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嶽塔坡山頂的華嚴三聖造像壯觀精美,神的莊嚴與人的秀美兼具
自佛教傳入中國,
一路留下諸多精美絕倫的石窟造像,
晚唐以降,
北方大規模開窟造像活動漸漸衰落;
唐宋以後,
獨巴蜀地區石窟開鑿與摩崖造像日益繁盛,
綿延不止,且獨具蜀地特色,
書寫了中國晚期石窟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點選下圖以看清字跡)
撰文:雷玉華
攝影:陳新宇
四川——中國石窟造像延續時間最長、分佈最廣的地區之一。當北方石窟造像漸漸停歇,四川石窟卻遍地開花:
川北廣元、巴中地處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與米倉道,較早開始開窟造像。西蜀成都在南北朝時已開始建寺造像,至唐宋更趨繁榮,成為中國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傳播久遠。安嶽、大足的摩崖石刻是晚期石窟寺最傑出的代表。
(左右滑動瀏覽)
安嶽華嚴洞是四川宋代密宗造像的典型代表。正中端坐華嚴三聖,兩側圓覺大菩薩姿態各異,上方浮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雕刻極其精美。
安嶽石刻臥佛位於資陽市安嶽縣八廟鄉臥佛溝內,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唐代臥佛,臥佛上方的釋迦說法圖造像主次鮮明,栩栩如生。
安嶽石羊毗盧洞的“紫竹觀音”是北宋佛教藝術的傑作,全鏤空的化佛寶冠和薄如蟬翼的長裙,展現了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刻技藝
大足北山石刻中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內,造像多達五百餘尊,氣勢恢宏
江波峭壁金牛道
千龕寶相列森羅,百尺金身擁堆壁
金牛道上,石櫃閣棧道傍依著萬仞峭壁,下面是滔滔的嘉陵江。可就在棧道上方絕高處,重重疊疊羅列著上千個佛教造像龕,龕內佛像數萬尊。這就是廣元城外的千佛崖石窟和摩崖造像群,一座刻在江波峭壁上的千年古寺。
千佛崖釋迦多寶窟開鑿於盛唐,雖然題材相似,但造像力求展現人體之美,特別是右側的菩薩像婀娜優美,神態生動
流連在這一尊尊造像之間,過往的人物與場景神秘而清晰地再現眼前。
漢代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經營,打開了中西交流的大門。南北朝時期,中國佛教發展達到第一個高峰期。受佛教與玄學思想影響,此時審美傾向重清瘦、尚自然。但可能是離士大夫文化中心區域太遠,或者絕壁高處雕刻太難,這裡的佛像面貌略顯呆板,不似中原造像眉目含笑,衣帶飄揚。之後的北周至唐代初期,佛像雕刻開始迴歸寫實。
廣元皇澤寺大佛樓內的群雕像開鑿於隋,造像形態健碩,氣勢宏偉。
崇山峻嶺越米倉
它們如深山明珠,奪目卻鮮為人知
金牛道以東的米倉道翻越崇山峻嶺,少人行走。唐與吐蕃(今西藏)、南詔(今雲南)作戰,金牛道受到影響,從中原入川者遂改走崇山峻嶺中的米倉道。大批官員隨之而來,沿路開龕造像,祈福平安。巴中成為廣元之東的又一佛教造像中心。
巴中南龕主體崖壁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造像龕,龕龕珠 光寶氣,尊尊色彩豔麗,大都為唐代造像。
巴中水寧寺釋迦說法窟內造像為盛唐彩雕的傑出代表
隨著唐的滅亡,唐與吐蕃、南詔之戰結束,南來北往的人回到相對好走的金牛道上,巴中又成偏遠地區,鮮有人問津,外來人員的造像運動也隨之而止。米倉道上的往昔漸漸被人遺忘,史書亦缺,只留下些許片段深藏於巴中各龕窟的造像和題記之中。
主佛平和安詳,菩薩細膩豐滿,飛天如嬰兒般肥美,天王與力士表情誇張,形象威武
巴中南龕83號龕中主佛建於唐代貞元年間,佛像一身雙頭,表示祥瑞;這種題材於也之後在新疆與河西走廊流行起來。
群英薈萃大慈寺
成都,西南大都會也,佛事最盛
——《大聖慈寺大悲圓通閣記》蘇軾
儘管佛祖入川的前碼頭在素有川北門戶之稱的廣元,但入川弘法的僧侶們的目的地卻多是西蜀,西蜀的中心是金牛道的終點站成都。
成都萬佛寺出土的南朝蕭梁時期造像龕,現藏於四川博物院
公元8世紀後半葉到10世紀前半葉間,成都成為中國重要的文化中心和信徒僧人往來不絕的佛學中心,文學、藝術和工藝均達到最高水平。中國第一部雕版《大藏經》便是在此刻成並運到首都開封的。訊息傳出,日本即派人來乞賜經版,高麗、女真國等都來乞賜,其他國家也以各種方式來取經學習。當中原的唐代文化與傳統喪失殆盡,蜀中卻得以大量儲存,其中佛教影象與典籍尤為重要。
安嶽石羊鎮孔雀洞造像與重慶大足的孔雀明王像題材相同,造像相似,彷彿出於同門工匠之手。
成都的佛教藝術傳播遠矣、廣矣。2004年,歷經磨難、重新整修的大慈寺對外開放,維修中發現的大量佛像殘件及精美的琉璃建築構件,向人們印證了史書記載的輝煌過往。
安嶽木門寺除大門用木料製作,寺內無際禪師亭的所有柱、枋、簷、脊等均為石制仿木構,故得其名。
邛崍花置寺摩崖石刻位於花石山岩壁上。
從安嶽到大足
一對盛開在川中丘陵淺坡上的姊妹花
晚唐特別是兩宋時期,安嶽、大足兩縣的造像已遠超北方,成為中國晚期石窟史的代表。兩者彼此毗鄰,淵源亦深,風格相似,卻命運有差。
安嶽臥佛院刻經窟的牆壁上佈滿了唐代刻經,幾乎將盛唐民間最流行的佛教經典盡數收錄。
其中一窟的入口處為五代時鐫刻的經幢
安嶽縣取意“安居於山嶽之上”而得名。境內大量石窟寺和摩崖造像,200餘處石窟、10餘萬尊造像遍佈鄉村,僅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達十處,卻默默無聞。重慶大足縣毗鄰安嶽之東南,以北山、寶頂為代表,造像集中,氣勢磅礴,且頭頂“世界文化遺產”桂冠,早已蜚聲海內外,遊人如織。
毗盧洞千佛洞內,眾多供養人形象也坐進佛龕,享受香火
重慶大足北山佛灣中的孔雀明王窟中,壁上千佛與孔雀明王相互輝映,氣氛熱烈。
重慶大足北山佛灣中的轉輪經藏窟結構對稱,造像生動,組合變化豐富,繞窟觀賞,有步步移、面面觀、色色新之妙
大佛的王國
佛似一座山,山是一尊佛
四川地區石窟和造像大都宛若深山裡的明珠,默默無聞,但位於凌雲山棲鸞峰下的樂山大佛卻是一個例外。大佛頭後及兩側的平壩及通道上永遠人頭攢動,每逢節假日,在參觀入口處排隊等上一兩個小時是常事。
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是唐代摩崖造像中最恢宏的藝術精品之一
造大像不易,想象在波濤洶湧的三江水側近80米的陡壁上,工匠們僅憑人力完成如此碩大的造像,得付出怎樣的智慧和代價呢。但四川境內卻處處可見大佛像的身影,直至今日各地仍然時有興造。
安嶽茗山寺附近的村民正在修路,崖壁上的文殊師利造像身高五米
如何保護石質造像已成了國際文物保護領域的大課題和難題。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文物研究者、地質工程學者、化學研究人員等各方面力量齊聚中國四川,展開對四川石窟和摩崖造像的勘探、記錄和保護工作。
丹稜縣鄭山造像位於山上一片松林翠竹之中,其他石窟造像多高高在上,這裡卻需俯視才見
點選下圖或文末“閱讀原文”
購買“星球月餅”
手握星辰望月亮!
(歡迎團購定製,詳詢請留言)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