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必先治水,治水才能興邦。中國歷史幾乎是一部治水史。但是,對如何治水的認識也有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歷史上有堵疏之說,而用系統觀念治水,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個整體,強調系統治理,反映了我們黨認識自然的不斷深入,也開闢了治水的新路徑和新境界。其實,水的系統性不僅體現在自然生態上,還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領域休慼相關,構成更復雜的系統。歷史上的長安為何在唐朝之後一度走向衰落?深層次原因就出在水的問題上。長安城在唐以前經歷了多次戰亂,木製宮殿不斷地被破壞,又不斷地被修繕,迴圈反覆,耗費了大量的木材,而這些原材料大多來自於秦嶺山脈。當秦嶺山脈的森林被大規模砍伐之後,它便失去了涵養水源的功能。隨後,環繞長安的八條水脈,也逐漸消失了往日波光粼粼的景象,致使唐朝中期關中地區發生了37次旱災。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一座城市失去了耕地、水源,必然走向衰落。可見,治水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具備大視野的眼光、大尺度的胸襟、大縱深的深邃;如果僅僅就水談水,就會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低階錯誤。
近些年來,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鎮化水平持續攀升、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劇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等水問題相互交織、更加凸顯。在這種大背景下,堅持系統觀念治水顯得尤為迫切。
原文連結:治水為什麼要堅持系統觀念
都陽:要以系統性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了1.91億人,佔全世界同年齡組人口的比重超過了四分之一,這意味著立足自身經濟發展,籌措養老資源和構建養老保障體系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基石。“廣覆蓋、保基本”仍然是建設養老體系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與此同時,“未富先老”的特徵仍然明顯。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而與其他已經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的國家相比,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人均養老資源仍然嚴重不足,必須保持一定的發展速度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基礎。未來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將呈加速發展的態勢,併成為影響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由於快速的人口老齡化對擴大勞動供給規模、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將可能導致潛在增長率下降。因此,要改變以往僅僅從改變人口政策、養老體系等方面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局面,充分考慮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增長、儲蓄與消費、宏觀經濟平衡等指標的相互關聯性,以系統性的戰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原文連結:從人口普查資料看新階段我國人口與經濟發展
李健:引導民辦義務教育依法依規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民辦義務教育作為《條例》的重要內容和民辦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未來發展路徑如何,成為舉辦者、家長、社會高度關注的話題。從教育內容來看,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獲得了更大的內容決策權,激發其充分發揮自主辦學的能動性,透過特色內容形成辦學亮點。《條例》將以往條例中的“自行”改為“自主”,更加強調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在教育內容管理上的差異,鼓勵民辦學校開發具有特色的教育教學內容。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課程要以國家課程標準為基礎,開設多種多樣的校本課程。自主開設的校本課程及教育教學活動需要達到有關課程標準,選用教材要依法審定,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民辦義務教育使用的教材應符合國家有關教材審批的相關規定。《條例》更加突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主體性,在關鍵教材准入及使用方面加強了國家監管及審批。《條例》在規範民辦義務教育教學內容方面,做到了張弛有度,既發揮了民辦義務教育辦學主體的能動性,也關注到規範民辦教育的教學內容。
原文連結:引導民辦義務教育依法依規發展
郝永平、孫林:為了人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價值追求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小康社會是千百年來民心所向,是人民幸福的集中體現。為此,我們黨勇挑歷史重擔,踐行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地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為了“守人民的心”。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惠及人口最多、規模體量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小康社會,它不是中國古代小康社會理想的簡單的現代升級版,更不是西方福利社會機械的東方復刻版,而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版的小康社會,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其中為了人民是其價值追求,也是其顯著特徵。
原文連結:人民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
陳文:合力打破城市治理中的資訊壁壘
資訊壁壘正在成為智慧城市建設與治理過程中的頑疾和羈絆。資訊壁壘是指資訊資料難共用、資訊交換難共通、資訊運用難共享、資訊處理難協同的資訊屏障和隔閡現象。打破資訊壁壘,首先要強化部門協同,促進城市治理的資訊整合與資料共享。一方面,加強各職能部門的對接,建立事件資訊統一分撥平臺,加強城市公共資訊資料庫建設。完善資料資訊系統的建設和管理制度,以解決資訊系統建設各自為政、重複交叉等問題為突破口,整合網路平臺、統一登入入口、規範內部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強城市治理資料資訊的融合使用,打破部門界限、政務藩籬和資訊孤島。透過業務協同、流程最佳化、資料共享等形成工作合力,促進各部門、各層級、各業務資訊系統互聯互通。此外,要透過構建資料資訊高度融合、深度互動的“城市大腦”中樞系統,提高城市治理精準感知、精準管控、精細服務的能力,切實消除部門推諉、條塊分割、互不統屬的治理困境,實現資訊共享、資料互通、治理協同、服務最佳化。
原文連結:合力打破城市治理中的資訊壁壘
周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價值
現代性是關於現代社會的哲學表徵,資本是現代社會的核心概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何能夠處於現代性之中卻超於現代性之上?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社會主義公有制及其資本形態從生產關係這一中介入手,駕馭傳統的資本邏輯,既啟用“資本的文明面”,又克服資本的生產性矛盾,同時避免陷入資本形而上學。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公有資本為基本標識的中國現代化,為人類社會走出現代性困境,實現人的解放,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原文連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本價值
魏禮群: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促進消費為重點
當前,我國消費結構升級趨勢不可逆轉。現實情況是居民實物消費下降,但服務消費上升,尤其是居民對中低端消費品偏好降低,對高階消費品偏好上升。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在於14億人的消費結構正從以物質型消費為主向以服務型消費為主升級,由此會引發社會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這一觀點準確把握了我國消費結構升級的大趨勢,具有前瞻性。
其一,持續擴大城市消費。近年來,我國城市發展演進呈現新的時代特徵。城市承載的消費功能逐步增強,能夠有效集聚人口的消費型城市逐步崛起,人口和消費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聚的特點日益突出,我國有望湧現一批區域性消費中心市場和國際消費中心市場。
其二,全面促進農村消費。農村消費市場是我國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發展農村消費大市場,對打通城鄉經濟迴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其三,消費催生產業變革。新的消費需求必然催生新的消費結構,也必然催生新的產業業態,並形成新的產業結構。未來幾年,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新變化,有效發揮消費牽引作用,促進投資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形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動力,形成以新消費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良性迴圈。
其四,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當前,超大規模市場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優勢,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重在充分發揮14億人消費大市場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原文連結:構建新發展格局要以促進消費為重點
張佔斌:深化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世界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給我國經濟帶來巨大挑戰。這次衝擊既不同於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也不同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而是許多經濟活動受疫情影響被迫暫停或延遲,人員流動、貿易往來受限,全球產業鏈面臨“斷鏈”風險,供給中斷、需求萎縮同時發生,單純運用經濟政策已不可能解決這一困局。
在重大考驗面前,黨中央堅持戰略設計和戰術運用有效結合,從落實分割槽分級精準防控策略,到根據防控形勢變化及時將全國總體防禦策略調整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推動防控工作由應急性超常規防控向常態化防控轉變,促進生產生活秩序穩步恢復;堅持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並用,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最大限度保持經濟平穩執行;發揮產業體系完整優勢,加強物資供應保障;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在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發力,全面暢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在提高經濟韌性和競爭力的同時,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取得抗疫鬥爭重大戰略成果基礎上實現了經濟穩步前行。實踐再次證明,只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就一定能夠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始終立於不敗之地。
原文連結:深化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王晶:以數字化供應鏈推動“雙迴圈”格局形成
數字化供應鏈助力產業叢集形成,增強國內產業的自我調節能力。同時推動城鄉區域要素雙向流動,促進國內產業協調發展。此外,有助於發揮資金、科技等迴圈樞紐的作用,激發國內產業活力。其次,數字化供應鏈暢通國內外雙迴圈。一方面數字化供應鏈把國內供應鏈向國際延展,提升對國際供應鏈掌控能力;另一方面數字化供應鏈催生外貿新業態,拓展了國際合作的空間。
要充分發揮數字化供應鏈的潛力,以下幾個因素將起關鍵作用。一是企業“願不願”,即企業是否具備發展數字化供應鏈的基礎,並願意發揮主動性,投入相應的資源,包括制定戰略規劃、持續資金投入、資訊系統升級、相關人才引進等,並承擔數字化供應鏈升級失敗的風險。二是政策“行不行”,即政府能否為企業提供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相關的政策激勵和保障。如能否對大資料、區塊鏈、5G等新興技術在供應鏈領域的整合創新應用企業給予財政資金支援或融資優惠,能否支援產學研多方聯動培育實用型的數字化供應鏈人才。三是環境“好不好”,即是否有適合數字化供應鏈發展的市場環境,如是否有成熟的解決方案提供商為企業提供數字化供應鏈的多元應用場景;數字化供應鏈相關標準、評價體系是否建立,為企業數字化供應鏈的能力實施綜合客觀評價;企業資料保護制度等是否健全等。
原文連結:以數字化供應鏈 推動“雙迴圈”格局形成
馬述忠:解決數字鴻溝與數字壁壘問題的對策建議
重預防:多維度積極預防數字經濟摩擦以及潛在的數字經濟風險。第一,轉變發展數字經濟的理念,將數字經濟的發展置於人類命運共同體視角下,從政治、經濟、科技、社會等多領域思考和制定發展規劃,提高數字經濟戰略的相容性。第二,改變過往相對消極的應對策略,積極組織專業研究人員評估全球範圍內的各類數字經濟風險,結合我國國情制定針對性的預案。第三,建設涉外數字法律服務中心,聚合法律資源、培訓法律人才、推動法律交流,為網際網路企業在海外經營提供充分的法律協助,鼓勵企業從被動合規、形式合規向主動合規、實質合規等方向轉變。
找夥伴:以彌合數字鴻溝為契機,尋找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夥伴,共同應對數字壁壘。第一,在“數字絲綢之路”建設中,硬體基礎設施投入與軟體應用服務推廣相結合,降低使用數字技術的成本,提升應用數字技術的能力。第二,與聯合國、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合作,在發展中國家推廣中國“電商扶貧”“淘寶村”等成功經驗,促進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就業與經濟發展。第三,在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博鰲亞洲論壇等多邊對話平臺,提出更多全球數字經濟治理的中國方案,爭取更多夥伴國家的支援。
求突破:集中優勢力量在數字技術關鍵領域實現突破,不斷擴大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的發展優勢。第一,應加大在5G技術、數字貨幣、數字城市等領域的科研投入,爭取實現關鍵性的技術突破,在數字技術上不斷創新。第二,鼓勵網際網路企業開展商業模式創新,例如短影片、網路直播等,不斷提升使用者體驗,不斷提升數字能力。第三,依託這些優勢領域的創新,以點帶面,帶動其他相關領域的走出去,使得數字壁壘“不攻自破”。
原文連結:主動應對全球數字鴻溝與數字壁壘
來源: 光明網-學術頻道
【免責說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公眾號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公眾號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