聊得興致勃勃的時候,郭沫若的一個舉動讓在場的人都有點摸不著頭腦了!
只見,郭沫若低頭解著手上的手錶,然後又神情專注地給毛澤東戴在手腕上。
毛澤東看著手上多出來的手錶,心中有了一份計較:郭沫若老弟是看我手腕光禿禿的,想要給我加些點綴了!
這段時間,會見的人非富即貴,都是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幾乎人手一個手錶,不趕“時髦”都不行了。況且手錶確實很實用啊!觀念要時刻跟著時代走啊!
郭沫若老友的心意,毛澤東自然是愉快地收下了,而且平時生活裡,把它當寶貝一樣愛護著。
毛澤東身邊的人都知道,毛澤東在外行軍打仗有三樣東西不帶:不帶槍,不帶錢,也不會戴手錶。郭沫若的這塊歐米茄手錶成了例外。可見,郭沫若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在幾人共進晚餐之後。毛澤東不無感慨地和郭沫若聊到文化界的革命事業。
當時,郭沫若在中國文化界已經聲名大振,是翹楚般的存在了。毛澤東也很欣賞他的才能和思想,是可以和黨共進退的。
毛澤東表明他的主張,文化界的態度應該要強硬起來,要勇於做鬥爭。還留下一句飽含意味的話:“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這次赴重慶談判,讓毛澤東產生了千頭萬緒,卻不知如何抒發。於是,他用了他擅長的方式。
在準備動身回延安的時候,他把自己創作的《沁園春·雪》謄寫在了打算贈予柳亞子的紀念本上。“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代偉人就在重慶留下他的豪言壯語。
沒想到的是,短短四天的時間,毛澤東剛和周恩來等人到達延安,重慶的《新華日報》上就出現了毛澤東的這首詞作。不僅是文化界,還有政治界都有了不小的波瀾。
郭沫若心中更是有了不小的振動,他被毛澤東的豪邁和膽色折服了。
圖|《新華日報》老照片
說到郭沫若,他的本名是郭開貞,郭沫若是他的筆名,大家對他的筆名自然眼熟更多。
1892年,他出生在四川樂山的沙灣鎮。家裡有些經商的產業,家境比較富庶。他從小就接受到了優越的教育。5歲時,進入了家裡書塾“綏山山館”唸書,當時他的老師是沈煥章。這位教書先生沒有舊時代的迂腐之氣,他不僅讓學生們讀《詩經》一些經典的古典文學,還帶著孩子們接觸了新式的知識,對郭沫若的文學還有思想啟蒙起到了很大的影響。
他在之後的生活中也經常懷念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師。
圖|四川樂山
郭沫若很早開始接觸民主思想,也慢慢形成了比較激進的革命思想。這在當思想還未開化的環境中,郭沫若顯得格格不入。他在學校中因為反對教師專制、參加罷課風潮,受到了多次處分。
在他22歲的時候,在大哥郭開文的資助下,郭沫若赴日本留學。在大學的時候,他念的是醫學專業,但是他的興趣顯然不在這上面。他開始在課餘時間,閱讀了大量西方文學大家的作品。這個時候,浪漫主義開始在他腦海中生根發芽了。
在求學的同時,他還積極參與愛國學生運動。
1919年,發生了對中國青年來說的大事件——五四運動。郭沫若遠在日本,也積極聲援國內學生運動,他組織了愛國社團夏社,還寫了一篇小說《牧羊哀話》來呼應時事。最重要的是,他開始在中國文壇嶄露頭角。
他開始創作兒歌,用兒童純真質樸的語言,表達對社會黑暗政局的不滿,有些佳作如《爐中煤》被髮表在上海的《時事新報》的《學燈》上,《學燈》當時可是先進革命思想的宣傳陣地。中國先進文人都知道了有一位叫郭沫若的青年,詩才很不錯。他們不知道的是,郭沫若會成為日後中國文壇的領軍人物。
在建國初期,國家開始呼籲文化界積極創作,營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自由風氣。毛澤東身為領導人,也努力響應號召。國內形勢安定下來,毛澤東的詩興也按耐不住了。他一下子發表了大量的詩作。毛澤東同志是個追求浪漫的人,他的詩作也喜歡加入浪漫主義元素。
但那時,西方的浪漫主義文化遠重洋來到中國,還是個新鮮的事物。別說很多普通民眾欣賞不來,就是一些傳統的文化人士,一時半會也接受不了這種浪漫主義。
圖|《學燈》
毛澤東接受過傳統的教育,也學習過新的思想文化,他樂於去接受新的東西。大家都知道,他的詩詞當中,有很多都是記錄戰鬥的。在創作時,他會把革命的現實主義和革命的浪漫主義手法兩相結合。
這讓郭沫若就像找到知音般欣喜。兩人的想法是一拍即合。
毛澤東鼓勵文化人把浪漫主義手法運用起來,在他的倡導下,浪漫主義也慢慢和現實主義的地位齊平了。
郭沫若十分動容地說道:“從那以後,自己也敢於承認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了。”
毛澤東和郭沫若之間的故事還是要從詩說起。
1955年年底,當時郭沫若帶著中國科學院考察團訪問日本。為了把訪問的成果記錄下來,他使用的方法和毛澤東用的有異曲同工之妙。郭沫若把考察的心得體會創作成了詩,一共10首古體詩,他還給這組詩取名為《訪日雜詠》。
毛澤東和郭沫若兩人,不僅都愛寫詩,也愛評詩。
郭沫若就把其中的六首詩寄給了毛澤東。毛澤東把他的詩作仔細品鑑了一番。郭沫若的詩才,毛澤東一直都很看好,詩既有藝術價值,也很有紀念意義,他就把它們交給了北京的市委書記彭真,讓他發表在《北京日報》上,還特別叮囑到:要把詩中的草書換成楷書,以免出現差錯,也方便讀者們觀賞。
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毛澤東對郭沫若的知遇之情,讓郭沫若心中時常感念。
兩人因詩結下的情誼也越發深厚。
1957年,毛澤東的18首佳作在《詩刊》的創刊號上發表了。郭沫若得知之後,就立馬提筆寫下了《試和毛澤東韻》,用來做毛澤東詩作的應答之作。
1961年10月,郭沫若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觀看了一出《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當時是由浙江省紹劇團表演展出的。郭沫若看了之後,心中頗受震動,他一時間詩興大發,在一週之後,就創作出了一首七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11月初,在《人民日報》上發表出來了。
這首詩的構思其實很巧妙,頗有些借用典故、對映現實的意味。
這首詩詩作的是這樣:“人妖顛倒是非淆,對敵慈悲對友刁。咒念緊箍聞萬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萬當剮唐僧肉,一拔何虧大聖毛。教育及時堪讚賞,豬猶智慧勝愚曹。”
這首詩的浪漫主義手法吸引了毛澤東的目光。
毛澤東看到在報紙上發表的詩作,一看署名是自己熟悉的郭沫若,心中有些激動,又是欣慰,提筆就寫下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猶可訓,妖為鬼蜮(yù)必成災。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
其實,郭沫若在寫下《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準備送交《人民日報》發表的時候,也給毛澤東寄了一份,這是二人作為詩友形成的默契。
圖|《人民日報》
詩作發表了之後,郭沫若就把這件事情暫時拋在了腦後。當時公務在身,他去了上海、浙江還有廣東等南方城市遊訪。差不多過了兩個多月,郭沫若之後回憶到,還是康生把毛澤東的那首和詩,抄錄給自己,他才知道,那時他還遠在廣州。
距離毛澤東的和詩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郭沫若當天就焦急地寫了一首和詩,讓康生遞交給毛澤東。
這首和詩這樣寫道:“賴有晴空霹靂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霧,八十一番弭大災。僧受折磨知悔恨,豬期振奮報涓埃。金睛火眼無容赦,哪怕妖精億度來。”
毛澤東和郭沫若的這幾番唱和,就是精神交往的典範啊!雖然兩人相隔兩地,沒有見上幾面,但一點不妨礙他們加深情誼。
1962年12月,正趕上毛澤東70歲生日,郭沫若心中時常記掛著老友,想到老友過七十大壽,想要作一首詩恭賀壽辰,於是就創作出了《滿江紅·領袖頌》。
在郭沫若眼中,已是詩友的毛澤東,是怎樣的領袖人物呢?
郭沫若對毛澤東的領袖氣質一直都很敬仰,他直接抒發道:“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毛澤東就是在滄海沉浮的英雄人物!
這首充滿豪情壯志的詩作,在來年的元旦,就被《光明日報》刊登出來了。毛澤東看到後,很有些意趣,他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心中思緒萬千,詩興不得不發,直接揮筆寫下了一首《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
毛澤東給郭沫若寫和詩,其實不僅是為了抒發情懷,寄政治觀點在詩詞中,對毛澤東是更重要的價值。
兩人有時心意相通,毛澤東心中自然欣慰,但是他們有時也會產生分歧。
就有一次,1962年,讀了毛澤東發表的6篇詞作,郭沫若和往常一樣,立馬寫下了《喜讀毛主席的<詞六首>》,就把它交給了毛澤東。
收到郭沫若的毛澤東,立馬開啟看,它研讀一番,眉頭似有一些愁色,這和他以往的反應都不一樣,旁人有些疑惑。
當天,毛澤東就在郭沫若的作品做了一番修改,情不自禁感慨道:“解釋之難,就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
原來,郭沫若的文章有些是對《憶秦娥·婁山關》的解讀,毛澤東看了之後,覺得不夠精準。於是,親自以郭沫若的口吻在原文上做了一些改動。這些修改主要是在一些歷史事實上,關於郭沫若的觀點,他原封不動。
即使這樣,郭沫若還是稱得上很得毛澤東心意的解讀者。
郭沫若曾經說過:“詩人與哲學家的共通點是在同以宇宙全體為物件,以透視萬事萬物的核心為天職,只是詩人的利器是純粹的直觀,哲學家的更多一些精密的推理。”
郭沫若認為,哲學和詩詞是可以共通的,而毛澤東雖然沒有直接說出類似的觀點,但是從毛澤東的很多詩詞當中,都可以看出,毛澤東顯然是十分贊同郭沫若的觀點的。
那是因為,當代很多人都研究過毛澤東的詩詞,他們從他的文字裡,是可以看出毛澤東的哲學觀的。
圖|毛澤東詩作
這大概也是毛澤東和郭沫若,在詩詞上如此投緣的很重要原因吧!
古人云:“高山流水”。講的就是知音難覓、知己難尋的故事。
這是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先秦時期,有一琴師,名叫伯牙。一日,他一時興起,到了荒郊野嶺,直接席地而坐,架起琴,撥弄琴絃,一股琴音就自然在山間飄蕩出來。而這時,琴聲引來了上山砍柴的樵夫—鍾子期。他在一旁聽完琴聲,直接感慨道:“這不就是泰山和江河的景象嗎!”
伯牙聞言,激動得說:“對啊!你所想的就是我所想的!”
能夠找到人生的知音,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情。毛澤東和郭沫若,他們之間的情誼,不就是這樣嗎?
30餘年的時間裡,毛澤東一直將郭沫若所贈的手錶戴著。時間一長,錶盤開始泛黃,錶盤也有些模糊看不清了,錶帶看上去就陳舊了不少。毛澤東身邊的助手,看到毛澤東的手錶,實在過於舊了,就建議毛澤東換一塊。但是毛澤東拒絕了,他說道:“拿到手錶店裡去修一修,再換隻錶帶還是可以戴的啊!不用換啦!”
直到一次,這塊歐米茄手錶的某個零件失靈了,手錶沒法運作了。而碰巧的是,有一位來自瑞士的朋友,送給毛澤東一塊金錶。毛澤東只好換上金錶。
但是沒過兩天,毛澤東看著手上的金錶,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他讓助手把他的歐米茄手錶拿去再修一次,而手上的金錶則上交國庫了。助理心中很不解,為什麼嶄新的手錶不戴呢?
毛澤東只是解釋道,金錶太重,戴在手上不舒服。
那塊歐米茄手錶在北京亨得利鐘錶店裡,修表工為它更換了零件,又被清洗了機芯,“改頭換面”一番,又重新回到了毛澤東同志的手上。
這塊手錶,是郭沫若贈予的。在毛澤東的心中,這就是他和郭沫若友誼的象徵,所以他妥善珍藏。隨著時間的流逝,彼此的情誼也會越發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