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是中國人的社會活動中當之無愧的世俗盛宴。
每當婚喪嫁娶之時,許多地方總會擺上流水席,大宴賓客兩三天。這流水席不僅僅是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同樣的流水席,在四川地區叫壩壩宴,而在蘇州,就叫做木園堂。
時至今日,很多本地人都不知道木園堂的存在,只有過去的吳縣,如今的相城、勝浦、常熟等地還保留著搭建木園堂的習慣。
其實最早的木園堂可追溯到明朝,並且一度在江南盛行。
直到六十年代,"破舊立新、移風易俗"運動席捲全國,自那以後,木園堂就消失了,直到近年才在鄉鎮重現。
蘇州重傳統,重民俗,家中“幹事體”,主家會在附近搭建臨時的木房子。
傳統的木園堂呈長方形,所用木材多為杉木、水柳木等,一般兩個成年人三個小時就可搭好三間。木園堂頂可鋪設雨布,這樣下雨也不用擔心。
木園堂其實就是現搭的房子,材質全木,門窗俱全,為著宴請賓客,裡頭擺滿了桌子凳子,需要擺幾桌就擺多大,擺個二三十桌不是問題。
有些朋友會說,木園堂不上檔次,太low了,用木園堂還不是為著它便宜啊。
其實不然,大家都知道,傳統的蘇州“辦事體”都需要兩三天的:
第一天叫“落桌”,其實就是找個理由請大家吃飯,但飯菜會比“正日”的簡陋些。
第二天是“正日”,這一天最重要,也是最熱鬧,晚上菜餚最豐盛。
第三天被稱作“吃落腳”,基本就是自家人和幾個“相幫人”,算是一個結束,也是犒勞犒勞“相幫人”。
相比於在酒店吃一天的費用,用木園堂的費用只怕是只多不少的。
如今的木園堂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原始的木製房子,另一種像蒙古包,若是辦婚嫁喜事,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蒙古包”,因為內部空間大、挑高較木質的有優勢。
宴席中,美味菜餚也是重中之重。
酒店內的一桌酒席精緻氣派,卻比不上木園堂內來得更有煙火氣。木園堂的廚師,技藝一般由先輩傳授,名氣大的廚師甚至要預約。
懂行道的人只要吃了冷盤,就知道這師傅手藝如何了。
辦事前,大師傅會列好選單,所需材料可主家去採辦,自然也能讓大師傅全包。名氣好的大廚就這樣口口相傳,這便是最好的履歷了。
木園堂的酒席以“正日”晚宴為重頭戲,一般是八冷盆,十道大菜,四湯四炒四點心,上菜的順序亦如是。
晚宴的主角必定“四大硬菜”:雞湯、走油肉、豬蹄、海鮮。
講究點的人家,還會有澳洲大龍蝦、螃蟹、鮑魚等入菜。除了菜品外另有六點心、冷盤和瓜果,這陣仗豈不熱鬧。
木園堂一般都就近搭建,廚房也是現造的,大師傅會帶著所有需要用的行頭,連鍋碗都自帶,不用主家操心。
最惹眼的還是那大蒸屜,蒸屜一熱,香氣四溢,把“辦事體”的氣氛張揚得熱火朝天。那十幾層的蒸屜裡頭就是大名鼎鼎的江南蒸菜了。
蒸菜的好處可多了,不光上菜的速度快,而且都是熱湯熱水,吃的就是原汁原味的那個鮮勁兒。
二三十桌的大場面,上菜也是個難題,但是有了鄰居親友的“相幫”,這也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依照風俗,“辦事體”除了要招待親朋好友,四鄰八舍也是要一起吃流水席的。
正所謂金鄉鄰,銀親眷,木園堂留住了風俗,也留住了人情味。
在木園堂裡,距離似乎更近了。
酒店裡的喜事,儀式感較重,像是走過場,人與人反倒有些疏離。
在木園堂裡就不同了,在這和誰都能搭上一茬,多年不見得親眷,朋友,喝著茶打著牌,隨便一張桌子坐下,能從開席聊到結束,邊吃邊聊。
孩子也能在這大木頭房子裡盡情撒野。
除了特別講究的人家,木園堂安排客人入座是沒什麼規矩的,這裡沒有包廂,沒有VIP席,先到的親友先坐,坐滿一桌就算一桌,一桌吃飯也是緣分,說不定還能碰上多年未見的親戚或者小學同學。
緣這東西,妙不可言。
不過隨著近年來城市的發展,木園堂的存在也漸生爭議。
不少動遷小區考慮到原住民的需求,安置了相應的公共空間,然而新來蘇州的朋友卻理解不了自家門口的這種“鄉村風情”,甚至蘇州本地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
作為蘇州傳統民俗文化具象的冰山一角,木園堂所代表的其實是民俗傳承斷層的跡象,在新舊之間地方傳統如何延續,民俗風情怎樣保留,這是時代留給我們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